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黄梅之乡安庆 *** ,黄梅土特产有哪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黄梅戏是湖北的还是安徽的
1、黄梅戏肯定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在安徽安庆,历史有定论,主要还是黄梅县位置有关系,黄梅县是被称为鸡鸣三省的湖北边缘县,在中国唱黄梅戏的就三个地区为主,看地图就清楚黄梅县所处的位置,黄梅县属于湖北黄冈、黄梅北面蕲春西面武穴属于湖北黄冈,东面宿松属于安徽安庆、南面九江属于江西,这三个地区地理位置近,口音相同,区别不大,都属于江淮方言,几乎不用说普通话,都可以听懂,语言差别很小,黄梅戏老剧本多数讲的都是发生在湖北的民间故事,现代新编的戏才有安徽的一些内容,经典的老戏《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湖北孝感《女驸马》的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蔡鸣凤辞店》里的蔡鸣凤是黄冈浠水人士,柳凤英是黄梅籍女士,经典老戏湖北故事多,黄梅戏是有历史渊源的。
2、被称为黄梅戏祖师,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3、邢绣娘是我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早期表演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她在前人基础上,苦心钻研黄梅戏的演唱技艺,组建戏班,将黄梅采茶小戏,推进成高台大戏,并一路唱到京城。她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 *** 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堪称一代宗师。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的话,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
4、邢绣娘(1749-1818),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5、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善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父病故,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景德镇一个 *** ,见绣娘年青貌美,要纳她为妾,后在四川拳师吴荣帮助下,才逃回黄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给小时候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一心收徒唱戏,组建班社。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在苏州之一次为乾隆献艺。乾隆三十一年,丈夫被歹人所害。为 *** 和救瞿学富,风餐露宿奔波京城,用唱曲方式告御状。最终,救出瞿学富, *** 污吏遭到严惩,帮黄梅人民出口恶气。乾隆皇帝被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逼真的表演所打动,亲笔题写“黄梅名伶”。这是第二次为乾隆献艺。从京城一路卖唱回家后,因夫亡又回到娘家跟兄嫂生活,农闲时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很广,以扮演《蔡鸣凤辞店》中的卖饭女、《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胡金莲等小旦而闻名。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绣娘告御状得罪奸人太多,不敢在黄梅久待,族长又要将她卖给当地一个富户作妾,秀娘只好再次逃离黄梅,到江西安徽唱采茶戏谋生。期间和志同道合,隐姓埋名的戏子王耀文(汪永贤)结合,王耀文(汪永贤)生于乾隆十五年,比邢绣娘小一岁。乾隆四十五年邢绣娘与丈夫王耀文(汪永贤)在安徽省青阳县离九华街约30华里杨家河村正式安家落户。那一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期间,在扬州邢绣娘第三次为乾隆献艺。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期间,也是在扬州邢绣娘第四次为乾隆献艺。嘉庆二十三年,邢绣娘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葬在九华山。
6、清道光年间,王耀文(汪永贤)与邢绣 *** 长子汪敬延,次子汪敬宜,带着他们的儿孙,到湖北黄梅县汪黎许村认祖归宗。后代一直在安徽定居落户。邢绣娘旧居位于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故居为二间土砖房。内有邢绣娘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木床、连厢、道情筒和“采茶戏”戏装等纪念物及《蔡鸣凤辞店》、《上天台》、《白扇记》等剧本。
二、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何在安徽兴盛
1、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还是安徽安庆,这个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因为官方早有论调: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2、黄梅戏不仅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还是之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时申报非遗时,就是湖北黄梅和安徽安庆联手申报。申报前达成 *** ,黄梅是起源地,安庆是发展之地。
3、这个结论,也是经过考证的。据记载,黄梅戏最早的雏形,可追溯至唐朝湖北黄梅地区的采茶歌。到明清时,这种采茶歌、采茶调子歌得以发展,尤其是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唱的人很多,也被称为黄梅戏。
4、黄梅位于长江北岸低洼之处,清朝时经常被淹,那里的人时不时要外出讨饭。黄梅戏就成了他们讨饭时的手艺,到各地去唱戏讨饭,黄梅戏也就随之流传到了临近的安徽、江苏、江西等地。
5、与黄梅县临近的安徽宿松县《宿松县志》中,也有关于黄梅戏传入安徽的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6、中国戏曲网对黄梅戏的发展研究中说,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第4个阶段在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完成,尤以安徽安庆为最。
7、这样说不是没道理的,安庆在黄梅戏的发展推广上起了重要作用。建国后成立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还有安庆一些地方专业剧团,对黄梅戏的传播都作出了贡献。像现在黄梅戏的很多经典曲目《天仙配》《女驸马》等,都是他们创作演出的。
8、据说,1958年, *** 、 *** 、 *** 、 *** 等 *** 和国家 *** 在一次看完黄梅戏演出后, *** 问:“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 *** 梅白向 *** 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 *** 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三、为什么管安庆叫黄梅之乡
据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之一。
如:1、之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宿松人就开始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之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之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之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 *** 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之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 *** ,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严风英是黄梅戏著名演员,真正唱活黄梅戏, *** 作《天仙配》。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 *** 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