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陶瓷之乡(湖南陶瓷)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7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郴州陶瓷之乡的问题,以及和湖南陶瓷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2)永州历史
  2. 湖南永州的资料
  3. 郴州为什么把蓝山县划归永州

一、(2)永州历史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永州古称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疑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永州、零陵从此一地二名。又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 *** 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现辖九县两区。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566.5万人。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 *** 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市区到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庙、阳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华瑶城、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永州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直达两广、两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铁路横贯东西,322国道、207国道及九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永州机场已开通长沙、海口航线。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铁路与湘桂铁路在市区形成新的铁路枢纽。正在规划中的贵(阳)福(州)铁路将横贯永州中部。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 *** 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又称为 *** 。 *** 的诗句“ *** 一枝千滴泪”,用的就是这一典故。但是,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现在,有的人误以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没有或表示无穷大的意思,认为零陵表明舜帝死后没有坟墓或是一座空墓,甚至认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伟大的陵墓。实际上,在汉代以前,“零”字根本没有表示数字的功能。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之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说,“零”表示雨缓缓而下的样子。涕零(落泪的意思)、凋零(落叶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义的引伸。“零”用来表数,则是明代以后的事。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这里所说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现在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的山水。自永江乡流入潇水的河流称为永江,也叫“永水”。这一带的山,当然也就是所谓的“永山”了。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1400多年了。现在,有的说永州这一地名的历史比零陵更久远,这是没有依据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称为“永山永水”,据称是由于当时这一带居住着西周时期诸侯国永的后裔。相传西周灭商后,曾大封诸侯,永是封国之一。但当时的永国具 *** 于什么地方,笔者没有考证,不敢妄言。又相传到了春秋时期,永被大国兼并后,永国王族外逃,几经迁徙,定居到今双牌永江一带。即使将永州“永”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也要比“零陵”这一地名的历史晚1000多年。

原始社会末期,永州属三苗的江南地。夏商至西周时期,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南境。秦代,属长沙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

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东汉时,复名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区城北1公里),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双峰等地)和昭阳(今邵东县地)、烝阳(今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

三国时,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孙吴时期,零陵郡地域开始减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兴安、灵川、永宁、永福等县地从零陵郡分出。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阳置昭陵郡;同时将湘乡、重安(原钟武)、烝阳3县划入衡阳郡。至此,零陵郡辖6县:泉陵(今冷水滩、芝山、东安地及双牌的一部分)、祁阳(今祁阳县地)、永昌(今祁东县地)、零陵(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观阳(今广西灌阳县地)。营阳郡辖营浦、营道、舂陵、泠道等4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废营阳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义熙十二年(417),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

隋开皇九年(5 *** ),撤零陵、营阳二郡,设永州总管府,区域较零陵、营阳2郡有所扩大,谢沐、冯乘2县从临贺郡划入。大业五年(607),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辖5县:零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地及双牌部分地)、湘源(今广西全州、资源、灌阳地)、永阳(今道县、江永县地)、营道(今宁远、新田地及祁阳部分地)、冯乘(今江华、广西富川县地)。隋末,萧铣改营道县为梁兴县。

唐武德四年(621)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改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到代宗大历二年(767),永州辖4县:零陵、祁阳、湘源、观阳(析湘源县置,今广西灌阳县地);道州辖5县:宏道(原营浦县地,今道县地)、延唐(原营道县地,今宁远县地)、江华(今江华县地)、永明(原永阳县地,今江永县地)、大历(析延唐县置,今宁远、新田及祁阳部分地)。

五代时期,后唐天成二年( *** 7)马殷建立楚国,永、道二州属马氏楚国势力范围。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时,授周仁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尽领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属周仁逢领地。后周时,分永州的洮阳、湘源、灌阳置全州。至此,永州仅辖零陵、祁阳2县。道州仍辖5县,其中延唐县改名延熹县。永、道二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新田、江华、江永等县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分全国为13道,永、道二州属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改属荆湖路。至道三年(997),改属荆湖南路。两州的辖地与县名有所变动。乾德三年(965),延熹县改名宁远县。撤销大历县,并入宁远县。雍熙元年(984)升东安场(原应阳县地)为东安县。至此,永州辖零陵、祁阳、东安3县,道州辖营道、宁远、永明、江华4县。

