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雕木雕之乡,被誉为木雕艺术之乡的是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中国竹雕木雕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被誉为木雕艺术之乡的是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竹雕木雕之乡和被誉为木雕艺术之乡的是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竹雕作品收藏小知识
  2. 中国苏州橄榄核雕名人
  3. 竹雕的主要流派

一、竹雕作品收藏小知识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 *** 和艺术 *** 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 *** 的陈设品。明代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道劲,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制 *** 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除年代款识,色泽也是鉴定竹刻制品的依据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色、深棕色或柠檬 *** 。经多年不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去不远。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泽之纯正。

新收的笔筒更好不要用水洗。老笔筒在乡下的老房子里一传就是几代人,其表面的包浆和白皮物质,是经受多年的自然因素、温湿度、特定的房屋条件,由竹肌内生出的霉化物,一旦年久,这种霉化物的变化达到极限,就会坚实地附着在笔筒竹肌表面,对笔筒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笔者试验证明:经过在湿度25℃至 35℃,相对温度在20%至25%,不通风的条件下观察,用水洗过的生霉长毛、开裂且易回潮,而用大小秃头排笔清理后,未经水洗的笔筒,既不生霉,也不开裂。此外,年代久远民间传世的竹雕笔筒,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须加适量的肥皂水,这样很伤老包浆,而枣红色的老包浆既是历史岁月的见证,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过的笔筒尽管上核桃油,仍然显得干涩。但经清洗后上核桃油的笔筒,不易生虫。是否需要水洗,应视具体雕件而定。对必须要清洗的,清洗时尽可能不要损伤竹肌。

要用带壳的核桃炸专用保护油,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炸油。带壳核桃炸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笔筒。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笔筒易开裂。因老笔筒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沾一点,以指尖肤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手,两手搓匀后,双手持笔筒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种 *** 修刮笔筒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笔者从 *** 的 *** 上,就看到有的雕件用刀修刮过的痕迹,看上去虽然干净,它已不再是作品的原有风格。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然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子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有条件的收藏者,可将藏品放在玻璃罩内密封保管。如无恒温措施,为避免玻璃产生的高温导致雕件开裂,平时可丢一个纸坨在笔筒内,它有调节湿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两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发笔筒内的热量。木制把柄有吸潮散热的作用,连阴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密封,一旦接触空气或风吹,就易造成开裂。采用此种 *** 保管,能确保恒湿,并定期把玩几天。

更好 *** 专用的木质内格子柜保管。专用保管柜气温在20℃至35℃,相对湿度在35%至40%时,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离地1米放竹雕件。如气温过燥过高,可在室内放钵水,或放几本书于柜内。如收藏者住楼上,夏季过于干燥时,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与水杯要保持一定距离,要经常检查,没必要时及时取出。也可采用放旧报纸的 *** ,但报纸的回潮力较强,不宜多。并且要经常把玩和检查,特别是每年六七月梅雨季节要常看,发现长毛,及时用鬃刷清除.

3.古玩鉴定知识,竹雕器件收藏有什么窍门

竹雕工艺品的收藏与投资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由考古发现也能得知,我国对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 *** 的 *** ,竹制的箭镞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之后各时代连续出现的各种竹简、竹扇、簪、笔杆、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竹雕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浮雕龙纹彩漆竹勺,日本正仓院藏传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宁夏***自治区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残片,表明竹雕始终占据历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显得过于零散而缺乏 *** 。

可以说,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间,还不能称为 *** 的门类,只是为其自身的勃兴准备了条件。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大量文人的喜爱与追捧,竹刻的艺术 *** 得以大幅提高,影响及于牙、木雕等领域,逐渐成熟。

雕刻技艺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明清时期的竹雕与流派竹雕在明中期开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区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艺人,依据不完全的计算,明清时载名典籍的竹刻家达二、三百人之多。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领域入门,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显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嘉定(今属上海)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艺的开拓者和 *** 者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他们合称“嘉定三朱”,共同创造并完善了多层浮雕与镂雕的风格,开启了嘉定竹刻的传统。

在他们周围还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众多竹刻家。大约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嘉定竹雕迎来了全盛时期。

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数代经营的世家,如创制了去地浅浮雕——“薄地阳文”法的吴之璠;善制圆雕人物并曾供职宫廷造办处的封锡禄,及其兄弟锡爵、锡璋,子侄始镐、始歧, *** 施天章;开创纯以阴刻表现笔墨皴点影响及于后世百多年的周灏;其余以浅刻芭蕉丛竹著称的周乃始、细巧近于微雕的顾珏、雕镂小像的好手蔡时敏和张宏裕、七 *** 竹的时钰、时学庭等人,以及王易、邓孚嘉等,均各有所长;知名文人和画家李流芳、钱大晰和吴历等,也爱好竹雕,显示了当时竹雕的风行。而竹雕的各种技法,如圆雕、浮雕、镂雕、留青、阴刻、文竹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艺程序、技法口诀和 *** 工具,单是作为纹饰衬托的地子处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种。

器型丰富多样,以文具居多,陈设、日用品次之,包括:笔筒、臂搁、笔洗、水丞、山子、如意、香筒、冠架、簪钗、扇骨、人物、动物、花果等。纹饰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吉祥图案、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等。

