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青海歌唱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青海歌唱之乡的知识,包括青海是个好地方歌曲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赞美青海的句子有哪些
1、不枉此行,美丽 *** 的青海湖,神秘的茶卡盐湖,雄伟壮观的卓尔山,历史悠久的大佛寺,张掖的七彩丹霞,还有很多很多不可言喻的风景,可惜不是照片能留住的,只能留在回忆里。
2、翻开青海的诗册,历历在目,历久弥新。金戈铁 *** 战尝汉藩友好的通道、神话传说的古地、商贾往来的集市、山峦 *** 、荒漠 *** 、高天厚土以及风土民情,吸引了几多文人 *** 客的目光,激发了诗人太多的遐想,挥洒出一篇篇豪情壮丽的诗章。
3、太阳还未升起,东方却已有一抹紫意。几只早起的水鸟随意的在湖面上滑翔,或是成群结队的飞着。浪打在石头上,激起一片白色的水花。青海湖的早晨,是那么的宁静与祥和。
4、太阳升起来了!东方一片亮丽的红色。倒映在水中的光芒被风吹乱,就好似一幅美丽的油彩画。碧水、蓝天,在朝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耀眼,连水鸟仿佛也飞得更快了。
5、要说西湖是江南 *** 的话,那么青海湖就是高原姑娘卓玛。西湖,是江南水乡的一位十分古典的 *** ,她的确很美,从古至今,美了几 *** 了。
可是,青海湖,却是一位具有浓郁西部风情而又极具藏族特色勤劳善良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卓玛。她也美,美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西湖,有西子的故事,白素贞的传说。而青海湖也有它的历史风韵,它有文成公主的故事,王母娘 *** 传说。所以各有千秋,不必比来比去。
二、极具特色的青海风俗文化
1、由于生活中“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的青海人民,受到气候,地域的影响,加上青海那悠久的历史岁月的沉淀,逐步形成了特色的青海民风民俗。同时交织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是为青海文化增添一抹风情。
2、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和风土人情。其中藏族分布最广,土族和撒拉族只分布在青海省,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草原歌舞、藏戏、蒙古摔跤、 *** 、 *** 歌舞、土族的安召舞、撒拉族民居、藏族服饰及其婚俗等充分体现了青海高原个民族的风情。
3、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各个民族除了自己独有的节日和文化活动外,由于在地域上的杂居, *** 、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 *** 青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更具 *** *** 的是“青海花儿”
4、青海要先从“花儿”开始。面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河惶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面的圣洁之花。盛况空面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山清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手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5、青海花儿又称“少年”,一般只在山野歌唱而回避长辈及家人。演唱时称为“漫少年”。它的声调既高充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行情;形式既有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前后对称的六句式;既可独唱,又可合唱。其比兴优雅动听,赋词明快清新,艺术 *** 很高。
6、花儿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有对爱情的追求,对 *** 的思恋,对黑暗的诅咒,对幸福的渴望。有一首花儿云: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举办各种花儿会,劳动人民心化怒放之时。
7、青海人喜欢喝茶。青海高原气候寒冷,是不产茶叶的地方。然而,茶却与青海各族人民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当地有“茶是头道饭菜”,“宁可三曰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青海人不喝碧青翠绿的绿茶,也不饮色红浓艳的红茶,而喜欢用铜壶、招壶或陶瓷罐罐熬煮色泽黄褐、浓醇微 *** 的获茶。
8、获茶形状似砖块,俗称“砖茶”。熬茶时,往往还要在茶水里加一些盐,味道淡咸,称之“清茶”。当地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茶没盐,水一般。”如果,茶里加入牛奶熬煮,乳花翻滚,越煮胆,这便是风味独特的醇香的奶茶。糖人喜欢喝熬煮的清茶、奶茶的饮食习惯。
