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古之乡(中国茶之乡在哪里) - 之乡 -

茶古之乡(中国茶之乡在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茶古之乡,以及中国茶之乡在哪里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的茶叶之乡是哪里
  2. 中国茶之乡是哪个地方
  3. 中国茶叶之乡
  4. 永德茶区——棠梨山
  5.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一、中国的茶叶之乡是哪里

我国茶叶众多,而且很多茶叶都是以原产地命名的,就像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因此要说茶叶之乡,可以这样说每一种茶叶都有其对应的产地,也都可以说是某某茶之乡。

二、中国茶之乡是哪个地方

福建福州被誉为中国的茶之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地理位置: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茶叶的生长。这里的自然环境为茶叶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福州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已开始种植和 *** 茶叶。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州的茶叶产业逐渐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3.品种丰富:福州的茶叶品种丰富,包括铁观音、大红袍等知名茶叶。这些茶叶品质优良,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

4.产业链完善:福州拥有完整的茶叶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十分成熟。这为福州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福建福州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丰富的茶叶品种以及完善的产业链,被誉为中国茶之乡。

三、中国茶叶之乡

举世闻名的黄山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区境内,巍峨奇特的山峰,苍劲多姿的劲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涛起伏的云海,号称黄山"四绝",引人入胜。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把黄山推为我国名山之冠,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黄山云雾茶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黄山毛峰茶原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布水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更好。

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 *** ,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芽叶,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

“太平猴魁”中国极品名茶,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区新明乡,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更优,特称“猴魁”。外形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叶面色泽仓绿匀润,叶背浅绿,叶脉绿中藏红;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悬在明澈嫩绿的茶计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杯中对你伸头缩尾,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其滋味鲜绿醇甘甜,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清绿明净,有爽口、润喉、明目、提神之效。

祁门产茶可追溯到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的记载,当时的祁门就隶属歙州。

祈门产红茶,事出近代。当时的英国、法国、 *** 、丹麦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红茶市场。公元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

英国是世界上饮红茶最多的国家之一,而饮下午茶更是一种高雅的社交活动。在英国,人们在进下午茶点时,茶要点点润饮;点心要细细品尝;着装要典雅入时,人们将饮茶视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而当时的祈门红茶是下午茶中的极品。

祈门境内,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面积占 *** 以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早晚温差大,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祈门红茶的采摘季节,是在春夏两季。茶农们只采鲜嫩茶芽的一芽二叶,然后,经初制、揉 *** 、发酵、等多道工序。红茶的加工与绿茶相比,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发酵的过程,揉 *** 细碎的嫩芽发酵后,由绿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要经过人们细心挑选、将茶梗剔除,加工一千克上好的红茶,一般需要六千克鲜嫩的芽叶。

一百多年过去了,祁门红茶早已走红了世界。而祁门百姓以茶待客的习俗,也由绿茶改为了红茶。人们闲暇相聚,谈今论古,海阔天空,一杯红茶伴着老人们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由于祁门所产的红茶有一种特殊的芳香。外国人称祁门红茶为“祁门香”;“王子香”;“群芳最”。早在公元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祁门红茶”曾获得了特等奖凭和金牌。所以,英国纬氏大辞典中收录“祁门红茶”这一词组,也就不足为怪了

布水峰脚下,是黄山高山绿茶优质产区之一,主要产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四、永德茶区——棠梨山

棠梨山位于云南省永德县东北边,距离永德县城3千米,山上多为村庄和梯田。棠梨山景色宜人,让 *** 连忘返。雨后的棠梨山更是郁郁葱葱、美不胜收。有诗云:

棠梨山坐西向东,东西跨距数百米,南北连绵数十里,更大海拔高度2900米左右。山顶长期树木繁茂,翠绿色一片,形成一扇极大的天然屏障;环境为湿 *** 常绿阔叶原始林区,又称“德 *** 后山”,主峰海拔2 *** 9米。因为县里的水源大多来自于此片山林,所以备受关心和维护。1983年永德县人民 *** 将该片区列为保护区,面积约10万亩。

棠梨山古茶园坐落在棠梨山自然保护区内,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古茶园所在位置海拔约16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8度,年降水1400毫米,环境极为适宜茶树的生长,出产的茶菁品质非常好。永德县境内的普洱茶,忙肺茶的名气更大,从2014年来逐渐得到了各地普洱爱好者的认可和追捧,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茶商来此收购茶叶。此外,永德还有曼来古茶园、班卡乡放牛场茶园、小帮贵茶山、鸣凤山茶山、梅子箐茶山、武家寨等12个 *** 永德县的知名古茶园。

棠梨山古茶园,在永德县众多的古茶园中,就像是一位高人隐者,品质超群,却没有被大众所熟知。或许是永德的人们不希望那些纷纷扰扰的外来茶商打扰了他们这块世外桃源的宁静吧。棠梨山茶,入口之后,苦涩感几乎无法察觉,品之两颊生津不断,满口清爽甘甜,和勐库地区最著名的冰岛茶颇有几分相似。一些居心 *** 的茶商经常到棠梨山收购茶菁,然后冠以冰岛古树的名号 *** ,以获取暴利。或许这也是棠梨山普洱茶鲜为人知的原因之一吧。

干茶外观条索紧结、色泽墨绿、芽叶壮硕;香气高扬、挂杯香明显、香型类似于花蜜香;汤色青黄,清澈透亮,富有光泽;滋味醇和,入口苦涩微显、收敛 *** 很好,两颊生津效果随之而来,回甘明显且持久,喉韵柔顺清凉,汤质感饱满,尾水甜度较高,非常的耐冲泡;叶底嫩绿,芽叶完整,舒展 *** 和弹 *** 很好,轮廓清晰可见。

五、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之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 *** ,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 *** ,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 *** 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 *** 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 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 *** 。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更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 *** 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更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 *** 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茶山地理:勐海县 *** 山 *** 族乡,南与 *** 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 *** 山的 *** 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 *** 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 *** 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 *** 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 *** 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 *** 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更大、产量更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古之乡(中国茶之乡在哪里)-第1张图片-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 *** ,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释义:亦称“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更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 *** 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 *** ,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 *** 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 *** ,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 *** 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更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 *** 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 *** 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中国 哪里 古之乡 茶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