构图深受版画艺术影响,善于变通名家墨迹。道光以后,嘉定竹雕逐渐势微,虽然有程庭鹭、陈凝福等名家,但以阴刻及浅浮雕金石文字为主,技法与题材日益狭窄。

倒是嘉定城中州桥西的竹刻街开始闻名全国,时大经的“时文秀斋”、张学海的“张文玉斋”、朱渔甫的“酉阳俎”等,经营甚为成功。成书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竹人录》,作者是金元钰,书中对竹雕历史作了初步总结,并以介绍嘉定竹人为主,是研究嘉定竹雕的重要著作。

2、金陵派竹雕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名艺人濮仲谦(1582-?)开创,以注重选材,随形施艺,不事雕琢著称。濮仲谦活跃于明末清初时,与当时名士钱谦益、张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

《陶庵梦忆》称“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南京三山街上靠贩卖他的作品得厚利者就有数十人之多。而濮氏的雕刻确有独特面目,“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可知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 *** *** 风格。

这与“嘉定三朱”所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之后,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潘西凤,被看作是自觉追随金陵派风格的另一位大家。

他与郑板桥相友善,擅长浅刻,刀法简练传神。传世竹根雕梅花笔筒,疤痕错落,稚拙可喜,体现了潘氏的技巧。

总体而言,金陵派不象嘉定派那样集中一地,传统深厚,名手辈出,而是较为松散,更多情况是艺人倾慕濮仲谦开创的风格所做出的个人选择,但不论如何,金陵派还是形成了不同的面目,丰富了竹雕的表现力。 3、其他竹刻名家的鉴识除去嘉定派与金陵派外,各地还有若干竹刻名家也都有非凡的造诣。

张希黄,清代初期竹刻艺术家。江苏江阴人,或谓浙江嘉兴人。

刻竹能另辟蹊径,拓展了留青技法的表现力,成为可同嘉定竹刻分庭抗礼的人物。他能将极薄的竹皮切分层次,通过所留厚度的变化,烘托“墨分五色”的效果,如运笔渲染。

雕刻题材则以近似界画的山水楼阁为主,施于笔筒、臂搁之上。作品传世极少,却多为精。

在拍卖市场上,明清竹雕属于杂项里的一个较小门类,但随着收藏市场的升温,明清竹雕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在各大拍卖场上表现不俗。

近几年,竹雕拍卖市场日渐成熟,竹雕精品迭出,市场活跃,整体的拍卖成交率很高。从2005年开始,西方买家开始收藏投资竹雕文房器,2005年在 *** 佳士得的春拍中,伦敦知名古董商吉瑟普•埃斯肯纳茨曾以1076万元的高价竞得一件清康熙年间的高浮雕山水人物的竹雕笔筒。

—般来说,与青铜、瓷器、器物 *** 相比,竹雕作品的 *** 较为低廉,但处于上升趋势,尚有一定升值空间。以竹雕笔筒为例,一件清代竹雕笔筒 *** 一般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有名家款识的真物则更为珍贵, *** 可以达到百万元。

现代名家的作品也身价不菲,如在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上,现代范遥青的刻竹林雉鸡图臂搁便拍出了成交价15.4万元的 *** 。

竹雕作品是很不好保存的,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过于干燥,易干裂变形,失去光彩;过分潮湿的地方,也不适宜,因为受潮起涨,更易损裂,且易虫蛀,竹雕作品的更佳保存环境应该为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

北方偏干燥,保存宜使用加湿器。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常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

对待竹雕表面的陈年积垢,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可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或橄榄油作擦拭剂,不仅可以出去渍垢,也可起到保护表面的作用。竹雕作品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

摩挲把玩应注意做到和缓适度。如无时常把玩之闲,宜用绵纸包裹,再以布套或匣子纳藏之,放入防虫 *** 片如 *** 精,并定期清理。

具有书卷气的明清竹雕作品,一直为海内外收藏家看重,其价值并不亚于同时代的著名书画,如一件明清时期的名家竹雕笔筒,往往可以超百万元成交。

明清日寸期的竹雕艺术品如此珍贵,是因为当时为竹雕艺术的鼎盛时期。明代之前,竹雕技术逐渐发展,但竹雕制品大多是实用品或工艺品。

清末民初以后,竹雕业渐渐衰落,雕刻者大多为一般的匠人,竹雕作品也失去了高水准的艺术品位。只有在明清两代,竹雕被当做了艺术品来 *** 与欣赏。

这是因为在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对竹雕 *** 广泛参与,竹雕名家不但雕刻技艺高超,而且具备良好的艺术人文修养。这一切,使得.明清竹雕具有一种沉着精湛的雕刻技术与优雅自然的艺术情韵。

现代亦出现竹雕名家,其技法与艺术品位兼具,但由于时代的差别,其作品 *** 虽处于上涨阶段,但尚不能与明清时期的名家竹雕的 *** 比肩。

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当然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是,竹雕作品的收藏,有它的特殊 *** ,千万不能将这些作品封存起来,因为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更好的收藏办法,还是向古人学习,以清玩代收藏,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之一,器物表面产生污垢时,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而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这样可以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若遇陈年积垢,用绒布擦拭难以奏效,不妨汲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这样既清除顽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第二,竹雕所用的竹子是我国南方地区植物,只有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竹雕作品同样也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倘若长期置放在干燥之处,它也会干裂变形,失去光彩。竹雕作品的更佳保存环境应该是: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

第三,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古色古香,呈现出棕黄、浅黄、暗红、棕红等色泽。收藏者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摩挲把玩,应以不损伤竹雕本身为前提,做到和缓、细致、适度。

