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陕西古树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陕西古村落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孟门古镇的古树之乡
1、孟门历史悠久,因此古树特多,在柳林以及周围一带有“古树之乡”的美誉。
2、据清咸丰11年(公元1861年)本镇痒生陈兴本重修《孟门陈氏宗谱》记载:孟门背山临流,河水从北向南流经城西一带,上下有滩,镇在其中。滩上田畴千亩,内植桑枣,民赖以为生。历史上的孟门是“桑枣之乡”,因此今天的孟门镇高家塔、 *** 沟等村有 *** 老枣树林,至今仍枝繁叶茂。
3、《柳林县志》载:孟门栽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有河滩地千余亩,遍植桑枣。纺织品行销黄河两岸,西通“丝绸之路”,后来桑田也已毁于洪灾。但孟门镇薛家坪仍有一 *** 的 *** 桑树林 *** 至今,成为孟门历史见证之一。
4、孟门的古槐亦甚多,其中尤以薛家坪的唐槐有名。此外,高家塔、孟门村、刘家圪垯等村都有古槐生存依然。
5、南山寺周围则有古柏数百棵。南山寺十景中就有三景与柏树有关,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上世纪中后期,寺山门口尚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现今留存古柏中最粗者约有2米,它们有的悬崖,有的扭曲(左扭),有的似鹤,有的似龙,环绕在南山寺院周围。
6、孟门古镇已经吸引了许多历史专家、民俗专家、摄影家、书画家、剪纸艺术家以及各界人士来这里采风、观光或考察!
二、保护古树为题的演讲稿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
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银杏树、国槐树、皂角树、桑树、等。
陕西黄帝陵轩辕帝手植柏树树龄五千岁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名木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如中国黄山的“迎客松”;或以历史事件而闻名如泰山岱庙中汉柏,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时所植。或以传说异闻而闻名,如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树高近20米,下围10米,是中国更大的柏树,据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亲手所植;如地中海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上的“百骑大栗树”,相传它的庞大茂密的树荫曾为古代一位国王、王后及其随带的百骑人马遮风挡雨。北京潭柘寺内的银杏树(称“帝王树”),相传为辽代植,高30余米,直径4米。
1.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例如,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将军柏、汉武帝刘彻来游嵩山时封的将军柏。 *** 大槐树,及乎半个 *** 说是从大槐下迁出的人。我为了写我们家谱,三次去洪洞县查访寻根。对大槐树太有感情了。三门峡东七里古槐,对豫西人民太有感情了,在兵荒马乱年代,尤其 *** 侵略中原时河南人浩浩荡荡向西逃荒要饭,路过这棵大槐都要磕头许愿,求一路平安。还有林州市北边望乡白果树,离开十多里还要看看家乡大白果树。人们啊,对家乡门前的古树有着深刻的感情。
2.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文学家、诗人看见一棵巨大的古树容易 *** 慷慨诗兴大发,
清朝的一位皇帝这样描绘银杏:“ *** 不计数人围,叶茂枝孙绿荫肥。...”
山东莒县银杏号称“天下之一银杏树”。古银杏历尽沧桑,有诗曰:
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
秦柏汉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3.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龙松”,铁杆虬枝若苍龙腾飞,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三门峡七里古槐一位文学作家描述:一棵苍劲庄严的古槐,历经沧桑,斑痕累累,虽枝梢已枯,老态龙钟,却被那半腰盛茂的新枝簇拥,使它显得有取之不尽强大的生命力。几 *** 的大自然象艺术 *** 把顶梢枯枝雕饰得维妙维俏,上枝象一翘尾神龙,挥爪怒视,展示不可入近的凶姿;下枝象似卧岗猛虎,昴首欲试。上下二枝奇妙的生态恰似那龙争虎斗。......
4、名木多为古人留下的珍贵遗物和神奇传说,例如,在陕西黄帝陵周围栽植的柏树,其树龄通常都在三 *** 以上。轩辕庙院内的一株巨大的古柏更是相传为轩辕黄帝手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的“柏树之王”。让人感动的是海外华人来到黄帝陵除了朝拜祖先外,来到轩辕黄帝手植树下捡走几粒 *** ,珍藏的带走种植,追祖寻根,千古流芳。
陕西省周至县楼陕观台宗圣宫旁,有一古老芲劲的雄 *** 银杏树,古树旁边有碑文详解:相传此银杏树为老子到楼观后亲自手植。树龄为2600年。
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蓝田县辋川乡白家坪村有一棵雄 *** 古银杏树,相传是唐代诗人王维当年在辋川所建“文杏馆”时亲手栽植的,并有王维并吟诗赞之:“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王维手植银杏树龄已有1300多年。
西汉张骞手植白果树,汝阳县城关镇西马兰村有一寺院名叫桃源宫,宫内有一巨大的古银杏树,张骞出使西域回来途中见有此物(白果树),便将此树枝条折下两根作马鞭杆,然后带到洛南伊阳 *** 桃源宫,结果这两根银杏细棍,惊人般地成活了。当地世代传为佳话。
5.古树是研究自然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复杂的年轮结构,蕴 *** 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变迁史。
