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梦文化之乡,以及文化之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梦文化的梦文化之乡
1、“梦文化”是石竹山 *** 文化的一大特色,石竹山因此被世人誉为“中华梦乡”。石竹山祈梦习俗最迟在明代,最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由于历史上不少名人都说石竹山神仙赐梦灵验,所以自明朝末期后,很多善男信女都慕名来到石竹山祈求神仙赐梦。
2、明代首辅叶向高年轻时到石竹山祈梦的故事最为著名。一年清明节,叶向高到石竹山抽签,“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的签谱令他大为不快。后来他请了一个老和尚解签。老和尚告诉他这是好签,并解释说:“富贵无心想,‘想’字去了‘心’不是‘相’字么?”功名两不成,‘戊戌’两字都不像‘成’,这不是预示公子将在‘戊戌’之年官居相位吗?”经老和尚一点拨,叶向高受到极大鼓舞,刻苦求学,最终官居宰相。叶向高功成名就后重游石竹山时,在“牛蹄洞”题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句:“嶙峋石竹 *** 青霄,病起欢从胜友招。萝径曲穿云外洞,松门斜接涧边桥。苍崖月冷仙坛静,碧海天空鹤驭遥。一自名山传梦后,而今玉带愧横腰。”
3、此外,长乐状元马铎、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清末帝师陈宝琛、海军将领萨镇冰等名 *** 都与石竹山祈梦结缘。陈宝琛年少时在石竹山祈梦,日后还乡时特赴石竹山九仙观还愿,并撰写了一副对联:“虽痴人亦能说梦,惟至诚可与前知。”1986年,原福建省委 *** 项南在石竹山题写“石竹仙山,白日做梦”。
4、石竹山“梦文化”由祈梦、接春、九仙 *** 等组成。一年一度民众自发的“接春”活动,使得梦文化浸润着深刻内涵,并广泛影响着八闽大地及海外华人华侨。所谓“接春”,就是迎接春神、春王。石竹山因其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以及超强的地磁场时空点感应,使之成为“梦文化的传承地和发扬地”,很早就被封为“行春之治所”。“接春”的人们于每年立春当天或提前一天到石竹山“候春”。夜幕降临时,活动开始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在童男童女的灯火指引下,虔诚地捧着红斗跟随其后。此时, *** 升腾,烛光映天,“接春”队伍宛如龙腾蛇舞,煞是好看,形成一道非常壮观的人文景观。在“接春”活动中,“追春”、“燔柴迎春”、“装接春金斗”、“禳太岁道场”等内容都颇有意蕴。
5、2008年,福清市 *** 举行首届“石竹山梦文化节”,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参与“接春”活动,场面壮观。2011年1月,由 *** 基隆市、福清市共同发起举办的“ *** 两岸道教圆梦之旅暨第二届中华梦乡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活动”,被国 *** 列入对台重点规划交流项目,也是全国规模更大、群众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梦文化盛会。包括“接春”活动在内的“石竹山梦文化”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2009年,福建省福清市被中 *** 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梦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梦文化研究中心”。
7、中国梦文化,蕴 *** 极为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表现出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追求。梦文化涵盖历史、心理、生理、民俗、 *** 、文艺等领域,具有神秘的特 *** ,对中国小说、戏剧、诗文的创作和旅游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8、福清的九鲤湖梦文化是中国梦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飞瀑天下奇的九鲤湖是我国汉族居信区乞梦(祈梦)风俗的发源地,为祈梦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 *** 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司梦神灵,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 *** 崇拜的“梦神”。九鲤湖流传的一套乞梦民俗活动的程式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这套习俗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堪为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而供奉何氏九仙的九鲤湖寺是我国江南的名门古刹,历代达官显贵、 *** 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元朝太府卿郑露、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以及近现代一些政要都曾来这里游览、祈梦。
二、梦文化中国梦文化之乡
1、石竹山,被誉为“中华梦乡”,其独特的“梦文化”深深植根于 *** 与民俗之中。早在宋代,祈梦习俗便已形成,而明朝末期,叶向高等名人的故事使其声名远播。叶向高在石竹山祈得的签文看似不佳,却在老和尚的解读下,预示了他未来的辉煌。其他如马铎、李光地、陈宝琛等名人都与石竹山的祈梦活动结缘,陈宝琛的对联更是表达了对梦的深刻理解。
2、每年的“接春”活动,是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立春时 *** 石竹山,祈福迎春,形成壮观的人文景观。这一活动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仪式,如“追春”、“燔柴迎春”等,更是石竹山地磁场和时空感应的体现,使其成为梦文化的传承地和发扬地。
3、2008年和2022年的“石竹山梦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士参与,活动规模大、影响深远,2009年仙游县更是被评为“中国梦文化之乡”,设立研究中心,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文化。九鲤湖的梦文化更是中国乃至全球梦文化的重要遗产,何氏九仙的祈梦风俗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九鲤湖寺的香火与祈梦之风见证了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名人。
三、昆阳的文化之乡