第四,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装,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第五,根雕或大型作品,摆放位置若需移动,应该一手握持其上端,一手托住其底部,轻提轻放;搬运作品,先以绵纸包住,再以棉花裹之,然后装箱。

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当然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但是,竹雕作品的收藏,有它的特殊 *** ,千万不能将这些作品封存起来,因为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更好的收藏办法,还是向古人学习,以清玩代收藏,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之一,器物表面产生污垢时,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而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这样可以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若遇陈年积垢,用绒布擦拭难以奏效,不妨汲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这样既清除顽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第二,竹雕所用的竹子是我国南方地区植物,只有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竹雕作品同样也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倘若长期置放在干燥之处,它也会干裂变形,失去光彩。

竹雕作品的更佳保存环境应该是: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第三,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古色古香,呈现出棕黄、浅黄、暗红、棕红等色泽。

收藏者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摩挲把玩,应以不损伤竹雕本身为前提,做到和缓、细致、适度。

第四,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装,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第五,根雕或大型作品,摆放位置若需移动,应该一手握持其上端,一手托住其底部,轻提轻放;搬运作品,先以绵纸包住,再以棉花裹之,然后装箱。

竹刻作品的保护历代传世竹刻作品,总体数量相应较少,主要原因是竹材易败坏,很难保存。

导致败坏的因素有物理损伤、化学腐蚀,生物 *** 。作品的收藏保护,是针对这些有害因素,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竹刻作品造成物理损伤,有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内在因素是由竹子构造特 *** 所致。

竹壁呈薄管状,管壁主要由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等构成维管束的纵向排列,这种排列的构造特 *** ,决定了纵向收缩小,弦向收缩大;加之竹青组织致密,竹肌、竹黄组织较松,外层、中间层、内层胀缩率差异很大;竹材的薄管壁构造,其弦向抗拉力、抗压力差。在外界条件如高温、潮湿、干燥、机械压力、拉力、撞击等影响下,竹刻作品裂痕、破裂、色变、碳化、腐朽。

预防物理损伤的办法是在加工时,一般都要刮去青皮,待竹材干后,用清漆内外封闭,或用清质油浸渍,防止阳光曝晒、高温和机械损伤。竹刻的化学腐蚀,在常温下,弱酸、弱碱、盐类对作品无影响,但竹材长期接触化学 *** 品,材料内部吸入酸、碱、盐类,易于潮湿,导致物理损伤。

在高温下,酸、碱、盐与竹材发生化学反应致变色、碳化、腐朽。竹材在作防虫处理时,在高温下一般不宜用酸、碱、盐类。

涂漆是隔离酸、碱的一种预防措施。竹刻作品的生物 *** 后果最严重,竹材成分中含有可溶 *** 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是虫菌的养料。

竹刻的防霉、防虫主要应把握三个环节:即先期预防措施,加工时的防虫灭菌处理,贮藏的保护措施。先期预防是从选择竹种、竹龄、采伐季节着手,新竹要及时进行浸提物质处理,减少菌、虫的滋生养料。

加工时防虫灭菌办法是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如采用远 *** 线与烘烤技术杀虫;或用氮气、二氧化碳气体,代换空气中氧气达到灭虫效果;有的采用超低温冷冻办法,灭菌效果好,对作品也无损害。化学防霉防虫办法是采用浸渍、涂刷或加压渗透,或空气熏蒸,使灭虫 *** 剂进入竹材内部,达到 *** 虫、菌的效果。

涂刷防虫剂有清漆、虫胶漆、桐油等;防腐涂刷剂,可用氟硅酸钠12份, *** 19份,水500份,配制成混合液,也可用浓度4%的五氯醛松节油溶剂加入清漆,配成含o.2一o.5%的五氯酚清漆涂刷。浸渍液有:防霉浸渍液,用苯甲钠o.5公斤,加入4.4公斤水,竹材浸泡1分钟,就可以达到防霉效果,且材色更好;另用杀虫眯1份,托布津1份,水25份的混合液浸泡,防霉效果较佳。

广西全州县配制的防虫防霉液,是用浓度0.125~o。166%的 *** 注入水池,将竹材浸泡4—8小时,可起到防治效果。

印度学者发明世界防腐防虫剂“CCA”(铜铬砷防腐剂),或用 *** 剂中的单盐 *** 铜、氧化锌浸泡防腐处理,室内防霉防虫效果可达25~30年。竹刻的贮藏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竹刻作品应用良好橱柜存放,并放入防虫 *** 片如 *** 精等,保持一定温度、湿度,隔离灰尘、飞虫,定期清洁作品,定期对收藏室除虫灭菌。

据《竹人录·藏法》介绍:“二三年将生桐油细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净,取其润泽不枯,如遇风燥烈,不可出玩,防损裂。其色红如琥珀者为上,鹅油色者并足宝贵,黑为下。

收藏得地,三松 *** 至今完好,谁谓非千百年物耶。”竹刻作品的保护办法,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现代科学为作品保护提供了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需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应少用化学 *** 剂,一般不要在高温下处理材料,许多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更好的办法,如用 *** 。