9、青海不产茶叶‘茶叶要靠外地供给。过去,这里茶叶来户十分不易自然被青海人视为极其珍贵的商品。于是,茶叶便从人们的饮食需要走向了日常交往,表现出多种文化内涵。茶除了在接待客人的礼仪中成为主人诚恳、厚道、热情好客的表征外,还是当地人人情交往的上好礼品。
10、在青海,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婚礼、宴客、祭祀、春游等活动中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敬人”之说,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高原酒文化。
三、青海玉树特产:玉树卓舞
1、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2、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 *** 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 *** 祥的尾声三个部分。
3、玉树卓舞根据歌词内容、表演功能目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及表演者等因素的差异,卓舞又可分为 *** 色彩浓厚的“曲卓”、世俗 *** 很强的“孟卓”两种。
4、“曲卓”,即 *** 卓,主要流传于玉树县的新寨。新寨在藏族被视为神圣之地,新寨丰富悠久的“曲卓”也是远近闻名。“曲”藏语意为“法”,具有规范、佛经、知识三层含义。“曲卓”意为“佛法舞”,当地亦称“ *** 卓”。“曲卓”代代相传,方得以保存至今,这也正是“曲卓”自身宝贵价值所在。
5、“孟卓”,“孟”藏语意为“群众、大众”,意为“群众舞蹈”,当地习称“卓舞”。
6、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 *** 较强的普通卓舞和 *** 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7、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
8、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 *** 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 *** 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 *** 。
9、昔日“曲卓”曾有上百 *** 作和曲子,如今新寨“曲卓”仅有30余段落而已。乐曲名即舞名,专舞专曲,乐曲、歌词、动作除了个别段落相同外,大多各具特色。每段“曲卓”有慢板和快板,慢板歌词4至6段,动作舒缓;快板多是慢板的变奏,动作激烈,一般反复两遍即结束。“曲卓”无伴奏,自唱自舞。“曲卓”无严格的表演时间、地点、场合、程序。每年藏历正月初九夜晚至翌日在神山脚下的旷地上表演“曲卓”,一年仅此一次。舞前,人们 *** 于煨桑台前煨桑祭神,女子吟唱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歌曲。至舞场后,由成年男子60人组成舞对,30人一组,各站半圆,每组由“曲本”(领舞者)于队首领舞,众于后顺时针方向且唱且舞。以一组为主,另一组以较小的动作合之,两组交替轮番进行。“曲卓”1-4段顺序不能颠倒,其他段落可择舞。女子只许观之不能合舞。表演时,男舞者需着藏袍、藏靴、长袖白绸衬衣、配挂腰刀、头戴高筒红穗帽。“曲卓”动作缓慢,其独特的动律是慢板重拍时,动力腿却屈身上提,一反重拍时动力腿踏地的常规,形成身体重心虚实相间左右移动的特点。“曲卓”歌词内容大多颂扬 *** 、神仙、雪狮、青龙、孔雀,以及宣佛法、祈祷吉祥等,跳“曲卓”视为祭神、娱神之行为,故表情需恭敬虔诚。由此,“曲卓”所带有的浓厚的 *** 色彩便可见一斑了。
10、早期“孟卓”只允许男子参加,后来改变此俗,男女分别各站大半圆同舞,但亦无男女相携作舞之俗。至今玉树卓舞仍保留男子群舞和男女集体舞两种形式。逢年过节、 *** 节日、 *** 坐床等喜庆、祭奠之日必跳“孟卓”。届时 *** 于旷地,舞者少则十几,多则数百,由“卓本庄”领舞,其后按年龄大小依次尾随合舞。男子舞时,分两组各站半圆,互相交替顺时针方向绕圆而舞。男女合舞时,分别围成大半圆,男队在内象征太阳,女队在外象征月亮,女队之首与男队之尾相叠,取“日月同辉,吉祥如意”之意。卓舞的日月同辉队形和顺时针方向绕圈作舞,与藏族传统的 *** 有关,佛家认为万物向右旋转方符合法则,反之则视为叛逆。
11、同卓舞一样,“孟卓”为固定的专舞专曲,曲名即舞名。分快慢板,速度对比鲜明。起舞之前,男女各自 *** ,分别慢速序唱一段歌词,女队尾音时,舞队散开各就各位准备起舞。速度不变,领舞引导众人顺时针方向缓慢挥袖起舞,同时男女队轮流歌唱,且歌且舞。5-6段后,舞蹈转入暂短有力的快板,动作和乐曲为慢板的变奏,2-3段顿然结束。过去卓舞自始至终无乐器伴奏,舞蹈转速的空拍,以舞者跺 *** 动脚腕串玲的铿锵声填充、调整。