元朝确立行省 *** ,省下设路(州)、县。原永州零陵郡、道州江华郡分别改称永州路、道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湖南道。

明代改路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别改称永州府和道州府,隶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将道州府降为道州,隶属永州府。同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之。崇祯十二年(1639),分宁远的新田堡置新田县。至此,永州府辖1州7县,即道州、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江永、江华、新田。

清顺治元年(1 *** 4),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广左、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 *** ),改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南省,永州府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 2年(1913),改道州为道县。 *** 3年,衡永郴桂道改为衡阳道,永州属衡阳道。 *** 11年,湖南省撤销道,仅存省、县二级。 *** 16年,析零陵、宁远、桂阳、祁阳、新田、常宁等县地置阳明县。

*** 20年,阳明县撤销。 *** 26年,湖南省划分行政 *** 区,永州各县属第九行政 *** 区。 *** 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 *** 区,原第九行政 *** 区所属各县改属第七行政 *** 区。到中华人民 *** 国成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 *** 区辖零陵、祁阳、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等8县。

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55年11月,江华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称江华瑶族自治县。1956年3月,永明县更名江永县。1959年3月,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1年7月,恢复新田县。1960年6月,零陵县冷水滩镇升格为县级冷水滩市。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滩市,改为冷水滩区,仍属零陵县管辖。

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8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2县划归衡阳专区。19 *** 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12个公社和9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69年12月,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设立双牌县。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原零陵县的邮亭圩、菱角塘、富家桥、水口山、珠山、黄田铺等6个区和楚江圩区的接履桥乡,划归永州市管辖;楚江圩、黄阳司、普里桥、冷水滩等4个区和邮亭圩区的白塘乡,划归冷水滩市管辖。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2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9县。

1995年11月21日, *** 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 *** ,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9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 *** 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 *** 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二、湖南永州的资料

湖南省永州市(汉语拼音:Yongzhou Shì,英语:Yongzhou City)。原名零陵地区,简称永州,雅称“潇湘”,别称“竹城”。

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永州市东接郴州市,东南抵广东省清远市,西南达广西区贺州市,西连广西区桂林市,西北挨邵阳市,东北靠衡阳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长245千米,东西相间最宽144千米。总面积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80万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辖区面积3200平方千米,市辖区总人口110万(2009年),市辖区城市人口40多万。

永州市现辖永州市区(零陵区、冷水滩区)及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共九县二区。

永州市人民 *** 原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潇水中路,现迁于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街道逸云路1号。

永州市零陵区面积1986平方千米,人口60万。邮政编码425100。区人民 *** 驻南津中路。

永州市冷水滩区面积1222平方千米,人口50万。邮政编码4 *** 00。区人民 *** 驻梧桐路。

祁阳县面积2519平方千米,人口102万。邮政编码426100。县人民 *** 驻浯溪镇。

东安县面积2211平方千米,人口59万。邮政编码425900。县人民 *** 驻白牙市镇。

道县面积2441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425300。县人民 *** 驻道江镇。

宁远县面积 *** 8平方千米,人口74万。邮政编码425600。县人民 *** 驻舜陵镇。

江永县面积1633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425400。县人民 *** 驻潇浦镇。

蓝山县面积1807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425800。县人民 *** 驻塔峰镇。

新田县面积1004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425700。县人民 *** 驻龙泉镇。

双牌县面积1739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425200。县人民 *** 驻泷泊镇。

江华瑶族自治县面积3216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425500。自治县人民 *** 驻沱江镇。

----------------------------------------------------------------------------------------------------------------------------------