在一定条件下,充填竹材微孔隙,并使溶剂固化在竹内,既增加了竹材的物理强度,又达到了防霉、防虫、防裂效果,但此法技术很复杂,尚不能普遍使用。

二、中国苏州橄榄核雕名人

字秋人,号核痴,百核斋创作室主人,浙 *** 田温溪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自幼喜欢绘画,从事核雕艺术十多年,被誉为“核雕高镂空艺术创始人”,核雕镶嵌艺术曾获中国电视吉尼斯之最。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寓意深远,刀工精细,独树一帜,秋人每个题材只雕一核也就是说每个作品都是孤品。他的作品以花鸟动物山水为主,雕刻的技法以高镂空为主要刀法,模仿了中国画里的写意和工笔的特点,作品表现大自然的生活情趣。他的作品有两大特点:一类是高镂空作品,雕工精细,细如发丝,只能收藏不能把玩;另一类是以高浮雕为主,巧妙设计,寓意深远,可以把玩。0 Y L"&# *** ;:{8 h0 o2 r

秋人的作品有99%的作品因为不尽他意均被砸毁;13年来,秋人创作了100多件作品,除了被别人拿走的,就是被他砸毁。他说:“我认为有瑕疵的,就一定要砸毁。”

秋人是我所知的核雕刻艺人中最敬佩的一个。之一次见他的作品是:05年在北京朋友:边泉那儿看到的。当我一看到他的作品后就感到自已不能算是职业艺人了,他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 *** 斧神工了。由于秋人的作品大部分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很难见到,为此和北京的玩家在北京建立了秋人核雕艺术交流中心。

宋水官,1946年生于核雕村——苏州市舟山村。1967年至今从事工艺雕刻事业40余年。江苏工艺美术 ***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 *** 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艺术奖项,其中,1998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十世纪末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获民间工艺纪念精品奖、2006年在第41届国际旅游品和工艺品交易会上,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银奖”;2007年1月举办的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与女儿宋梅英一起获“迎春花奖”;在2007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艺术品收藏博览会上,其橄榄核雕刻作品“十八罗汉”、“核舟”同获金奖。2005年11月,被国家评审为美术工艺师职称。

在近40年的核雕生涯中,培养传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特别是女儿宋梅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外,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尤其是各种罗汉像,雕刻细巧精致,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他的作品得到了全国许多收藏家的青睐,并珍藏之。

宋水官尤以罗汉像等吉祥图案见长,雕刻细巧精致,个个栩栩如生,作品在鉴赏和收藏之外,更兼有祈福、辟邪的美好意义。如今,宋水官成立了宋水官雕刻工作室,核雕作品受到了各方高度关注

2009年6月被国家 *** 选为苏州核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传承人。

苏州吴中区光福福利人,从19岁开始跟随 *** 周义清学习雕刻。特长是用浮雕的形式雕刻十八罗汉,其特点是刻工细腻。他的作品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场上有着很多固定客户。

邓建学不仅具有核雕天赋,也是在光福镇之一个面向社会招收核雕学员创办核雕技术培训班的核雕艺人。核雕技术在当地是传统工艺,一般都是家传。舟山村几乎家家户户外墙上都写着“内有核雕”,全村七百多户,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走进哪一家,几乎都会有人手持盈寸的橄榄核认真揣摩、雕琢。舟山村八成以上的家庭都从事核雕创作,但一般多不外传,局限于亲属间的传授。邓建学没有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而是充分借力于市场优势,创办起核雕技术培训班,传授核雕技术。几年之中,他的 *** 有近百人之多,其中有很多 *** 的雕刻能力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968年4月5号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舟山村--核雕老街。从小就受核雕刻文化的熏陶,对核雕刻有着一种痴迷的爱好。

1985年学校毕业后就开始进入村办厂:舟山核雕厂正式拜师从事橄榄核雕刻行业。受过多名师傅的指导,在当时同行一起进厂学习的同伴中算得上是郊郊者;擅长雕刻各种 *** 题材的人物作品,特别受到玩家的喜爱;后工厂解体,于1997年到无锡灵山大佛,面佛修心;在这九年中仍潜心于橄榄核雕刻.从没放弃对核雕刻的研究和创作,在这九年中 *** 了各种适应于不同层次玩家的 *** 类题材的作品,在业界小有名气。

随着核雕刻行业的大好形势,周义清师傅于2005年回到老家舟山老街;直接面向各类核雕玩家 *** 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雕刻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知名度也从此在苏州核雕业中名声远扬。

他的布袋佛像,姿态各异,可爱可亲,是周义清师傅的所有作品中最受不同玩家欢迎的 *** 作品,很受各地客户的推崇;他的部份精品多被藏家所收藏,市场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

江苏苏州人; *** 年生;中国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民间工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在红木雕刻厂工作;后自已研究橄榄核雕刻.在从事核雕刻的十几年中,他的 *** 作品:十八罗汉,布袋佛,招财猪等深受玩家的好评;部份作品曾在省市参展中获得银奖,铜奖等多项奖项.其获奖作品均被藏友收藏.雅风他除了创作,多年来还不遗余力地在推广核雕知识;传播核雕 *** 技艺;宣传核雕艺术文化;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和接受核雕艺术,他经常在 *** 上发布各类核雕相关的文贴;同时让更多的想学核雕刻艺术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为核雕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雅风和一般的纯粹制做工艺品的艺人不同;他注重作品的艺术 *** ,单一 *** ,精巧的工艺,强列的立体感,活泼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和人物的神态;雅风的作品风格细腻,体现了苏州核雕作品的;精,细,雅的神奇魅力。

