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走进厨师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走进厨师之乡以及山西厨师之乡在哪里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厨师之乡的厨师之乡 陕西蓝田县
蓝田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名厨辈出,西安当地较为有名的酒店均由蓝田大厨掌勺。清末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慈禧西逃至西安,知府施韶祥推荐蓝田人李松山为其御厨。李烹制了“金边白菜”等十道菜肴,味道鲜美,香醇扑鼻,深受慈禧赏识。慈禧遂令李为行宫御厨。辛丑年四月初 *** 佛爷诞辰日,住在西 *** 院门的慈禧下令百官祝寿。蓝田籍名厨侯治荣 *** 的“五凤捧寿”、“ *** 过海”、“嫦娥奔月”、“泡油糕”令慈禧赞不绝口。之后,各地官吏纷纷聘请蓝田厨师执厨,并以此为荣。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要找蓝田乡 *** ,大小衙门厨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安市 *** 首次命名的十三名烹饪师中,蓝田籍厨师就有七名;一九七八年,陕西省 *** 授予的十名“特级厨师”,其中四人籍贯蓝田。约数万名蓝田厨师正活跃在海内外各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
二、“中国厨师之乡”在哪里
广东顺德是粤菜的发源地。除了作为厨师之乡,顺德更是“世界美食之都”(2014年12月, *** 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 *** 正式授予顺德美食之都称。中国厨师之乡·汾阳
汾阳位于太原盆地西南、吕梁山东麓,有2600多年的建县历史,史上有“ *** 旱码头”之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 *** 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汾阳特有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当地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汾阳饮食文化在26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于火候、菜形大方、格调优雅、风味独特、 *** 精细的特点。 [3] 2017年,汾阳成为山西首个厨师之乡,2019年年初获得中国烹饪协会认定,成为中国第五个厨师之乡。广宁县
广宁县粤菜厨师队伍庞大,目前在全国成立了13个广宁厨师协会分会,共有会员5000多人。广宁籍厨师有5.5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9.33%,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餐饮行业。
三、苏东坡食记:带你走进舌尖上的宋朝
1、自然是为他成为一名标准的「吃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其实也正是他作为一名吃货的美食之路
3、人人都识东坡肉,人人都知肉味美。虽说这首诗是苏东坡写于黄州,不过,这东坡肉的美食故事还得从徐州说起。
4、苏东坡在徐州的那两年,正是徐州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在1077年秋,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不像老百姓一样仓皇逃窜,反而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经过了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5、城保住了,百姓们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6、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因此而来。在黄州期间,因为贫困,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7、但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很久之后,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8、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不过大家伙儿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9、当时,杭州有家大菜馆的老板,听说人们都夸“东坡肉”好吃,也按照苏东坡的 *** 烧制, *** 写上“东坡肉” *** 。这道新菜一应市,那家菜馆的生意很快兴隆起来,门庭若市。一时间,杭州不论大小菜馆都有“东坡肉”。后来,杭州厨师们公议,把“东坡肉”定为杭州之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10、如今,不管是寻常百姓的家里,还是高档餐厅的饭桌上,东坡肉都为人所知、为人所赞。虽说各地的做法不一样,有香甜的、也有微辣的,但都是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和记忆。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苏东坡这位吃货。
11、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更大的转折点,这一巨大的打击让他变得心灰意冷。尤其令他齿冷的是,一些从前好友像躲瘟疫一样疏远了他。
12、历史上的黄州,就是现在的黄冈市,辖区仍涵盖大别山西部。如今这座位于大江之湄的小城,距离武汉市仅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放眼望去一地繁华,而11世纪的黄州,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悠久的历史遗韵,是一片萧索之地。
13、虽然黄州一片萧索没啥好的,但好歹它涵盖了大别山,山里的珍禽异兽却常常出没。别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吃不了,山雉却是轻而易举能抓到的。这山雉,也就是山鸡,在元明以前,山鸡还是高高在上的岁贡之物。冬天下雪后,天光放晴,也是进山猎捕山鸡的好时节,苏东坡当然不会放过这道野味。
14、这山鸡,只需要一百文钱一对儿, *** 极端亲民,虽说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时候手头拮据,每天全家的花费定额在一百五十文钱,可看到有猎户肩扛猎叉挑着山鸡来卖,还是忍不住数出一百文买来喜滋滋地带回家。拔毛洗净切成块,小火慢煎熟了吃,定然是嫩脆酥松、唇齿留香。
