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具用品生产之乡 中国更大的雨伞生产基地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很多朋友对于雨具用品生产之乡和中国更大的雨伞生产基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有几大油纸伞产地
  2. 雨伞的历史
  3. 油纸伞的产地

一、中国有几大油纸伞产地

1、泸州纸伞、杭州绸伞和婺源甲路纸伞。

2、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日用雨具,是一项传统、普遍的手工业。从前的油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寻常可见。

3、只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 *** 的油纸伞。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杂,年轻人不愿从业,使得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沿。

4、先前,遍地开花的伞厂(伞铺、作坊)所剩无几。中国现只有安徽泾县、婺源甲路、四川泸州、浙江杭州、湖南,还有就是日本美浓。

5、现已被列入“非遗”保护的有泸州纸伞、杭州绸伞和婺源甲路纸伞。泸州纸伞、杭州绸伞申报得早,一同被列入为国家级“非遗”。后来申报的甲路纸伞,是省级“非遗”,接着在申报国家级。论规模、工艺,是婺源甲路纸伞。

6、甲路纸伞起源于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康熙甲戌年(1694年)载入史册,1936年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恢复生产后产量逐年上升,2014年产销量30多万把。其实 *** 中传闻的油纸伞多有是婺源甲路、四川泸州生产加工的,只是 *** 商而已。

7、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8、经常使用的尼龙钢架伞是19世纪英国人根据中国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材料,工业化生产改进而来,虽然方便携带、 *** 低廉,但却是毫无生命的工业品,传统油纸伞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

二、雨伞的历史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2、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3、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4、皇帝出行要用 *** 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5、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 *** 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

6、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批“遣唐使”,多 500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7、 1747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

8、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

9、按当时英国的 *** 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

10、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

11、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

12、到 19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13、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

14、"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 *** 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 *** ,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

15、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

16、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

17、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

18、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

19、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 *** 不及掩耳"。

20、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

21、这位本领 *** 、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

22、于是世界上之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23、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24、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用一时髦的话说,这是爱的结晶。

25、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 *** 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

26、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 *** 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27、由于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 *** 势的象征,这在《左传》"备物典册"《晋书舆服志》中有明确记载,而且等级森严。

28、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

29、如汉代规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而宋代则天子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

30、因此古时皇帝或 *** 出巡时乘座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伞盖,以示"庇荫百姓"。

31、因此这种伞又称"凉伞"、"罗伞"、"万民伞",书面语又称"华盖"。

32、 T151秦始皇陵铜车马,T131千里走单骑中的"华盖",都是用伞人身份的标志。

33、这种以伞入仪仗,气势最为恢宏、表现最为充分的可能要数 *** 省发行的"明人出警入跸图"。

34、仅入跸图第二枚,红、绿、黄、兰、白五顶"罗伞",异彩纷呈,在"出警图"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对称暂时收拢,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张开正在行进中的,沸沸扬扬,浩浩荡荡,可谓显赫。

35、正因为伞有象征荣华富贵的作用,所以东方民间婚礼迎娶中亦有打伞的习俗。

36、这在 *** 、 *** 发行的民间婚礼邮票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37、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赋予社会学或 *** 象征意义的首推 *** 中刘春华创作的油画《 *** 去安源》。

38、在画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

39、该画自1968年7月1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并印成彩色单张和搬上邮票,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印数最多(累计9亿多张)流传最广的美术作品。

40、 1995年10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605万元人民币拍出该画原作,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41、伞,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仪仗装饰,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

42、 *** 省1983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之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伞"的情景,正是这把伞,一借一还便衍生出许仙和白娘子之间的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

43、而直接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外邮票都多有反映。

44、我国特55《中 *** 间舞蹈》(第三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绘的便是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伞,亲密无间爱意 *** 载歌载舞,生动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风情,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风俗扑面而来。

45、而 *** 在1962年、1972年发行的民间舞蹈的邮票中,分别都有一枚以"伞舞"为题的邮票;新加坡 1986年发行的民间舞蹈中亦有一枚"苏门达腊民间伞舞";这些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间艺术,搬上各国名片,极富动感与美感。

46、现如今,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为遮风墚雨所用,它的家族可谓子孙繁衍,款式众多。

47、有置于案头、茶几上的灯罩伞,有直径达两米多的海滨浴场遮阳伞,有飞行员必备的降落伞,有折叠自如的自动伞,还有用于用于装饰的小小的彩色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伞的样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断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样式的伞也不断被发明出来。