(1 *** 8-1996)女,吴县舟山村人。自幼随父学橄榄核雕。 *** 战争后停工。1972年苏州工艺美术局发现她有独特技艺,安排她到苏州工艺美术公司专做橄榄核雕,并培养了董兰生等艺徒。1978年橄榄核雕作品曾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9年又去西德、法国展出。作品有《寿星》、《三星》、《十八罗汉》等。

近代核雕名家,1 *** 4年生人,写意罗汉头的鼻祖,罗汉头的山峰,尚健在,苏州光福舟山人,是苏工核雕殷派第二代传人,师从殷根福(?-1940),和殷根福之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同时学艺橄榄核雕刻,作品有橄榄核雕《杨家将》三件须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少有作品上市,其实须老先生还雕东西,但只是为了应付宣传做做样子而已,眼神和腕力多有点不从心了,由于年龄的关系雕的东西和以前的也有了些差距,但须老先生的地位是不可以否认的,他的罗汉头可算殷前辈十八罗汉雕刻开派以来十八罗汉头雕刻的一个里程碑,现在的一些新人,包括一些所谓名家除了继承还是继承,没有一点点的发扬,须老先生的东西不多,新的几乎不出,现在仿他工的 *** 不多,因为须老先生的工艺境界已经不是常人能仿。他的作品已经很难觅得。我去了数次也未能如愿。到是在民间还能看到他的作品。他的罗汉头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殷丽娟是须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艺品厂一带一出来的徒弟(这一点鲜为人知)。其早年从事过木雕、石雕、牙雕,等。在橄榄核雕中除了雕刻罗汉头之外还有伟人头像为大家所知,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单子,但留存的已经很少。曾在舟山工艺品厂成立后在其中指导厂中学徒,可以说现在青壮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导过。

1969年生,四川人,85年在苏州当兵,当时就很喜欢核雕,退伍以后就留在苏州从事核雕雕刻与研究。在核雕世家里其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又在众多核雕名家的大力指导下和自己不断的努力以与创新险在业界特别是上海闯出名气,并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作品有浮雕十八罗汉,观音,大弥勒等

,曾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2006年核雕作品“香炉”获得第40届国际旅游工艺品“金凤凰”设计大奖赛优秀奖,评比和发证单位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57年生人,1973年进入舟山工艺品厂学徒,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开始自己创作,其现在正当壮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罗汉头能看到须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以各种人物单粒为主,十八罗汉头和吉庆有余、观音等题材

1972年生,师从任敏华,从艺至今已有数十余年,雕工明显细致,而且会看出是用心琢磨来改进的,其主要作品有 *** 记、人物、单件、喜怒哀乐等,他的作品风格接近其师须吟笙,刀口清晰,神态自然,受许多核雕爱好者青睐,而且做工细腻和精巧,很有发展。苏州市吴中区工艺美学会会员

1953年出生于核雕之乡舟山村。师从顾仁笙,曾工作于舟山工艺品厂,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断的深挖创新,终获成功,创立了一种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在十八罗汉头这样很能体现一个艺人的基本工的题材上更是力求完美,并且对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开发出铁圆核、大四花等这样核质非常高的原料。从不让一条质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场上。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虽然他本 *** 很少提起,但他确实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并且他的许多徒弟(如周义清、陈容芳等)现已扬名核雕界。他的 *** 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头,各种规格都堪称精品,其中更具 *** *** 的是铁圆核罗汉头,表情丰富、刀工细腻、神态各异。

1962出生在苏州,早年开始跟老师钟火元学习核雕,1998年开始自己创业,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浓重的须派风格,固化,传统,刀工规整,传统题材非常之多。现而今他已经另辟新路,创作了许多新颖的题材,而且悟 *** 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体现心中所想,能化平面于立体,化呆板为灵巧,使作品活起来。主要作品有十八罗汉系列,观音,钟馗等。现创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罗汉和浮雕 *** 过海

1971年生于舟山村,钟火元长子,自幼深受 *** 核雕艺术的熏陶,1985年随父学艺,1986年拜冲山佛像雕刻祖师李永良之子李荣寿为师,学习佛像雕刻。从艺二十多年来,主要作品有橄榄核雕“老子出关”、“西厢记”,红木雕笔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紫檀木笔筒“红楼梦十二金钗”、“ *** 过海”等,其作品人物鲜明,刀功简练醇厚,深受大众喜爱。`

曾获*苏州市吴中区工艺美学会会员助理工艺师

1987年出生于核雕之乡光福舟山。跟哥哥周义清学习橄榄核雕。至今从事核雕也有多个年头了;由于勤奋好学。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其作品中蕴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细腻与1987年生于舟山村,周建兴的次女,周义清的 *** ,自幼受父兄艺术熏陶,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罗汉”、“弥勒”等。曾获,苏州市吴中区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助理工艺师、

*** 出生,苏州藏书人,自幼喜爱绘画,16岁时接触到橄榄核雕,便麻烦邻居铁匠师傅做了几把雕刻小刀,从此在学习课余时间雕刻各类有趣的东西送于同学朋友们,深受朋友们的喜爱,因此也带动周围一批朋友学习橄榄核雕,其刀法粗狂有力,细节处理精细,对人物雕刻有一定的造诣,深受藏家的青睐。 *** 作有十八罗汉,喜怒哀乐,八大僵 *** ,各类弥勒,观音等。。题材新颖之作。

