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阳纺织之乡历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阳纺织之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优秀随笔:高阳村落 高家庄
1、千里地拐过新立庄,你的视野便入主苍茫。潴龙河宽阔的河床,大有黄沙 *** 之势,落日若来应景,活脱脱便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景象,令你的思绪瞬间铁马冰河。
2、据高庄的老人讲,过去的千里堤全没有如今的雄伟气势,低矮、渺小,常常被肆虐的潴龙河一冲而破,备受欺凌。所以便诞生了龙姑的美丽传说。那一年潴龙河在高家庄附近再度决堤,高家庄首当其冲,陷入一片 *** 。爱民如子的县令几天的努力都不能堵上决口,疲惫的他躺在千里地上昏昏欲睡,一个美丽的女子来到他的梦中,这个女子就是龙姑。县令一番恳求,龙姑出手,千里堤完好如初,一座龙姑祠因而建立,矗立在潴龙河畔,守护着高家庄以及附近堤内村庄田地的安宁。龙姑祠如今已经消失不见,它的具 *** 置,也只有土生土长的高庄人才能分辨清楚。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善男信女间或前来拜祭,存许多善念,拜大义德行。龙姑总还是传说中的神仙,但那位县令亦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物吧?不过我们却无从得知他的名姓,也不过是站在千里堤上双掌合十,祈祷他慈悲犹在,护我境内安平。
3、高家庄大概有2700人左右,数十年来人数不增不减。村里包括有王、高、邢、邓、李、张、白、田、吴、韩、邸、刘、宋、郭等姓氏,其中,是高姓最早建立了这座村庄,于沼泽之中,觅得灵魂安置之所。高家庄得名,一说源于高姓,一说,因高地得名。令我颇感兴趣的是,高家这位名字叫做高宣的始祖。据高家传人介绍,这位老人当时是安置好自己的几个儿子之后,飘然返回山西的。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和儿子们一起居住?难道是认为他的孩子们羽翼已成,虎啸山林,鹰击长空,已经不再需要他的呵护?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看出这位老人不落痕迹的良苦用心。
4、形如万字,又像孩子们手中的风车,无论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奔村中心走来,都不能看到对面的情况。方圆数十里地之内再无此种风格的建筑,据说这是为逃避强盗恶徒的追捕,便于脱身。祖先训我,唯耕唯读,祖先爱我,又教我如何趋吉避凶。
5、高家庄一直是富庶的村庄,我们可以从一些故事里一窥端倪。比如说,高家庄的王家去西良淀附近种地,恰巧石庄儿村正搭台唱戏。许是那天的高家庄车把式确实驾了一辆看上去不够光鲜的马车,反正他的经过,影响了石家庄人听戏,被人劈头一句:就这马车,还不够丢人的,到处晃悠什么?真要有看头,俺们不听戏了看你也成。那人回家之后,越思想越觉得不服气,他在高家庄里挨家挨户央求:父老乡亲们,我如何如何受到了人家的轻视,大家耽误一天,帮我找找面子吧。于是,第二天的石家庄戏台前,就出现了这样一副雄伟壮观的画面:几十辆一律三大套(三匹马拉车叫做三大套)的骡马车拉着枣木拖床,尘土飞扬,围着戏台不停地转来转去,唱戏的无奈停了锣鼓,直到石家庄人出来求情,方才作罢。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姑且不论,里面有个细节却是需要我们了解的,那就是高家庄的土地曾经一直延伸到西良淀附近。
6、再有高家庄的地名以及家族概括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诸如南楼上,北花园,官坑, *** ,大三班,小三班,无不从一些角度反映出了高家庄内涵和富有。而村庄里现在依然能随处可见的元宝石(染布所用),村人曾在天津开布线庄的历史,以及高庄人随口而出的织布机巧以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则无不证明了这还是一座曾经纺织业发达兴旺的村庄。
7、只是如今的高庄村,已经看不到昔日的繁华,甚至街道都狭小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浑忘了,这是曾是公社所在地,南接西演,北连旧城,往东直通任丘出岸,拥有砖厂。照相馆。鞋厂。刺绣厂。供销社等当时那个年代很高大上的一些机构。倒是谈起往事,高庄人神色还有一丝倨傲,言语间,拥有着见惯不惊的从容。
8、就像村庄里的满族、清朝八旗之一、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的正黄旗后裔的邢姓。