48、如日本现在已出现了一种十分别致的伞,伞柄上装有收音机,伞一撑开,就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

49、另外,日本人还针对通常的伞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湿的情况,发明了一种鞋伞。

50、这种伞立于鞋尖,下雨进撑开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脚被雨淋湿,但在伞不撑开时,它在鞋子的头部却是一种装饰。

51、国外还有一种带香味的伞,伞一撑开,芬芳浓郁,可以想象得到,在雨中打着这种伞,心情是何等舒畅

52、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

53、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

雨具用品生产之乡 中国最大的雨伞生产基地-第1张图片-

54、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

55、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

56、 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

57、 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

58、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

59、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

60、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三、油纸伞的产地

很多人一提到油纸伞,言必称苏杭,好象苏州、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事实上,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日用雨具,是一项传统、普遍的手工业。从前的油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寻常可见。只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 *** 的油纸伞。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杂,年轻人不愿从业,使得曾经风靡一时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沿。先前,遍地开花的伞厂(伞铺、作坊)所剩无几。中国现只有安徽泾县、婺源甲路、四川泸州、浙江杭州、湖南,还有就是 *** 美浓。现已被列入“非遗”保护的有泸州纸伞、杭州绸伞和婺源甲路纸伞。泸州纸伞、杭州绸伞申报得早,一同被列入为国家级“非遗”。后来申报的甲路纸伞,是省级“非遗”,接着在申报国家级。论规模、工艺,是婺源甲路纸伞。甲路纸伞起源于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康熙甲戌年(1694年)载入史册,1936年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恢复生产后产量逐年上升,2014年产销量30多万把。其实 *** 中传闻的油纸伞多有是婺源甲路、四川泸州生产加工的,只是 *** 商而已。作为 *** 帝都的北京,自古不乏 *** 精良的油纸伞,但传承并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

秦风汉月油纸伞专业 *** 传统油纸伞。油纸伞伞骨加工厂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北京朝阳区东坝东窑艺术区有伞面翰花 *** 作坊。油纸伞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会 *** 油纸伞的艺人已不多,秦风汉月油纸伞的工厂集结了民间技术精湛的 *** 油纸伞的艺人,他们都是油纸伞 *** 的世家。

秦风汉月油纸伞传承传统油纸伞 *** 工艺,纯手工工艺,伞面为传统棉纸,伞骨为兰竹,刷纯天然桐油,伞柄和伞骨均保留素材原来的颜色,带有古朴的韵味。同时,秦风汉月还不断进行创新,研发,在伞骨、穿线、翰花等关键工艺上 *** 创新,油纸伞图案除了传统国画常见题材,如花鸟、人物、山水、石板拓印等,还开拓了脸谱、手绘青花系列等新题材,此外,还有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量身定做的特色。

秦风汉月油纸伞为 *** 传承的古法 *** 。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一把油纸伞,从号竹(选竹)到泡竹(水浸)、蒸竹(水煮)、晒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穿线、串联、裱伞(把裁好的纸黏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翰花(于伞面绘上图案,晒干)、油伞(在伞面刷上熟桐油)、晒伞,经过八十一道工艺,十五天左右的 *** 周期才可完成。因此,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集结了多种独有特点:

①为 *** 传承的古法 *** ,具有较高收藏 *** 和传承 *** 。

②伞面为专业画师手绘,油纸伞具有升值的潜能。

③独特的青花瓷图案包头,更具中国古典特色,为秦风汉月油纸伞增添一份优雅。

④油纸伞的每一份材料皆为精心选制,精美、结实、耐用,抗风防雨 *** 强,可反复开合3000余次。

一把油纸伞 *** 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文人墨客之书画和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朴 *** ,精致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秦风汉月油纸伞,收着是一种思念,展开挂在墙上或挂于屋顶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让整个空间充满艺术感,格调高雅。当您拥有一把秦风汉月油纸伞,您可以用她为您遮风挡雨,让您在风雨之中依然优雅动人,气质倾城;您也可在闲暇之时,将其作为照相的道具,增添几分 *** 的情结。而且您也可以

A、送亲人:不离不弃,遮风挡雨。

B、送 *** :一把油纸伞是前世修来今生相守的缘分,是一个不变的诺言,一起撑过风风雨雨。C、送朋友、战友、同学:在您需要时给你温暖的帮助。D、送同事: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E、送领导:感谢您的栽培,愿意一路为您效劳,在所不辞。F、送老师:感谢您无私的教导,在繁忙之中要保重身体, *** 心中充满牵挂和感恩。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泸州制伞业,其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泸州有100多家油纸伞厂,从业人员有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 *** 、沙湾等地,年产“大红伞”2000万把。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泸州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开始转行。到了90年代,已经很少有人从事油纸伞生产了。