苏州著名橄榄核雕 *** ,吴县舟山村人,其刀法雄健、形简意赅,世称“殷派”。殷根福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 *** 竹雕牙雕艺术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中获得一些橄榄核,精心琢磨以后,决定随形设计,用以雕成罗汉头像,为此,他专程去罗汉堂内观察罗汉形象,雕塑成后串成手串,在店内销售,很受民众的欢迎。艺品一上市,旋即售空,此后,他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当时,上海仅此一家。以后,殷根福所雕的罗汉头像,成为风行一时的核雕艺术品,求购者络绎不绝。殷根福刻制的罗汉头像,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十八个罗汉个个不同,神采各异,形象生动,被誉为“殷氏罗汉”。

殷氏开创的罗汉头像与以往的雕刻相比亦有所创新。以往的雕刻技艺在雕刻前都要画个草图,如园林、人物、花鸟、走兽等,然后按图雕刻。而殷氏罗汉则无需画图,只要吃准五刀,即鼻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是为“ *** ”。

1 *** 7年腊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14岁开始学习雕刻,师从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艺品厂,1973年4月7日成立东山工艺美术厂。可以说为舟山的橄榄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钟老刀法粗旷,作品特点鲜明,为了爱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无人能出其右。也从事过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质的雕刻。大女儿钟菊英(在 *** 后就不从事雕刻因为眼睛不好)、大儿子钟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从事雕刻)、二女儿钟菊仙(现在还在从事雕刻)。开门徒弟是钟火元、其他徒弟有谢才元、钟秀琴、周雪官、须培金等,在舟山工艺品厂时指导过很多的徒弟。 *** 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头

中国竹雕木雕之乡,被誉为木雕艺术之乡的是-第1张图片-

1970年舟山工艺品厂由钟年福发起并成立任之一任厂长。发起人还有殷小男(殷丽娟的 *** ,殷根福的儿子)、殷小妹(殷小男的 *** )、须吟笙等人。在1970年成立的时候有3、40人,不是只有橄榄核雕,还有石雕,接的订单都是海外的订单,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 *** *** 后,大部分厂员都出去自己雕刻,导致订单无法完成,慢慢就解散啦。现在的许多大家都是在厂中学习的,如周雪官、谢才元、周泉根等。

1970年参加集体创办的舟山村工艺厂

1972年光福红木雕刻厂橄榄核雕车间创办人之一,任车间主任、质量检验员、业务推销员、原材料采购员/

1990年成立核雕工作室至今曾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吴中区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助理工艺师,2006,07,08年连续三年核雕手串“十八罗汉”获得第40,41,42届国际旅游工艺品“金凤凰”设计大奖赛优秀奖,评比和发证单位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57年生人,1973年进入舟山工艺品厂学徒,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开始自己创作,其现在正当壮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罗汉头能看到须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罗汉头和吉庆有余等题材,在舟山工艺品厂时曾和须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罗汉相。开门徒弟是朱红为,还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1959年生人,师从钟年福、钟元庆、须吟笙。1973年进入东山工艺美术长,与须培金和周麟凤同时开始学习核雕,可以讲是舟山女工的 *** 人之一,受到老一辈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细腻中能透露出钟年福的粗旷,须吟笙的写意和钟元庆的工整,可以说是集大家之所长, *** 作品是走兽十八罗汉、走兽 *** 、圆雕云彩 *** 及许多题材的单子雕刻。

1959年出生于核雕之乡舟山村。师从顾仁笙,曾工作于舟山工艺品厂,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断的深挖创新,终获成功,创立了一种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在十八罗汉头这样很能体现一个艺人的基本工的题材上更是力求完美,并且对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开发出铁圆核、大四花等这样核质非常高的原料。从不让一条质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场上。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虽然他本 *** 很少提起,但他确实带出了不少优秀的徒弟,并且他的许多徒弟(如胡君伟、萧艳萍、殷晨月等)现已扬名核雕界。他的 *** 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头,各种规格都堪称精品,从1.1cm~3.5cm,其中更具 *** *** 的是1.1cm小籽和2.5cm铁圆核罗汉头,表情丰富、刀工细腻、神态各异。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艺品厂(当时有周雪官、须培金夫妇,周泉根、周麟凤夫妇,谢才元、钟秀琴夫妇),刀法精准而细腻,现在为了丈夫和爱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牺牲,放弃了核雕工作,专心在家照顾爱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务闲暇的时候雕刻一些小挂件,现在除了一些“寿桃”之类的小件,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其作品。

殷晨月是一朴实无华的农妇,而这也正是民间艺人的特点:身怀绝技而其貌不扬。68年的殷晨月15岁开始跟核雕 *** 周泉根学习雕刻技艺,至今她都自豪地说:“师傅那时一直表扬我,夸我做的东西像模像样。”

当时身体单薄的殷晨月个 *** 倔强,她开始琢磨核雕,从广东买来橄榄核,反复地练习,开始刻起来挺费经,慢慢地手法越来越熟练,线条越来越流畅。

殷晨月的雕核也得到了苏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关注。老师指导她,要雕刻精品,譬如《小籽十八罗汉》而且越做越精致,她的橄榄核雕《小籽十八罗汉》在2001年杭州国际 *** 展上获得银奖。'

经过长期的探索下,殷晨月的核雕已形成刀工隽永、线条流畅、精细入微、独具一格的风格,作品十八罗汉头,各种规格都堪称精品,从1.1cm~3.5cm,其中更具 *** *** 的是1.1cm小籽和2.5cm铁圆核罗汉头,表情丰富、刀工细腻、神态各异,韵味厚淳,不少作品为 *** 两岸收藏家收藏。此后,他专事核雕,专雕罗汉头像,并成为殷氏的独特艺术品。'