9、高家庄的邢姓来自东北,祖上曾经立有战功,受封赐赏土地,来到了高家庄定居。高家庄最有传神也最粗粝的一个传说,与邢姓人有关。讲的是一个名字叫做邢志纯的人,看护瓜地,天降大雨,瓜地里突然来了一个顶着草帽的大眼贼(传说中的狐黄斗猬长里的斗,据说有神通),像人一样直立行走,走到邢志纯身边,口吐人言:邢志纯,你看我像人吗?喝了几口小酒的邢志纯张口就是一句笑骂:我看你长得像 *** 。那大眼贼叫一声“倒霉!怎么遇到个醉汉?”,眼见得马上匍匐在地,草帽也不要了,逃到某处洞穴消失不见。人说,要是邢志纯当时答应说大眼贼像人,那大眼贼说不定就能修成正果了。
10、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笑到前仰后合,不能自禁的。场景太过于活灵活现。“装腔作势”然后垂头丧气的大眼贼是更大的亮点,而坦然无惧的邢至纯更有可爱之处,我想,如果大眼贼好言相告,邢至纯一定会依言而行,或者,如此便会泄露了天机,以至于不会灵验吧?传说总归是传说,大约是当不得真的,不过是 *** 博君一乐。但是高家庄果真有真英雄,大人物, *** 一时的铁胆豪杰。如邢忠,如邢铎,如王法仁,如王玉祥,如王彦,如王福林,如王春苓,如王忠信。如高阳县志上记载的一共29位高家庄烈士的英名,如 *** 史册上尚不能完全记录的那些伟大的生命和灵魂。
11、邢忠,高阳之一任 *** 局长,九死一生的传奇英雄。脖子上碗口大的伤疤,多年后仍在,成为英雄更好的见证。
12、邢铎,一匹白马两把枪,曾是如何的威风凛凛!白马村口一栓,伪军 *** 自觉让步,高庄再不敢进。
13、王法仁,高蠡 *** 的参与者,枪法准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曾经有人亲眼目睹他在黑夜里一枪打下影响领导休息的猫头鹰。
14、王玉祥,克孜勒苏军分区副司令员,一生不下百战,曾荣获神 *** 奖章、 *** *** 勋章、 *** 解放勋章等奖章。解放后还参加了 *** 平叛、 *** 自卫战等战役。
15、王彦, *** 某部 *** 部主任(副师级),参加有沧县攻坚战,大清河攻坚战。清风店战役,解放太原、抗美援朝中坚守五圣山等战斗、战役。成功完成打击和歼灭入侵匪特、国防施工等艰巨任务。
16、王福林,呼和浩 *** 备区政委,曾被评为团甲等模范,两次军事学院模范工作者,参加有大同、晋中、太原等战役,1981年正师级离职休养。
17、王忠信, *** *** 干部部部长,副军级。参加有 *** 游击战,解放石家庄,元氏。天津杨柳青,保北,绥远,包头等战役战斗,曾荣获 *** *** 功勋荣誉章。王忠信英勇战斗的故事,在家乡流传的甚广。比如,1942年,日寇火烧高家庄那次,王忠信隐蔽在地洞里,放过先下来侦查、嘴里高喊着“中国人不杀中国人”的 *** ,一枪便撂倒随后跟下来的 *** 子,从容撤走。
18、何为英雄?并非单纯的勇武过人,而是指的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能够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尊敬的人。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19、就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家庄这29位烈士的英名,他们是:郭乱子、高瑞生、邢麻田、王双和、高平安、王忠和、高长、李双义、高福寿、王家玉、高明、王桂林、王春、韩根、邸凤山、高白子、王竹林、王狗来、王章、王海峰、王和、王恒、王碾、王骆驼、高良、王兴林、王欢乐、高申、王春。
20、高家庄是一座神奇的村庄,也是一座荣耀的村庄,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村庄。高阳向有“戏曲之乡”的美誉,这里不仅仅是北昆的发源地,河北梆子、京剧、老调、丝弦、高腔、评剧、落子、哈哈腔、大秧歌等戏曲品种亦是在大高阳遍地开花。其中,老 *** 曲的发展史上,高阳可说是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严格的说,根源那就是这座古老的村庄--------高家庄。
21、高家庄唱老 *** 可说是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村里就成立过“同乐会”(较早的老 *** 班之一),造就了一大批的老调优秀艺人。1950年,以王宝山为主的村干部和本村老艺人商量合计,利用春耕前的时间唱几天大戏,大家一致赞成。搭台演出八天,台下始终人山人海,大受欢迎。于是村里决定成立一个老调剧团,王宝山任团长,共50余人。1953年,在原有剧团的基础上,再成立和平老调业余剧团,梁宝章任团长。老调名艺人周福才听说剧团成立,不顾78岁高龄,跟团传艺。剧团招收24名新学员,包括:梁玉管、白玉昌、高玉春、常法宗、王贯英、陈淑缓、李凤云等等,再加上高家庄原有人马,包括:高仓、王光地、王辛未(王球)、王洪希、王宝明、王长明、王瑞图、王力、张长增、王宝圈、高月楼、王凤章、高宝章、王元、许有才、王友、高连、王志摩等等,可说是人才济济,齐聚一堂。