洋伞流行后,泸州油纸伞的工艺日渐式微,油纸伞工序繁复, *** 成本高,利润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2004年当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继续这门工艺,当时不少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失传。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泸州油纸伞再度寄邀请函给江阳区 *** ,当地油纸伞业就开始复苏。

油纸伞业复苏后,先在云南、贵州及泸州古蔺县、叙永县等少数民族 *** 地区盛行,作为祭祀、恭贺、馈赠等礼仪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 *** 、 *** 等地区。

泸州具有400多年的油纸伞生产 *** 历史,泸州油纸伞 *** 工艺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 *** 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 *** 间伞艺的活化石”, *** 曾专题采访报道。

泸州油纸伞具有如下特点:一、历史悠久,是极具 *** 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二、泸州油纸伞基本保持其几百年的传统 *** 手工艺 *** 方式,号称是“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传承 *** ;三、泸州油纸伞 *** 工艺特殊,生产的油纸伞真正具有雨具功能的,把美观与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四、经久耐用、工艺精细、品种多样、花型美观,以古典油纸伞为 *** 的一批新兴油纸伞企业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泸州油纸伞的发展。

现时泸州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 *** 作,近几年,泸州当地从事油纸伞加工企业、作坊或个人越来越多,工艺也出现了一定的革新,很多厂家采用了电脑彩印的伞面,正成为泸州当地重要的旅游产业。分水油纸伞厂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油纸伞传统 *** 技艺被专家誉为中 *** 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 *** 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先后七次登上央 *** 道,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展演二十余次。更具特色的满穿伞,用五色丝线穿、渡二千多针,竹跳开关,一片双档,堪称伞中绝活。 2013年“分水油纸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毕六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 *** 技艺国家级唯一法定传承人。

现时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 *** 作,从削竹到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 *** 工具也历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历史。图案也很讲究,切合不同喜庆场合。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恭贺孩子新生的,是“二龙抢宝”、“ *** ”、“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 *** 过海”、“彭祖老仙”等。发源于北京、至今尚存的若水堂油纸伞坊已有100多年历史,自清代起即在大江南北享有盛誉。相较一般寻常百姓使用的油伞,若水堂制伞工艺更加繁琐讲究,伞骨及伞杆采用多年生紫罗汉竹手工削制并经烟熏处理增其强度,伞面采用韧 *** 极好的皮纸,手工绘画后反复涂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坚固耐用。

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高丛希(山西平遥人)在京城珠市口开设若水堂油纸伞坊,店内聘有伙计二十余人、南派及北派画师十余人,做工细致、画工精良,尤以手绘工笔满铺牡丹油纸伞和北宋山水题材油纸伞最为出类拔萃。一时名噪京城,达官贵人、名媛女子争相抢购,各地业者也纷至沓来,交流切磋,蔚为风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繁琐的手工工艺所限,一大批油纸伞生产企业相继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场,但油纸伞雅致天成的美感是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若水堂也转为出口加工型企业,为 *** 、日本、东南亚地区代工生产传统手工油纸伞。

2008年北京 *** 会的召开前夕,受 *** 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纸伞老字号扩大 *** 规模,制伞工艺传承百年传统工艺,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伞面坚持采用手绘工艺,除传统的手绘花鸟、人物及山水题材外,业者推陈出新,开发出长柄皱云唐伞及古法造纸镶嵌天然树叶油纸伞,用于 *** 会新闻中心装饰布置及礼品馈赠,受到市场好评。

若水堂油纸伞在江西,在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有 *** 及绘画中心,在北京市区设有产品展示中心及销售店面,产品还销至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历史及沿革

浙江余杭的纸伞 *** 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游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之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区委 *** 、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富,迎合农家乐旅游的潮流。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了100把竹伞架。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他们在2007年1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恢 *** 作油纸伞。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余杭区文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 *** 、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 *** 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湖南长沙的油纸伞业有一百多年历史,长沙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伞店是陶恒泰纸伞店,由陶季桥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办,几年后又在附近另组陶恒茂纸伞店。“陶恒茂”的伞做工精细,谨守祖传工艺,选料考究。以越冬老竹中筒、上等云皮纸 *** ,结边要用自纺的土纱。而且 *** 作细严,用丝棉盖顶层,中骨用头发绳穿结,伞边用士纱夹头发绳,用粗丝线,伞胚制成后一律集中到三伏天用生桐油连续上油三次,质量优良,赢得信誉。

