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论语孟子中的成语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论语孟子中的成语的知识,包括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孟子中的成语有哪些
问题一:《孟子》中有哪些成语明察秋毫(梁惠王章句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离娄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离娄上)舍生取义(告子上)
登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尽心下)
问题二:孟子的成语有哪些季孟之间
发音jì mèng zhī jiān释义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更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出处《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问题三:孟子一书中的成语有哪些,至少十个孟子书中的哦词目红杏出墙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 ***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题四:孟子的书中成语《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梁惠王上》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梁惠王下》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公孙丑上》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绰绰有余《滕文公上》为富不仁,守望相助《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吊民伐罪《离娄上》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下》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万章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觉《万章下》却之不恭,知人论世《告子上》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告子下》以邻为壑拒人千里《尽心上》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问题五: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有哪些明察秋毫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互一曝十寒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问题六: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孟子》的故事和成语 1、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 *** 和用刀子 *** 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 *** 人和用 *** 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 *** 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 *** ,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之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 *** 在 *** 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 *** 、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
二、《论语》语《孟子》中的成语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 *** ,这种人从来没有过。(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7)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8)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9)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10)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11)敬而远之:“敬 *** 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 *** 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12)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13)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14)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15)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16)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18)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 ***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20)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21)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22)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23)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24) *** 之美:“君子 *** 之美,不 *** 之恶。”(《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25)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26)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27)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28)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29)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31)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32)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33)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34) *** 相近,习相远:“ *** 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释:人 *** 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35)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36)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37)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38)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40)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为政以德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 *** 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 *** 瓦解,不可收拾。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 *** ,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 *** 遭到极大的 ***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 *** 者指人民的反抗、 ***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仁者爱人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君子之风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 *** ,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 *** 事业出力的人。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发愤忘食:用 *** 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孟子》: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 *** 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 ***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三、求出自论语和孟子中的十个成语
1、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为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都是均等的;
2、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为开始 *** 俑的人,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3、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子张》,意思为随便听来的话,又随便传说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4、患得患失,出自《论语.阳货》,意思为担心得不到,或者对得到的东西担心失去。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5、里仁为美,出自《论语.里仁》,意思为选择风俗淳朴的居所,人才会如沐春风,德行才会有进步;
6、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意思为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学习对方的优点,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
7、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意思为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也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关于论语孟子中的成语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