22、 1954年,地区派来编导李忠奇,加强业务力量。在周福才、李忠奇、郎俊亭、马寿图、周鹤芝等老师的指导下,1954年至1958年,排演了一大批新剧目,包括有:盘夫索夫、金鳞记、劈山救母、周仁献嫂、彩楼配、唐知县审诰命、三审林爱玉、天仙配、 *** 记、黄泥岗、反徐州、苏六娘、李玉仙、空印盒、挑女婿、东郭先生、三不愿意、刘海砍樵等等等等。其中。盘夫索夫在保定之一届戏曲会演中获得之一名,成为老调的保留剧目。
23、 1958年秋月,国家 *** *** 、 *** 、 *** 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该剧团的演出。同年年底,剧团进京演出,北京市文联、戏剧家协会。以及杨成武、老舍、张庚等观看了演出,场场爆满。1958年,省里派刘谷、方峥在老调传统剧目基础上,开始改编创作“潘杨讼”。1959年,河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潘杨讼获之一名。1960年,长春 *** 制片厂将该剧搬上银幕,后来,又把忠烈千秋拍成 *** ,至此,老调的影响已经扩大到全国,而高家庄这座村庄的名字,也因此国人尽知。
24、陈述都是苍白的。再多的形容,再美丽的词语都不能准确详尽描述出那些过往,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在脑海里令回忆丰盈。我们现在不过是从一些名字上衍生想象,想象当初的高家庄究竟是如何的五彩缤纷。或者,从一些别的角度,能够体现出高庄人的戏曲情结。他们说,高庄戏楼曾在,而数十年来,能够博得高庄人喝彩的艺人,也不过雷保春一人而已。因为他们见过,听过,已经有了非常高的艺术辨识。我说,如果戏曲也可以称之为王国的话,所有的戏迷则都是他的臣民。而高家庄的村民,毫无疑问就是皇族一系。就像那日的高常再大哥,一面谦虚着自己不懂戏曲,却张口为我讲述了完整的罗衫记的戏文,就像如今你行走在高家庄村内,又传来的咿咿呀呀的老调声唱,就像提起那些璀璨的人物,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荣光。
二、孙承宗老家高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孙承宗出生于今河北省高阳县西庄村。
2、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 *** ,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3、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距京、津、石各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安新交界,西与清苑毗邻,南与蠡县、肃宁接壤,东与河间、任丘相接。在东经115°38′至115°39′和北纬38°30′至38°46′之间,南北宽28·5公里,东西长30公里,总面积472平方公里。高阳县辖3个镇、6个乡:高阳镇、庞口镇、西演镇、邢家南乡、晋庄乡、蒲口乡、小王果庄乡、龙化乡、庞家佐乡。高阳一词的来源,因古高阳地处高河(今已湮灭)以北,水北为阳,故号高阳。高阳,相传为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初封之地。《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远古时黄河流经高阳,颛顼部落曾在高阳一带活动。颛顼初国高阳,以国号称颛顼高阳氏。《史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明天启四年(1624)《高阳县志》载:“邑受名以高河之阳,古侯国也,为颛顼氏封国。”“盖帝封始建而邑,古远矣。”序称:“籍古颛顼,疏茅幽蓟,犄角瀛海,股肱北平,是志舆地。”高阳自古就被称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高阳城自古也被称为“颛城”。《中国地名文化》称颛顼“据传其封于今保定高水之阳,故曰高阳氏。”高阳建邑于战国时期,高阳先后属燕、赵。周安王二十年(前380)齐伐燕,高阳属齐。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燕赵重新划分疆界,易水长城以南属赵,以北属燕,高阳属赵。《战国策》有“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的记载。秦属钜鹿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始置高阳县,属涿郡。建和至永寿年间(147~157)置高阳郡,为郡治,县属高阳郡。