湖南省永州市区原名湖南省零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地区北部,东接祁阳县,南靠双牌县,西抵广西区全州县及东安县,北挨衡阳祁东县.永州市辖区总面积3200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50多平方千米;市辖区户籍人口110万(2009年),其中城区户籍人口40多万。截至2009年9月9日,永州市区辖10个街道、19个镇、6个乡、2个开发园区;市区总共878个村(社区)。其中永州市零陵区辖4个街道、8个镇、4个乡;共545个村(社区)。永州市冷水滩区辖6个街道、11个镇、2个乡、2个开发园区;共333村(社区)。分别是:徐家井街道办事处\朝阳街道办事处\南津渡街道办事处\七里店街道办事处\梅湾街道办事处\菱角山街道办事处\肖家园街道办事处\杨家桥街道办事处\梧桐街道办事处\凤凰街道办事处\\邮亭圩镇\接履桥镇\菱角塘镇\富家桥镇\黄田铺镇\珠山镇\石岩头镇\水口山镇\仁湾镇\花桥街镇\普利桥镇\牛角坝镇\高溪市镇\黄阳司镇\上岭桥镇\竹山桥镇\伊塘镇\岚角山镇\蔡市镇\\大庆坪乡\石山脚乡\凼底乡\梳子铺乡\珊瑚乡\杨村甸乡\\马坪农业开发区\冷水滩工业园区.

永州市是湖南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湘西南口岸城市,位于中国黄金线中南段,东连郴州市,东南界广东省清远市,西南接广西区贺州市,西挨广西区桂林市,西北邻邵阳市,东北达衡阳市,位于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永州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湖南直达两广、两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207国道、322国道,永蓝高速公路即二广高速公路永州段(由省道1830线永连公路升级改造而成),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铁路,洛湛铁路都贯穿全境及九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永州零陵机场已开通长沙、海口、广州、深圳航线。衡昆高速公路、二广高速、洛湛铁路与湘桂铁路在永州市区(零冷城区)形成新的铁路枢纽。正在规划中的贵(阳)福(州)铁路将横贯永州地区中部。

永州古称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设置永州总管府。又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1995年11月,经 *** 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 *** 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唯一与两广接壤的地区,永州市区(即零冷城区)到广州仅500多公里,南六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书,其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陶瓷工业之源、中华文明道德之源。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女书”的神秘莫测和瑶文化的千姿百态,以及道县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柳子庙、永州文庙、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阳文昌塔、三圣湖、阳明山、舜皇山、江华瑶城、湘源温泉等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地级永州市,特指今天永州市区(即零陵区和冷水滩区)。

汉代名零陵郡,泉陵侯国(东汉改名泉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三国名零陵郡,泉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晋代名零陵郡,泉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隋文帝时期名永州总管府,零陵县为永州总管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隋炀帝时期名零陵郡,零陵县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唐代名永州,零陵县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五代十国时期名永州,零陵县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宋代名永州,零陵县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元代名永州路,零陵县为永州路路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明代名永州府,零陵县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清代名永州府,零陵县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 名湖南第九行政 *** 区、湖南第七行政 *** 区,零陵县皆为行政 *** 区专员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 国(1949年10月--1984年6月)名永州专区、零陵专区、零陵地区,零陵县皆为专区专员公署驻地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 国(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名零陵地区,〈县级〉永州市为零陵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 国(1995年11月--2000年5月)名〈地级〉永州市,永州市芝山区为永州市人民 *** 驻地(1995年11月--2000年5月<实际为1997年8月>为市人民 *** 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 国(2005年6月--至今)名〈地级〉永州市,永州市冷水滩区为永州市人民 *** 驻地(2000年5月<实际为1997年8月>至今),驻地在今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街道。

原始社会末期,今永州地区属三苗国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时期,今永州地区属荆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今永州地区属楚国南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即长沙郡零陵县.

