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杂碎(李鸿章杂碎是哪里的名菜)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下厨房 4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李鸿章杂碎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李鸿章杂碎以及李鸿章杂碎是哪里的名菜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 ***
  2. 李鸿章杂碎做法
  3. 李鸿章杂碎的由来
  4. 为什么李鸿章和左宗棠不和

一、李鸿章死后为什么被拖 ***

1、因为他是清 *** 的替罪羊。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

2、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冤的替罪羊当数李鸿章。大清的 *** 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大清实际权力的老太后,这是从所有权方面来讲的。当然,没有所有权的人,也不是没有 *** 的念头,但那仅限于谋求执政的在野者。

3、作为洋务运动中的主要 *** 人物,李鸿章在主持这项晚清自强自富云顶的过程中也是大发横财,有人估算,在他死后,所留下来的资产足有四千万两,家底丰厚。

4、他的墓穴中陪葬如何可想而知,所以对其打主意的人不在少数。再加上在清朝灭亡之后,这位忠于大清的已死之人, *** 贼的骂名全国皆知,其身后惨状也可见一斑了。

5、财富的 *** 、再加上泄愤,对李鸿章墓觊觎的人不在少数。

6、十九世纪50年代,当地有关部门就将他的墓挖开了。不过作为曾经显赫如斯的人,墓葬被打开自然是不容易的。坚固的墓室难以挖掘,他们用铁锤砸、用 *** 炸,最终都没有效果。后来还是在远处挖地道才得以打开。

7、为了泄愤,李鸿章和同墓穴的夫人两人 *** 骨都被拖出,并且这位清朝重臣的 *** 骨还被拴在绳子上拖着游街示众,直至遗体散尽。

8、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夫人的棺木旁边,他们发现了两块近三十斤重的“金砖”。大家都认为,李鸿章聚敛财富,这两块金砖价值不菲。谁知道经过进一步检测后,却让所有 *** 跌 *** ,原来这金灿灿的两块金属,实际上只是铜制的。

二、李鸿章杂碎做法

1、首先,将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和腐竹切成规格统一的长5厘米、宽1厘米的片,鸽蛋煮熟后去壳备用。鸡肉、猪肚和干贝配以葱结、姜片和绍酒,一同蒸至入味,取出后也切成同样大小的片。干贝则需要搓碎撕散,熟白鸡肉和熟火腿切成细丝备用。鱼肉剁成茸泥,调味后与千贝丝混合,制成干贝球,再蒸熟待用。

李鸿章杂碎(李鸿章杂碎是哪里的名菜)-第1张图片-

2、接着,将上述切好的片、鸽蛋、白鸡肉、猪肚片、40克熟火腿、干贝球以及冬菇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鸡汤,再加入蒸干贝的原汁和调料,烧烩至入味。烹饪过程中注意调整味道,使其充分融合。

3、烹饪完成后,准备一个大碗,将冬菇从烧烩的料中取出,平放在碗底,鸽蛋围绕在冬菇边缘。其他食材按色彩搭配,均匀排列在碗内。最后,将各种碎料放入,淋上烩烧原汤,上笼蒸5分钟后取出。滗去多余的汤汁,再将汤汁倒入锅中加热,勾兑薄芡,加入熟猪油,淋在杂烩上。顶上放一枚咸鸭蛋黄,菠菜梗巧妙地 *** 在蛋黄下方,为这道菜肴增添了一抹绿色点缀。

三、李鸿章杂碎的由来

1、“李鸿章杂碎”的产生据说完全出自偶然。但是就是这个偶然的即兴创作也产生了中美两个版本。

2、中国人的版本是这样的:李鸿章到了纽约( *** 6年),吃腻了美国菜,一天,他在住处招待美国客人吃晚饭,大概是中国的饭菜香吧,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扫而空。厨师急了,准备的菜都上完了,而客人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李鸿章急中生智,便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和厨师咬了一阵儿耳朵。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了一盆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什锦大烩菜来。客人一尝,高兴得开起了玩笑:总督大人,你这个时候才上这么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让我们吃得舒服啊?李鸿章笑着说:“哈哈,咱们中国人喜欢将更好的东西放在最后。”客人问叫什么菜,李鸿章大概没有听明白,说了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好吃,好吃!没想歪打正着,这“好吃,好吃!”和英语“杂碎”的“Hotch-potch”发音差不多。李鸿章就在这一刻获得了“李鸿章杂碎”的冠名权。正在门后的厨师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只有他知道,刚才中堂大人吩咐他将厨房里的下脚料“乱炖”了一大盆,权当解燃眉之急,没想到……