吴中区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助理工艺师

1979年出生,周泉根之子,师从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点,规整细腻,没有偷工减料之嫌,对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样非常严格,早期雕刻过十八罗汉头,因为个人喜好原因已经很久没有雕此题材,现在主要的作品就是“十八罗汉”及“弥勒”,“十八罗汉”全部使用大粒铁圆核来雕刻,核肉饱满 *** ,自然颜色通红,加上精细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1980年出生,周志坚之妻,师从其公,作品一样秉其家特点,原料优秀,精细而传神,其主要作品为小籽十八罗汉头,看其所雕题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当水准,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罗汉头,就能证明周泉根对其儿媳的罗汉头雕刻也是认知的

1972年出生!苏州吴中区光福镇舟山西支人。18岁 *** 学木工手艺。自幼酷爱画画,因受舟山传统工艺核雕刻的感染,业余时喜欢在不到一寸长的橄榄核上雕刻。30岁那年,他白天干木工,夜晚学雕刻。很快,做成了之一件橄榄核———财神爷。60元,小明的之一件作品就卖了60元!40天雕一件

对橄榄核有着天赋和灵感的缪小明果然成功了。自此开始,他每天夜里坚持雕刻,手艺进步飞快,点名要货的人越来越多。缪小明的精雕作品从整体形象到镂空精雕,也随着供不应求的市场,身价猛涨,从几十元渐渐卖到几百元,直至8千元。终于,他在2003年正式与木工“脱离关系”,专职做起了橄榄核雕刻。

一个小小的橄榄核,在缪小明手里最起码要泡上40天;每天在缪小明的手上要呆上十几个小时。小明的橄榄核精雕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艺术内涵,巧妙构思,精雕细刻,可称“橄榄核上的工笔画”。“红楼梦”、“ *** 过海”、“福禄寿”、“西厢记”、“ *** ”、“三国故事”、“牛郎织女”等等,无不雕工细腻、精美,人物造型逼真动人,似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展现在世人眼前,是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等待缪小明橄榄核精雕艺术的人越来越多,缪小明依然不紧不慢地雕刻着。“对不起,请您耐心等等,我一年只能做10个。”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苏州市高新区东渚人,艺名英英;女, *** 年生。一直从事苏绣;这几年苏州核雕刻的兴盛让她对橄榄核雕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她放下绣花针, *** 起了雕刻刀,开始尝试橄榄核雕刻。凭着自已的爱好在没有正式请酒拜师的环境下,一个人在家研究起橄榄核雕刻,在短时间内由一个绣娘转换成了一个橄榄核雕刻艺人,她的作品发展潜力极大,进步明显,一上市就得到了很多玩家的赏识;是很好的送礼,把玩,收藏之选。

生于“香山匠人”雕刻之乡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80年代拜胥口香山匠人、民间雕刻家李兴根为师傅,学习红木雕刻技艺。在二十六年的雕刻艺术生涯中,有自己的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奋发向上、完整掌握了一套红木雕刻的步骤,技法、刀法、加上不断的学习传统美术理论、现代设计理念,拜访一些著名的画家、学者、艺术家、全国的一些著名木雕艺人及其他门类的传统工艺美术家,参加大型的艺术展,更加深了自己作品创作的灵感与思路,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自己的雕刻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并不断寻找红木作品与市场需求的切落点,开发了一批市场销售好的产品。在二十六年里发展和培养了一批年青的雕刻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共创作设计紫檀、红木雕刻优秀 *** 作品380多件。在继承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具有苏州独特的空、松、玲、巧的雕刻手法,选用名贵的紫檀木、红木材料精雕成的作品。有传统人物、动植物造型、文房四宝、仿古船模、雕刻挂屏、台屏、地屏及仿明清家俱,其 *** 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国家级、省市级金、银、铜奖。 *** 作品大型红木雕刻《堂名担》分别被中国昆剧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 *** 戏曲博物馆收藏。紫檀木雕《 *** 头像》《观音头像》《五子戏南瓜》等作品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 *** *** 公室选定赴法国巴黎参加2003年中法文化交流年锦绣江苏——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作品讲究个人率 *** 之作,呈现自得自在之精神,达到“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的意境。

2003年被 *** 技术信息组织中国国家分部授予“国际工艺美术 *** ”荣誉称号。2004年被中 *** 间文艺家协会雕塑专业 *** 会授予“中国雕刻艺术 *** ”“德艺双馨雕刻艺术 *** ”荣誉称号。2005年被中外名人研究会授予2005年中国“艺术名人”称号。2006年被苏州市宣传部、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苏州市经济贸易 *** 会、苏州市总工会授予“苏州市钟锦德紫檀木雕刻技能 *** 工作室”称号。2007年被江苏省 *** 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2007年9月被苏州市 *** 授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荣誉称号。个人事迹: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 国建设者档案》、《中国当代名人》艺术名人卷、《苏州工艺艺术篇》。

1、2004年,红木雕刻大型作品“红木堂名”被中国昆剧博物馆收藏。

2、2004年7月4日,紫檀木雕“观音献礼”被姑苏晚报选入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会珍藏版。

3、2005年2月27日,参加由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卫视(1860新闻眼)主办的“我爱我家,走进江苏民间艺术家更具人气家庭颁奖”,荣获“我爱我家走进江苏民间艺术家参与家庭奖”。