12、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 *** 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以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而玉树地区的“卓”不同于其他以鼓为道具的“卓”,它是以袖子为主要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动作主要围绕着甩袖来进行。表演时气氛热烈,节奏多变,常常同时有几十人、上百人一起表演。每个舞蹈基本上是从慢到快渐进发展,慢时如鸿毛落地,无声无息,舞姿持重平稳,舒展大方;快时则威风烈烈,气势澎湃,动作粗犷奔放,雄健慓悍,直至发展到极度狂热而结束。玉树卓的舞蹈服装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的运动路线变化多样,旋转自如。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动作由慢到快,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 *** 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的展现了出来;而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整个舞蹈展现出了女 *** 柔美秀丽的风格特点,体现出女 *** 温柔端庄的真我 *** 。藏族舞蹈分为祭祀舞蹈和自娱 *** 舞蹈两大类。而《玉树卓》舞是属于自娱 *** 舞蹈的典型 *** 。每逢节庆日里,所有的藏族姑娘和小伙子都穿上自己最美丽的服装,带上最漂亮的饰物来加入喜庆的队伍,那时,众多的舞者就在广场和草原上表演《玉树卓》,热烈的气氛将本来就喜庆的节日渲染的更加欢快,美好,所有人都在享受这种“狂欢”的仪式,分享其中的喜悦和幸福。我听一个“玉树卓”的舞者说他们认为“卓”的意思就是“狂舞”,疯狂的跳舞,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舞蹈当中,让他们“疯狂”,也同时让我们这些观者为之倾倒,愿这门美丽的民间舞蹈艺术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辉,带给所有舞者和观者幸福和吉祥。
13、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 *** 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 *** *** 和显著的典型 *** ,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14、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
15、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16、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伟大河流的共同发源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藏族歌舞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也包罗万象,素有藏族“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民间舞蹈主要由“卓”、“依”、“热巴”、“热依”和“国哇”等几大类组成,风格迥然,神韵各异,其中的“卓”舞最负盛名。
17、在玉树藏语里,“卓”是舞、跳的意思,有的藏区也称“锅庄”,它是一种种类繁多,自娱 *** 很强的民间舞蹈。在众多的“卓”舞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求卓”。“求卓”亦称“切卓”,原是玉树地区民间求神、敬神、请神的舞蹈,因包含驱邪祈祥的寓意而被吸收到寺院舞蹈之中,并形成和延续到“羌姆”(藏传 *** 各派寺院举行 *** 祭祀活动即 *** 会上跳的 *** 舞蹈)表演中。后来,它又从寺院流传到民间,经过历代传承,发展至今。
18、在玉树民间认为,“求卓”是藏族最古老的原始歌舞之一,早在宇宙形成时就已经产生了。传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 *** 路过玉树时,玉树的百姓为公主的到来就举行过隆重的 *** 和“依”、“卓”等舞的表演。
19、“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耗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卓舞的赞誉。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20、“卓”是藏族对以舞为主的歌舞组合形式的泛称。“卓”的概念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据专家考证,它的早期形式与吐蕃时期的“盟誓”活动很有联系。盟誓的行文一般较长,不太注重文字修饰,不易歌唱,但能朗诵。在宣布誓言时,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往往辅以手舞足蹈之态,在此基础上演变成以舞蹈为基本元素的艺术形式,便称为“卓”。这一论述也比较合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情感发展层次,说明藏族早期“卓”的意思是有其来源。
21、“卓”产生于游牧社会,早期除泛指拟兽舞、拟鸟舞之外,主要还指原始锅庄舞而言。它是一种氏族部落娱神的祭坛礼仪和与盟誓文化有关的舞蹈形态,故而当时的跳法比较拘谨,多垂头俯胸,束手而舞,情绪沉闷, *** 色彩很浓。卓舞在早期文化活动中不断扩大转化,还发展为牧民歌舞和藏区各地各种鼓舞形式。然而在今天,卓舞的概念是泛指以舞为主、歌舞结合、歌时少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穿 *** 行的表演形式。卓舞的称谓因地区的方言而有所不同,康巴语称“卓”, *** 语称“果卓”,常见汉译为“锅庄”“哥庄”。言而有所不同
关于青海歌唱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