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长沙国置零陵郡。零陵郡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地)、营道县(今宁远县南)、泠道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市区、临桂县、阳朔县、灵川县、永福县地)、营浦县(今道县及双牌县南部分地)、洮阳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地)、钟武县(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侯国(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及双牌县部分地,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都梁侯国(今 *** 、武冈市、绥宁县、城步县一带)、夫夷侯国(今邵阳县、新宁县一带)、舂陵侯国(今宁远县北、新田县、祁阳县部分地)。郡治零陵县(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部的咸水乡)。元封五年(前106年),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西汉零陵郡,郡治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地,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咸水),即荆州零陵郡零陵县。

新莽王朝时,改泠道县为泠陵县,改营道县为九疑亭。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复泠道、营道县名。复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此时零陵郡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西汉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市、双峰县等地)和昭阳侯国(今邵东县地)、烝阳侯国(今邵东县、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即: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地)、营道县、泠道县、始安县、营浦县、洮阳县、湘乡县;重安侯国(原钟武县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国)、都梁侯国、夫夷侯国、昭阳侯国、烝阳侯国。东汉零陵郡,郡治泉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年)攻占零陵,零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

三国时,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孙吴时期,零陵郡地域开始减小。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市辖区、临桂县、阳朔县、兴安县、灵川县、永福县等县地从零陵郡分出。吴宝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南部置营阳郡,郡治营浦县(今道县);分零陵郡北部都梁侯国、夫夷侯国、昭阳侯国置昭陵郡;同时将湘乡县、重安县(原钟武县)、烝阳侯国 3个县(侯国)划入衡阳郡。零陵郡辖6县: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祁阳县(今祁阳县地)、永昌县(今祁东县地)、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县地)、洮阳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地)、观阳县(今广西灌阳县地)。三国东吴零陵郡,郡治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荆州零陵郡泉陵县。营阳郡辖营浦县、营道县、舂阳县(吴凤凰元年(272年),析泠道县置舂阳县)、泠道县4个县。三国东吴营阳郡,郡治营浦县(今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荆州营阳郡营浦县。所以三国孙吴时期零陵郡一分为五:零陵郡&# *** ;营阳郡&# *** ;始安郡&# *** ;昭陵郡&# *** ;衡阳郡.

(5)晋代(西晋南北朝、东晋十六国)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废营阳郡入零陵郡。永熙元年(290年)置应阳县(今东安县,治所在今东安县芦洪市镇).永嘉元年(307年)置湘州,零陵郡属湘州。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改舂阳县为舂陵县。义熙十二年(417年),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改营阳郡为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即荆州零陵郡泉陵县(郡治泉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和荆州永阳郡<营州永阳郡>营浦县(郡治营浦县,治所在今道县西北).

隋文帝开皇九年(5 *** )废零陵郡和永阳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同年将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县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永昌县(今祁东县地)、祁阳县(今祁阳县地)、应阳县(今东安县)4个县地合并,更名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永州总管府区域较零陵、永阳2郡有所扩大,谢沐县(今江永县)、冯乘县(今江华县、广西富川县地)2县从临贺郡划入。隋永州总管府,府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永州总管府零陵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郡治零陵县.应阳县(今东安县)并入零陵县.至此,零陵郡辖5县: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地及双牌县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湘源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灌阳县地)、永阳县<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今道县、江永县地)、营道县<隋开皇九年(5 *** ),舂陵县、泠道县并入营道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及祁阳县部分地)、冯乘县(今江华县、广西富川县地)。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改营道县为梁兴县。隋零陵郡,郡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北1千米处).即零陵郡零陵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零陵郡,分置永州、营州。以零陵郡之梁兴县(原营道县,今宁远、新田地及祁阳部分地)和永阳县(原营浦、谢沐二县地)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改梁兴县为唐兴县<长寿二年(693年)改为武盛县,神龙元年(705年)复为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唐兴县为延唐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及祁阳县部分地)>;析冯乘县置江华县.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南营州为道州。贞观十七年,撤道州并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复置道州。开宝元年(742年),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改营道县为宏道县.乾元元年(758年),废郡名,复称永州、道州。广德二年(7 *** 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属之。到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永州辖4县: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和双牌县部分地)、祁阳县(今祁阳县、祁东县地)、湘源县(今广西湘源县地)、观阳县(析湘源县置,今广西灌阳县地);唐永州,州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南观察使永州零陵县。道州辖5县:宏道县(原永阳县地,今道县地)、延唐县(原唐兴县地,今宁远县大部、新田县及祁阳县部分地)、江华县(今江华县地,治所设在寒亭<今江华县沱江镇>)、永明县(析永阳县置,原谢沐县地,今江永县地)、大历县(大历二年(767年)析延唐县置大历县,今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唐道州,州治宏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湖南观察使道州宏道县。