现年68岁的都传恭说,他从9岁开始跟祖父都兰桂学习书法、绘画、核雕、篆刻等,后来,渐渐对核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学后就工于潍坊嵌银厂,心里始终放不下的还是核雕。他创作的作品“乾隆下江南”、“九龙戏水”、“十八罗汉”等受到人们的好评。其中最经典的是他用核皮刻制船上的锚链30多环,每环 *** 大小,环环相扣,活动自如。还把核雕作品镶嵌在小屏风、红木百寿杖、鼻烟壶等各种红木器具上,观者无不惊叹。都传恭说,民间艺术 *** 称号是对自己的鼓励,他更希望将手艺传给热爱民间艺术的年轻人。几十年来他授徒若干,书写了核雕的教学资料,到全国各地做现场表演。

男;于**4月出生于雕刻之乡光福镇的一个小山村迂里山前村。从小喜欢画画,写字;对雕刻艺术有着特有的爱好。2006年毕业于苏州长桥职业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学习雕刻艺术,2008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服役期间利用空余时间用自制的几巴简易 *** 摆弄起各种雕刻小玩艺;2010年 *** 后到当地知名的核雕坊建丰核雕坊学起了橄榄核雕刻;由于从小就爱摆弄 *** ,很快在一起学习的几个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中脱颖而出;不到一月便做出了能让玩家接受的作品,其作品一经面市便有固定商家来电订货;不久就在核雕圈内有了知名度。其擅长为:人物,山水类题材的作品。做过的作品有:双面十八罗汉手链。单面十八罗汉串,喜怒衰乐手链,关公,达摩,七星罗汉手链, *** ,浮雕双面十八罗汉手链等,几乎市面上所有的题材多临模过;以做山水人物为主。所作品潜力很大,极有把玩欣赏意义。

苏州市中区光福塘村人。国际级 *** 钟锦德之高徒,苏州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核艺轩主人,核雕缘俱乐部会员。其很多作品多曾获过奖。05年开始在木雕刻之余同时从事橄榄核雕刻,其作品多让藏家收藏,少有流入市场。

三、竹雕的主要流派

1、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形成流派。中国竹雕艺术于明末清初成熟后,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展示出来。中 *** 间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时期的流派名家作品。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此在中国竹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三朱”的基本风格,在明代就有评价,称其“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画道以南宋 *** ,刻竹则多崇尚北宋。盖以刀代笔,为简老朴茂,逸趣横生”。这就是说:“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鸟画,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为粗笔写意,计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等技法,颇能传达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气;“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画,与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远、夏圭为 *** 的画风相仿。马远的山水画一反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 *** ,画面重心偏于边角,“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近景突出”,属于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画作亦爱取一边一角,作“截景式”山水。所以,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画面,也是“截景式”,所以逸趣横生。

2、继竹刻大家朱鹤之后,其子朱婴、其孙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颇负盛名。“嘉定三朱”的传人甚众,据《嘉定县志》、《竹人录》记载,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瑶、封赐禄、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嘉定派成为名闻遐迩、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嘉定派竹雕当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又不一样,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们各自的个 *** 特 *** 。明中叶至清道光年间,在竹雕艺术上能与嘉定派齐驱并驾的,是濮澄开创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

3、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这都是金陵派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后,仅潘西风、方的成就最为卓著,名声日隆,因此被后人视作金陵派艺术承传的两大支柱。此后,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冲击,最终,影响式微,几近失传。徽州竹雕

4、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竹楼极少,故竹雕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较为少见。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 *** 花瓶、文具盒、 *** 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都饰以竹雕。将竹子从中剖开,形成两块半弧形竹片可以用来 *** 包柱的雕刻楹联,一般将字雕成阴文,填以石绿色料,悬于厅内,古色古香。有的还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画面,用作建筑物的装饰部件,但多数是 *** 成画、雕刻较为精细。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质 *** ;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浅色,或用桐油涂于表面,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以达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

5、徽州古称“新安”,地处皖南。明清时期,那里文风日盛,逐步形成业儒传统,并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历史上,徽州不仅以产纸、墨、砚著名,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而且竹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骄人业绩。因此,随着嘉定、金陵、浙江三个艺术流派的兴起,“徽派竹雕”也很快显明于世。

6、“徽派竹雕”的 *** 人物有吴元满、 *** 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安徽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浑如三代鼎彝的独特艺术风格。 *** 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 *** ,号“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 *** ,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7、如今徽州传统四雕的发展也融入了高新技术,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精华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助推徽州四雕发展步入一个崭新起点。

8、典型的 *** 有: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文化有限公司中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董事长朱弘先生为朱熹第二十九代传人,其 *** 作品《兰亭雅集图》竹雕香筒的入选北京国家博物馆。如今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正加快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形成集雕刻文化展览、现代雕刻科技实验、徽州雕刻手工技艺展示、雕刻文化研究、朱氏家族文化研究、精雕艺术品生产、徽派古建筑雕饰艺术创作、文化产品包装、雕刻雕塑文化创意爱好者俱乐部、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 *** 企业,并在全国成立1200家竹艺轩 *** 店,打造黄山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产业。明清两代的竹雕,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更具 *** *** 的是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尚勋、时学庭和时钰两兄弟等人。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国竹雕木雕之乡和被誉为木雕艺术之乡的是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竹雕 木雕 中国 誉为 雕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