1、自唐至清,昆阳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9名、举人3名、贡2名、恩补3名;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 *** 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潘国静等文化名流,堪称文化之乡。
2、潘天立,字制成,号云衡,登景福(8 *** - *** 3)进士第,授南京员外郎,历湖广廉访使,莅政清慎,发奸摘伏如神。著诗文《归闲集》二十卷,列于郡志。
3、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状元,步骑将领,成忠郎。
4、潘文孝,绍兴五年(1135)进士,太常寺主簿。
5、潘文饶,字明则,绍兴八年(1138)进士,建宁教授,学本濂洛,为士林所宗。
6、潘文礼,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金城知县。
7、潘庭翼,绍兴 *** (1148)进士。
8、潘宇,乾道八年(1172)进士,袁州教授。
9、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福建帅参,微州知州。
10、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临安节制公事。
11、潘桧,荫补,文孝子,建德知县。
12、潘柽,文虎子,字德久,号转庵,荫补福建兵马钤辖。
13、潘颐,号藤隐,隐逸著《正卿文集》一卷。
14、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腐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制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
15、潘海,乾隆五十年(1785)贡,著《守耕堂集》。
16、潘宗耀,嘉庆六年(1801)举人,丹徒知县。
17、潘光分,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
18、潘熏,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贡,石楼知县,朔州知州。
19、潘宗澜,道光五年(1825)拔贡,就职州判。
20、潘铭恩,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文山知县,路南知州普洱庄知府。
21、潘铭宪,道光二十三年(1843)杂选,广东普宁知县。
22、潘福荫,荫补铭恩子,宾川知州,顺宁知县。
23、潘怀素( *** 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 *** 10年(1 *** 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24年(1935)“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 *** 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 *** 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 *** 参审。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57年,翻译出版《敦煌琵琶谱我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宝贵资料。他带领 *** 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 *** 间音乐,并参考我国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韵——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 *** ”期间,惨遭 *** ,夫人 *** *** ,自己到处流浪,仍不忘乐律研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一 *** 。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24、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5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学。1966年毕业分配到 *** 下属单位。“ *** ”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 *** 两届学术 *** ,艺术研究院学位 ***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等。《 *** 记》校点,又有五部中国古典长编小说即《三国演义》、《 *** 传》、《 *** 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节编本。
25、郑建民(1966—),昆阳乡郑山村人,浙江大学毕业,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 *** 会 *** 。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
26、潘国静(1974—),昆阳乡东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在少林十八罗汉中惟一能散打和传统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罗汉。7岁入少林寺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太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职称为中国武术六段,对 *** 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在 *** 全国攻打擂台赛中获得52kg冠军,1993年全国散打擂台邀请赛中获得52kg冠军,2000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少林拳、少林棍两项冠军,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为发扬少林武术,潘国静曾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欧美和新、马、秦,为“中华瑰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6年在少林武术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创办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自任院长,兼教练,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少林功夫的平台。
关于梦文化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