五代时期,后唐天成二年( *** 7年)马殷建立楚国,永、道二州属马氏楚国势力范围。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灭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后周世宗时,授周仁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尽领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属周仁逢领地。后周时,分永州的洮阳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地)、湘源县(今广西全州县、资源县、灌阳县地)、灌阳县3县置全州。至此,永州仅辖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和双牌县部分地)、祁阳县(今祁阳县、祁东县地)2县。五代永州,州治仍然在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永州零陵县。道州仍辖5县,即:宏道县(今道县地)、延熹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改延唐县为延熹县,今宁远县大部、新田县及祁阳县部分地)、江华县(今江华县地)、永明县(今江永县地)、大历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及祁阳县部分地)。五代道州,州治还是在宏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道州宏道县。永、道二州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江华县、江永县等地。

(9)宋代(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分全国为13道,永、道二州属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年),改属荆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改属荆湖南路。两州的辖地与县名有所变动。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县为营道县.乾德元年(963年),改延熹县改名宁远县。宋乾德三年(965年),撤销大历县(今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并入宁远县(今宁远县、新田县地及祁阳部分地)。雍熙元年(984年)升东安场(原应阳县地)为东安县。至此,永州辖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祁阳县(今祁阳县和祁东县地)、东安县(今东安县地)3个县,宋永州,州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荆湖南路永州零陵县;道州辖营道县(今道县地)、宁远县(今宁远县地)、永明县(今江永县地)、江华县(今江华县地)4个县。宋道州,州治营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荆湖南路道州营道县。

元朝确立行省 *** ,省下设路(州)、县。原永州、道州分别改称永州路、道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湖南道。

郴州陶瓷之乡(湖南陶瓷)-第1张图片-

元永州路,路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广行省湖南道永州路;元道州路,路治营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即湖广行省湖南道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别改称永州府(府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和道州府(府治营道县,治所在今道县道江镇),隶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将道州府降为道州<府治营道县从此废除省入>,隶属永州府。同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之。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宁远县的新田堡置新田县。至此,永州府辖7县1州。即:零陵县、祁阳县(今祁阳县和祁东县)、东安县、宁远县、永明县(今江永县)、江华县、新田县、道州(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明永州府,府治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零陵县。

清顺治元年(1 *** 4年),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广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属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 *** 年),改湖广右承宣布政使司为湖南省,永州府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辖7县1州: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北部)、祁阳县(今祁阳县和祁东县)、东安县、宁远县、新田县、江华县、永明县(今江永县)及道州(今道县和双牌县南部).清永州府,府治零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及双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即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零陵县。

三、郴州为什么把蓝山县划归永州

郴州把蓝山县划归永州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蓝山县,隶属于湖南省,是湖南省永州市下辖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南岭山脉中段北侧,东与临武县接壤,南与江华县、广东省连州市毗邻,西与宁远县交界,北接嘉禾县。全县辖14个乡镇街道(其中瑶族乡6个)、5个国有农林茶场、1个国家森林公园,共209个建制村(截止2021年4月19日),户籍总人口为41.43万人(2021年),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

蓝山县建县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夏商前,县境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是虞舜南巡过化之地;隋开皇九年5 *** ,文帝杨坚南征平陈,于江南各地并省州县,南平并入临武; *** 3年1914年属衡阳道,1 *** 2年直属湖南省;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始属郴县专区;1995年11月,零陵改设永州市,蓝山县隶属永州市。

蓝山属中 *** 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8℃。复杂的地质地貌、肥沃的土壤、温湿的气候,赋予了蓝山秀丽的山光水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蓝山地处九嶷山东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丘、岗、平区相互交错,以山地为主,是典型的山区县。

蓝山县年平均降水量1660毫米,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发源地,水系发达,5公里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69条。水能理论蕴藏量21.2万千瓦,年平均地表水经流量18.568亿立方米,地下水每年平均水量为3.377亿立方米。

关于郴州陶瓷之乡和湖南陶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郴州 湖南 陶瓷 瓷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