1900年,梁敬庭在长沙市北正街梁宏茂伞店学艺后 *** 梁宏发伞号开业,生产老式明油、黑油纸伞和特制鸭棚用大伞,出产的纸伞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得到“湘潭木屐,靖港油伞”的美誉。1 *** 1年,潘馈清兄弟创办菲菲伞厂生产纸伞,除了传统的绘花外,还有喷花、印花和贴花,图案亦多种多样,远销 *** 、 *** 和东南亚,并于1 *** 9年的中 *** 货展览会上获优等奖。当地生产的油纸伞更高年产接近三万把,直至1975年2月,靖港雨伞社被撤销,靖港油纸伞停产,长沙其它地区的纸伞业亦式微。

长沙纸伞原料为皮纸、楠竹、棉纱、发绳、熟桐油、柿子水、颜料、牛角及木材。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18 *** 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不久就在汉正街关帝庙魁斗巷口开了苏恒泰伞店,雇工12人,带学徒3个,一个月能卖500把600把,并带动了当地的雨伞市场。之后在大火路先贤巷开设了作坊,生产方式由一人生产整把伞转为五人一组分工制造伞子。同治九年,苏恒泰月销雨伞700把,年获利接近200串文。

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因地处上至徽州、下达饶州的通衢要道,故名甲道,俗称甲路。甲路传统制伞历史悠久,相传,成淳五年(公元1269)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 *** 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民间时期,“龙盛”纸伞坊的张龙盛最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系他发明。

甲路纸伞,以 *** 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传说:康熙年间,婺源(隶属安徽)徽戏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下着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 *** 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是击中了雨伞,然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皇帝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于是,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也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畅销全国,扬名海外。早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就已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 *** 三十二年(1943年),甲路一条街制伞作坊达三十六家,产伞25.2万把,其中外销17.6万余把。在1936年的国际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奖,在1936年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1943年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会上展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甲路油纸伞,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丝绸、丝绢、皮纸、桐油、柿油等制成;主要工序有: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伞轴)-串葫芦(组合)-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整形)-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伞面书画题款,美观大方,晴雨相宜,是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1990年,全国先进文化站--甲路文化站,“以工养文”,恢复了甲路传统制伞。1999年10月,注册为婺源县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传统制伞,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得以延续。油纸伞是中国古代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地域 *** 中国制伞有许多区域,古徽州(今江西婺源),苏杭,四川泸州等。各自自成一派。

竹安堂油纸伞创始人胡松桂老人是今江西婺源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制伞工艺,吸取徽派制伞工艺之精华。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杭州丝绸伞的工艺,受其启发,将徽派油纸伞的实用 *** ,与杭州丝绸伞的美观与观赏价值结合起来。形成了具体苏杭特色的油纸伞。

竹安堂油纸伞作坊的传承人坚持用传统的工艺生产 *** 传统古伞。精选上等竹木,丝绸,皮纸,桐油,沿用传统工序: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串葫芦-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精细工序繁琐达八十余道)。

竹安堂坚持以伞为本,在技术上将传统手工艺现代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在文化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工艺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在个 *** 上将产品的艺术 *** 、工艺 *** 、观赏 *** 、收藏 *** 与实用 *** 相结合。努力做好中国古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将中国古伞文化发扬光大。福州

油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另两种是脱胎漆器和牛角梳),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 *** 后的 *** 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油纸伞用料必选当地或附近地区出产的优质材料,伞骨必用闽北五年以上,弹力强、韧 *** 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有“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的特点,所用之竹材必须为青山老竹,伞面的纸必须为福建省特制的棉纸。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评委们检测杨常利出产的“双喜牌”纸伞,发觉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以五级逆风吹20分钟伞柄不折、伞骨完好,长时间泡在沸水中,不脱骨、纸不烂,因而获得优胜奖殊荣。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也获得奖项。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又多次获福州市人民 *** 会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福州的制伞传统工艺分有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五部艺,其中以“制伞”虽属主流,但也只是完成“伞胚”、“上油”、“装配”等工序,须由别处买进伞骨、伞柄、伞头等。做伞骨更好的是“后洲帮”,1950年代“后洲帮”张开绿所制伞骨如同一节麻竹筒,看不见缝隙,注水不漏。制“伞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伞画师以程家宝、林永钦、刘梦秋最著名,程家宝字画俱佳,林永钦擅画花鸟、人物,刘梦秋的“洋山水”也颇有名气。