延熹元年(158)改属博陵郡。建安末年(215~219)属河间郡。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黄初二年(221)隶属高阳郡。西晋泰始元年(265)隶属高阳国。东晋时期,高阳于建兴四年十二月(317年1月)被后汉攻占,易国为郡,高阳为郡治,县属郡。从建武元年(317)至太元二十年(395),高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后燕等所据,归属不定。太元二十一年(396),高阳属北魏,沿置高阳郡,县属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年(486),高阳随郡改属瀛州。太和 *** (494)封高阳王。北齐天保元年(550)属北齐。北周建德六年(577)属北周。隋开皇三年(583)罢高阳郡,县属瀛州,十六年(596)于高阳置蒲州,高阳为州、县治。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河间郡,当年废任丘县,其西南部并入高阳县。高阳归唐。唐武德四年(621),在高阳置蒲州。贞观元年(627)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开元十四年(726)置高阳军,为军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同光元年( *** 3)于高阳置郡。后晋天福元年(936),属契丹。后周显德六年(959)归后周,仍隶属高阳郡。宋至道三年(997)改属顺安军,高阳为军治。熙宁六年(1073),降高阳为镇,仍属顺安军。金天会七年(1129)置安州,治在高阳。蒙古至元二年(1265)废安州,葛城县省入高阳县,属顺天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属保定路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洪武八年(1375)省入蠡县,十三年(1380)复置。天启四年(1624)高阳共有98个自然村,编为91个乡,设11社3屯。清雍正二年(1724),高阳改属保定府。据清雍正八年(1730)《高阳县志》载,时高阳县域东北部扩至今安新刘李庄,东南辖今任丘县的培里及河间县的龙关,西临清苑县东王庄。光绪十年(1884),王家坨(今莘桥东部)和任丘的白洋等四个村划归高阳,清苑县的王家庄也归属高阳。1913年,属范阳道(次年改称保定道)。1 *** 8年直属河北省。1937年属河北省第六 *** 区。1937年 *** 战争爆发后,高阳先后属 *** *** *** 冀中区、冀中四专区、十专区、九专区、七专区、九专区和保定专区。1948年,在高阳县设高阳市,下辖县城四街关及代家庄、南沙窝和北沙窝。新中国成立后,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1958年蠡县并入。1960年改属保定市。1961年复属保定专区。1962年蠡县析出,高阳县复原制。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属保定市。高阳人民劲勇刚毅,富有反抗精神,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反抗封建 *** 的农民斗争。 *** 战争爆发后,在中国 *** 的领导下,高阳人民面对日军血淋淋的屠刀,奋勇拼搏,前仆后继,2000余名 *** 官兵为国捐躯。解放战争中,高阳地处解放区,面对 *** *** 的大举进攻,高阳人民踊跃参战,全县支前民工达1000多人次,13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支援解放区,2000多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 *** ,有500余名高阳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献身。1932年6月, *** 高阳县 *** 会成立,同年8月发动了震撼华北的高蠡 *** 。 *** 中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河北红军游击队,成立了高蠡地方苏维埃 *** ,红军游击队在高蠡一带打土豪、焚地契,分衣分粮,与进攻之敌展开英勇搏斗。 *** 历时5天,遭 *** *** *** 而失败,但它动摇了剥削阶级的 *** ,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播下农民武装 *** 的火种。留法勤工俭 *** 动是中国近代 *** 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阳县在留法勤工俭 *** 动中,曾起过特殊作用。