15、或者配上冬笋片,下锅熬汤,出锅的时候别忘了放上些雪底芹菜,山野珍品的特有醇厚,不用放任何调料都是鲜美无比。一家人雪天冬夜围炉夜话,时不时喝上一口热腾腾的 *** 汤,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了。
16、东坡山雉汤已传遍鄂东南地区,至今仍是一味传统好汤。而除了这一道无可代替的菜品之外,苏东坡还发明了另一种吃法,就是“东坡春鸡脍”。在黄州的日子虽苦,但估计 *** 前的那个苏东坡,会因为美食,而变得活泼起来吧。
17、在被贬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苏东坡游遍了黄冈的名山大川,饱览了鄂东壮美风光,写了753篇作品。这个时候的苏东坡,虽然处于人生的低谷,但却已有了豁达、超脱的乐观。
18、苏东坡平生更爱吃鱼,不过常常是自己动手烹制,所以他深得 *** 各种鱼肴之妙法。他在《鱼 *** 》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 ***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他在黄州写有《鳊鱼》诗:“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轰著泪纵横。”
19、四川乐山一带的岷江中,出产一种黑头鱼。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曾用香油、豆瓣、葱、姜、蒜等调料,以炸、烹、收汁之法 *** 了“东坡墨鱼”,其味“芳香妙无匹”。苏东坡也曾在《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中写道:“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他更是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记述了将“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鳜鱼烹煮以佐酒的故事。
20、关于东坡鱼,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苏轼到寺里去拜访他的 *** 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心想这下有口福了。岂料佛印和尚想要捉弄苏轼,便提前把做好的一盘鱼放入了旁边的罄里。
21、苏轼对佛印和尚的小心思心知肚明,但他也故意不露声色。苏轼对佛印和尚说:“我这里有一句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说罢,吟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听完大喜,说:“既然你的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一同分享。”
22、佛印这才明白自己被苏轼套路了,但他还想继续“戏弄”一下苏轼,恰好这一条清蒸的鲜鱼,身上被划了5刀,于是佛印和尚便灵机一动说:“这条‘五柳鱼’不如就叫‘东坡鱼’算了。”从此以后,人们便把“五柳鱼”称之为“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
23、 1094年,年近六十的苏东坡被贬至千里之外的惠州。惠州,所属岭南,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气候和北方迥然不同。那里的生活条件又极为困苦,一向被视为险恶军州,只有罪大恶极的官员才会被贬至此地。北方人搬到这个地方,往往不易生还,所以人们一提到岭南就有谈虎色变的恐惧。
24、但在这个地方,苏东坡为酒写颂作赋,也尝试酿造桂酒,还发明了一种美食——烤羊蝎子。不过在宋朝,羊肉的 *** 十分昂贵,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
25、远在天南海北的惠州,更是商业落后,市集零落,而且肉铺每天只宰一只羊,官员们都要买羊肉吃。那苏东坡从哪里去弄羊肉吃呢?苏东坡说,我是一个谪官,我不可能跟他们争肉吃。所以他暗中嘱咐屠户“留点大梁骨给我。”
26、大梁骨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羊蝎子。苏东坡只能买羊骨头回去,用小火把它烤出来,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苏东坡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味道。
27、苏东坡还写信给弟弟苏辙,推荐这道菜的秘制技术。他说自己大约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并在信中调侃苏辙,你生活优渥,多年 *** 吃喝,饱食好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羊骨头,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
28、在信末,苏东坡还幽默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29、朝中的小人似乎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太轻松潇洒,于是设想一计,把他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这一去,他都打算带着棺材去,没打算回来。
30、海岛的生活相比黄州和惠州来说,可谓是更加艰难。这里举无所有,食无肉,病无 *** ,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洗澡无浴室,更无书籍和笔墨纸张,初来乍到的苏东坡感到极度不适应,真有度日如年之感。
31、可是没过多久,苏东坡就看开了,一切向美食进发。虽然儋州的美食不多,但他总能找到合自己口味的东西。他在写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道:“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 *** 缘习俗。”
32、除了这些个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东坡还超爱吃自己做的粽子。不但如此,他对粽子的配料、 *** 也颇有研究。他教儋州人用淹制100日的鸭蛋黄加以农家猪肉入粽,也教他们用琼州的特产鱿鱼和虾米加以豆类入粽,儋州 *** 这样干,经煨煮后果然味道特别,成为闻名四方的儋州美食。
33、至今人们在儋州“东坡书院”瞻仰东坡居士的雕像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苏东坡与端午节和儋州粽子的渊源关系。
34、有人说,这些美食珍品遍布他到过的大江南北,可以说是贬到哪儿,就吃到哪儿,最后吃出了一部《舌尖上的大宋》。想来又何尝不是呢?苏东坡一生写了近五十首与吃有关的诗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
35、去享受属于自己一饭一蔬的小日子
36、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走进厨师之乡和山西厨师之乡在哪里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