*** 时,当地各伞厂合并为“福州雨伞总厂”,不久因为温州仿绸伞的竞争,该厂就派出林永钦到温州学艺,改良了福州油纸伞,并于当地和东南亚畅销。 *** 后因为布伞流行,福州油纸伞就由实用品转向工艺品发展。1985年,该厂生产的油纸伞远销日本、欧洲和东南亚,三年后先后退出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又把纸伞原料和工艺改良,每把伞有72条伞骨,撑起来大,合起来小,状似蛇腰,故名“蛇伞”。

1990年代,福州市委领导林爱枝到美国西雅图参加全世界花伞艺术节,并展示一把红色大伞,全场轰动。福州雨伞总厂于1997年倒闭,福州纸伞业也因此式微,现时只有福州西门的一个作坊继续生产纸伞,出口至日本。一些造伞工匠虽然已经转业,仍然希望能振兴制伞业,希望当地 *** 扶持。

福建南平洋口镇油纸伞,是福建纸伞“三口”名牌之一(另两个为水口、闽清口),于二十世纪初开始生产,更高年产量达五万多把。赣东南一带姑娘出嫁曾以有此随嫁为荣,1970年 *** 始,传统油纸伞逐渐被新式的布伞和折迭伞取代,当地就由生产实用为主的伞改为生产小巧玲珑、轻巧美观的小花伞。伞面以手工绘制各种图案,1980年代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现时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等地。云南腾冲荥阳村的制伞业有二百多年历史,传承了九代,又叫做“纸撑子”。相传当时在腾越城县衙当师爷郑以公闲逛时结识了西街的姓张姓周的两个懂做纸伞的师傅,跟他们学到手艺并带回家乡,代代相传过去当地生产的油纸伞供应整个滇西市场。当地很多客家人聚居,最喜爱油纸伞,村长郑传国指该村过去80%的村民都会做纸伞及其它编制品,而且是世传。如今村里仅余四家人仍然在 *** 油纸伞,会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现时以郑家朝一家的手艺更好,用料讲究,涂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调配,成品坚固美观,一天只能做一两把,他所制的油纸伞曾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三等奖。另有郑映楼做的大纸伞,因为过去商家喜欢在店前摆放大纸伞,可以挡雨遮阳, *** 引客,因此又有“照铺伞”之称。他们都只是在农闲时才制伞。

该处 *** 的花纸伞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式样美观,质量好,曾一度热销保山、大理、昆明等地。1950年至1951年从业57户,年产雨伞4万把。1952年60户90人,年产量达3万把,其中大伞占10%,1953年走国营贸易、合作加工之路,提高了规格质量,围线由的四道加为六道,当年盈利(含税收)约1.3万元人民币。1954年有62户, *** 人,产品大量销往少数民族地区,并销往保山、县城及出口 *** 。1958年至1960年,国营三化厂生产过油纸小花伞。1965年后由于布伞和尼龙伞取代了油纸伞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小油伞停产,仅有少量的大油纸伞卖给路边摊使用用。当地纸伞业再度引起注意,又恢复了小花伞的生产,作为工艺品,但产量不大。2006年5月21日,腾冲县文产办主任周特等人到当地纸伞 *** 基地视察,寻求纸伞产业化发展道路。当地制伞主要是为了传承民间工艺。

纸伞以云华、古永等地出产的毛竹和当地的木料为伞柄、伞骨,伞面用界头买来的构皮纸蒙上、涂上坝子油或桐油,称为“绿衣子”,工序包括削伞骨、绕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熟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平均 *** 一把伞约需半天时间。三河古镇油纸伞具有 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三河古镇油纸伞 *** 工艺于2009年在芜湖“中国第八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喜获设计和 *** 金奖。

三河古镇伞面花色多种多样,仅染色就有20余种,有的绯红如晨曦,有的蔚蓝加净空,有的翠绿如碧水;或单色,或套色,五彩缤纷。在秀丽的伞面上,又经刷、喷、画多种工艺,描绘上古镇风景、花乌、山水等图案,为三河古镇油纸伞锦上添花,更显美观大方。

伞面采用三河古镇风景,故名三河古镇伞。三河古镇油纸伞采用印染、贴画,手绘,印刷等 *** ,绘有古镇八景、小桥,流水,人家,徽派庭院,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有外型美观、选料讲究、设计精美的特点。

关于雨具用品生产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雨具 雨伞 中国 生产基地 用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