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豫剧之乡,河南豫剧大全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关于阜阳豫剧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河南豫剧大全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身为阜阳人来讲讲你们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2. 阜阳民俗文化民歌
  3. 安徽著名剧种是什么
  4. 豫剧《朝阳沟》观后感 --闫鲲

一、身为阜阳人来讲讲你们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1、阜阳更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应该就是舞蹈了吧,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2、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每逢佳节尤其是新年的时候大街小巷里少不了这些龙灯舞什么的,给节日带了很耀眼的色彩,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姥姥带着我去村口看看跳龙灯舞的可精彩了,当时还有一阵子要学这个龙灯舞来呢,非要跟着人家演出,现在想想就搞笑。

二、阜阳民俗文化民歌

1、阜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其独特的民歌艺术。阜阳民歌以其朴实的情感和流畅的曲调,深深地烙印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韵味。这些流传广泛的民歌,如《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以及《李玉莲》,都是阜阳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每一首歌都承载着他们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情感。

2、在民间音乐方面,阜阳的吹打乐独具魅力。它以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和小喇叭等乐器组成,音乐风格豪爽奔放,能够生动地传达出喜乐欢腾的气氛,是当地节日庆典和日常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3、而锣鼓棚子则是阜阳传统水上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源于船民鼓乐班,常常伴随着边舞边鼓的表演,每一场演奏都洋溢着热烈和欢快,是船民们劳作之余的重要娱乐方式。

4、此外,响乐班则以其唢呐班为主,主要服务于婚丧嫁娶等重要生活仪式,用悠扬的吹管乐为这些人生的重要时刻增添仪式感和情感色彩。

5、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 *** 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三、安徽著名剧种是什么

1、安徽著名剧种是淮北花鼓戏、京剧的前身——徽剧、庐剧。

2、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 *** ,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3、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 *** 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4、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 *** 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

5、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 *** 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 *** ,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6、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徽戏”,今名“徽剧”。

7、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 *** 。主要腔调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8、老庆升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老阳春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庄春和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采庆班以表演“采头”出名。

9、春台班乾隆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四大徽班”之一。

10、庆升班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11、彩庆班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赛宝会”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12、凤舞班 *** 15年成立,与新彩庆、二阳春、柯长春合称“ *** 大徽班”。

13、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 *** 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 *** 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14、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更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 *** 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 *** 》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四、豫剧《朝阳沟》观后感 --闫鲲

1、                              豫剧《朝阳沟》观后感 

阜阳豫剧之乡,河南豫剧大全-第1张图片-

2、   我对戏曲是门外汉。对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想必没有多少人能对戏曲感兴趣,但是我却对豫剧很是喜欢。我家隔壁的三角公园里,每周二四六夜晚,就有戏迷演唱,唱的都是豫剧选段。

3、   要说豫剧我最喜欢的是《朝阳沟》,76年我在乡下,电台里播放的都是《银环下山》唱段;大队宣传队演唱的也是,因为是 *** 后期,人们听烦了样板戏,对首先解放出来的《朝阳沟》感到新鲜。《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剧情大概是这样的城市姑娘银环和栓保两个人是高中同学,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产生爱慕之情。银环与栓保相约,高中毕业后同赴拴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毕业了,栓保先回到家乡朝阳沟,但银环的母亲却坚决反对女儿去农村。银环被栓保接到朝阳沟后,银环妈追到朝阳沟要求女儿跟她回去,银环感到左右为难,但在拴保鼓励下,老支书又出面做银环 *** 工作,银环决定还是与栓保留下来。农村的一切都令银环感到新奇,她积极投入到农业生产劳动中,但一段时间后,过惯城市生活的银环对山区的简朴生活感到厌烦,加之不适应艰苦的体力劳动,思想产生动摇。正巧银环妈又来信声称自己得了重病,要她回去,银环决定离开朝阳沟。回城途中银环又与老支书相遇,老支书的肺腑之言令银环很受教育,暗感惭愧。归家后,银环发现母亲是在以假病骗她回城,当即批评了母亲,毅然重返朝阳沟。银环妈见女儿态度如此坚决,也改变了观念,搬到朝阳沟落户。夏去秋来,朝阳沟获得了大丰收,银环的思想也彻底转变。银环妈 *** 思想也随之改变了。

4、     该剧诞生所反映的内容也是 *** 年代的事,但在后来几十年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能适应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价值,令人百听不厌,其主要原因是《朝阳沟》真实再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感情和自然朴实的乡土气息。也正如人们所说的:剧本写得好、曲调谱得好、演员演的好。有了这三个好,才使此剧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5、    年轻时候看这部戏曲的时候没有的观点只是一味的听里面自己喜欢的段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感想。

6、                                                     2014年9月《阜阳日报》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阜阳豫剧之乡和河南豫剧大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阜阳 豫剧 河南 大全 剧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