3、这些美国客人吃饱了,喝足了,打着饱嗝千谢万谢地告别回家,谁料到,一出李鸿章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就被等在门外的“娱记”们逮个正着。这些免费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们”便添油加醋地海吹了一番。就这么着,“李鸿章杂碎”便一鸣惊人地唱响美国,成了一道海外创研、市场在外的“两头在外”中国产品,完全知识产权当然应该归我们的中堂大人。但是李鸿章却没拿到一分钱的专利权费,而且利润100%留在了美国。最可气的是,“李鸿章杂碎”还外转内销,抢占了中国市场。从此以后“杂碎”就成了中国菜的代名词。同时不少旅美华侨开设的餐馆也纷纷改名为“杂碎”馆,而食单上也书“李鸿章杂碎”之名,从中大获其利。“李鸿章杂碎”也因此名声大振,风靡一时。“杂碎”实际上应作“杂烩”,因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杂碎”即是杂烩的方言。所以至今在美国的中国餐馆仍将其写作“杂碎”。中国文史馆的张伯驹先生亦曾写过《李鸿章杂烩》一文,称它“驰名国外,凡在欧美的中国餐馆,莫不有此一菜”。

4、美国人的“李鸿章杂碎·创世纪篇”简单多了:“李鸿章到了纽约后,8月29日晚上,他宴请美国客人,李鸿章试图创造良好的中美关系,他知道我们美国有一句名言‘要想获取一个人的心,更好的方式就是先获取他的胃’。席间李鸿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肉和美味中国酱组成的菜,以满足中国主人和美国客人的双重口味。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5、中美版本各有各的优点,中国版发扬了《史记》的优良传统,以春秋笔法弘扬了中华饮食文化,而且还带点“演义”的“戏说”成分。美国版的地点、时间和人物“三要素”俱全,而且也知道从“中美友谊”的大处着笔,值得赞许。

四、为什么李鸿章和左宗棠不和

历史记载,左宗棠出生于公元1812年,亡于公元1885年,享年74岁,而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亡于公元1901年,享年79岁,左宗棠年长李鸿章12岁。虽然二人都出生于湘军,但是按照年龄而言,左宗棠似乎更应该资历老于李鸿章。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 *** 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年长的左宗棠出名更早。在1861年的时候,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了,而到了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任闽浙总督,算是一方重臣了。此时的李鸿章却只是湘军头子曾国藩的幕僚而已,地位上与左宗棠差距十万八千里。

而在之后的战争中,李鸿章逐渐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1867年的时候已经升任湖广总督了,在地位上与此时左宗棠的陕甘总督平起平坐了。可能到了这里,左宗棠就觉得李鸿章不是池中之物,早晚会超越自己,但造成二人不和的,却不仅仅是如此。

众所周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回乱,为晚清 *** 的 *** 立下了汉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给当时的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 *** ,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 *** 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

此时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也因为 *** 上的见解不和而形同陌路,再加上左宗棠此人自视甚高(《清史稿》评价左宗棠自视甚高、傲物,所以门下不怎么出人才),对于李鸿章这样的“晚辈”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之后二人更是越走越远。

*** 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

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左宗棠自负,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老亮”(与被称为“新亮”的郭昆焘相对)等自称,时 *** 常以诸葛亮比之。《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藩司为林寿图,能诗善饮, *** 极诙谐,二人常饮酒谈论。某日,林与宗棠正笑谈间,前方捷报至,林盛称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宗棠拍案自夸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

随即二人又谈论人物,宗棠痛责时人自称诸葛者之多,林拍案道:“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也。”左宗棠以为林是在讽刺自己,二人由此结怨。虽好自夸,左宗棠也自知有“气质粗驳”的缺点,曾以“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参考资料:人民网-湘骡子与徽骆驼:左宗棠和李鸿章30年恩怨

OK,关于李鸿章杂碎和李鸿章杂碎是哪里的名菜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李鸿章 杂碎 名菜 哪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