运动早期的倡导者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受巴黎中国豆腐公司高阳籍工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主张的启发,于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为使赴法青年在出国前掌握简单的法语和粗浅的技艺,留法勤工俭学会先后在中国各地开设留法预备学校,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开设最早的一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办班三期,毕业生200余名,其中73人赴法。湖南 *** 曾来该校学习, *** 对此事极为重视,曾专程到保定迎送。 *** 曾在该校边工作边学习,传播 *** 思想,在留法勤工俭 *** 动中高阳人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 *** 0年,因法国经济凋蔽,留法勤工俭学的形势急转而下,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停止招生。1981年5月,高阳县举办布里留法勤工俭 *** 动文物资料展览,当年的勤工俭 *** 李 *** 、何长工、傅钟、肖三、李卓然等为展览题词。高阳县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本县名伶荟萃,享誉梨园,先后有韩世昌、侯玉山、盖叫天、田际云、齐花坦等名家出现。他们演技高超,独树一帜,在戏曲界有较大影响。高阳县纺织遍天下,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 *** 以后,高阳纺织开始了真正的腾飞,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 *** 命名为“纺织强县”。高阳还是全国更大的“农机配件市场”。从古至今名人辈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旧成,贺庄附近修筑河堤,当时 *** 的“工事”),今有 *** 英雄佟麟阁(边家务附近),等数之不尽的人物......高阳还是“武术之乡” *** 时期博士庄村就有 *** 去 *** 参加武术比赛/表演/交流会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北省摔交比赛之一名是本人。
三、为什么河北省高阳县被称为「中国纺织之乡」
1、高阳毛巾,作为保定市高阳县毛巾产品的总称,以其独特之处在中国纺织界享有盛誉。高阳毛巾之所以闻名遐迩,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高阳织布与贩布的历史源远流长,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在洋布进入中国之前,高阳土布曾是雄踞一方的纺织霸主。
2、 *** 时期,高阳的民间染织技艺更是大放异彩,生产的纺织品曾占据华北地区的三分之一市场。时至今日,高阳毛巾在产量上远超其他地区,塑造了“中国纺织城”的形象。三利、永亮等品牌,成为了高阳毛巾的 *** *** 名片。
3、高阳毛巾的兴起,不仅源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高阳地处华北平原,水资源丰富,为纺织业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加之高阳人对纺织技艺的精湛传承与创新,使得高阳毛巾在质量和设计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4、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高阳毛巾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生产出更多样化的高品质产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端定 *** 务,高阳毛巾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5、高阳毛巾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整体进步。在国内外市场,高阳毛巾成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象征着中国纺织业的实力与创新。
好了,关于高阳纺织之乡历史和高阳纺织之乡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