从树木年轮可推测出大旱之年和风调雨顺之年,从树木年轮可确定此地主风方位。
6.古树对研究树木生理具有特殊意义。人们无法用 *** 的 *** 去研究长寿树木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不同年龄的古树可以同时存在,能把树木生长、发育在时间上的顺序展现为空间上的排列,有利于科学研究工作。例如,不同树种它的生长发育更佳年龄段,可以划出生长曲线,不同树种,不同环境的生长规律。
7.古树对于树种规划有很 *** 价值。它的地理位置生长状况是我们很好的规划依据。
8、古树在当地民间留下深厚的感情,是祖祖辈辈诉说活的历史。像中华民族保卫黄河、保卫长江一样重要,母亲河、母亲树,神圣不可侵犯的。
道教之祖老子手植银杏树树龄 *** 0年(名木)山东莒县浮莱山上天下之一银杏树
贵州省福泉古银杏获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世界银杏之最直径 5.26米(名木保护)
洪洞大槐树 *** 品洪洞槐遗址洪洞大槐树二代和三代树
古树名木是活文物,历史的见证,具有很高的生态/科学/历史和观赏价值,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古树名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既有生物学价值,又具有活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生物资源和历史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世间风云,经历了沧桑巨变,以其特有的风姿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其丰厚的内涵展示了古都灿烂的文化。
古树是城市的“活文物”,“绿色文物”,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六 *** 文明史,北京的古树,以其悠久的历史,磅礴雍容,奇绝苍健的形态闻名于世。古树作为活的文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顽强的生命传达着古老的气息。
古树名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既有生物学价值,又具有活的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意义。
1.历史价值:百年以上的和稀有的/珍贵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都要受到严格的保护。
2.文物价值:古树作为活的文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顽强的生命传达着古老的信息,记录了古都的文明发展史,城市建设史及 *** 兴衰史,并为继承和发扬古都风貌提供了活的依据。
3.生物学价值:经受无数次劫掠而顽强生存下来的古树名木,古树的一生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建设自身的过程,在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个体中,可称得上“世界冠军”了,在它们有无 *** 抗逆 *** ,它们的基因是生物物种中更优秀的基因。
4.生态价值:古树是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桥梁和依据,它那精巧/生动的年轮结构,就象一面历史的明镜,给人们展示着它所经历那些漫长岁月的气候/水文/地质/地理/生物/生态等变化情况和人类活动的史实。
5.观赏价值:千姿百态的古树,不仅为众多的名胜古迹增辉,还以古/怪/奇/俊的特点形成自己特有的景观。古树名木是活着的画/凝固的诗。它遒劲挺拔的躯干,婆娑如盖的枝叶,总让人感觉到它的坚韧/顽强/摧人奋进。
三、《无母之乡》方英文散文赏析
1、阴历六月初十(2015年),母亲三周年忌日。提前回家,守孝一周。带了干粮、烟茶、笔墨,打算自理。其实多此一举。堂弟英昆虽然远在兰州打工,却早给弟媳打 *** 叮嘱了;另一个经商的堂弟英松,索 *** 关了店铺,提前买了各类食材,两口子一并拉回来, *** 厨且陪我。依照风俗,三周年祭奠仪式,只能提前、不可延后,就选在初七。四桌饭菜,来者主要是“英字辈”。
2、流了不少眼泪。母亲只亲生了我这么一个,深感独生子女不好:悲伤无人分担啊。为了尽量分流思绪,线装本上随意记录些内容吧。
3、生物学家苏小记,去年清明节时,亲自送来柏树和桂花树苗,现场指导植于我母亲墓地。苏老弟仰观俯察,环目一望,说:“老兄这里,一平方公里内,应有生物四千余种。”想想,我能叫出几种呢?古人说要想长见识,须得远游而求学。实则家门口的学问,原本就大得没有边际。
4、坟前的两棵柏树未活,未活得有道理:一棵是回家后门的位置,一棵是去往大路方向的位置——不能长两棵树“挡路”啊。
5、苏小记是省植保站站长。我在汉阴挂职副县长的中途,他也来挂职副县长了。一交谈,他竟是我西北大学校友,生物系的,低我近十级。他的研究生学历,是从西北农大读来的。人长得阳光帅气。他要我谈文学,我则拽他去田野、去树林,请教他大自然的种种奥秘。闲暇时下棋。回到西安,我们偶尔碰面,也常 *** 交流。有次,我难得一回亲自炖萝卜,切完萝卜发信请教苏老弟:“萝卜是蔬菜呢,还是水果?”他回复道:“你当它蔬菜吃,它便是蔬菜;你当它水果吃,它便是水果。”
6、门口搭了一面很大的篷布,可以遮荫四张 *** 桌。担纲主厨的英松弟,生得圆头圆脑,活像是范伟。人少时的饭菜,则由两个弟媳孙军凤、谢书霞 *** 持。英主兄每天都来帮忙。他是退休校长,热心公益,快人快语,所以被推为镇安县西口镇的“方氏族长”。拾掇电器,处理 *** ,主持婚丧嫁娶,样样在行。
7、我们那个地方叫程家川,祖辈仅两户方家。一户是我们安岭子方家,一户是上川栗子沟方家。两户方家都是先后自湖北上来的,血脉据说不远。由于居住相距二里地,就一直互为至亲。栗子沟的方英主兄,对我的帮助极大。他年长我四岁,小时候就跟着他的***玩耍。他一直在附近教书,我在外地工作。我家里只要有事,母亲病了要买什么 *** 啊,房屋漏了要翻新啊, *** 电视坏了啊……母亲就给他捎话或者打 *** ,他总是立即赶到、迅速落实。他对他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没有如此孝敬过!
8、前来祭奠的方氏宗亲,主要是英字辈,英刚英峰英飞英虎,英武英成英俊英华,英萍英权等等。多半有工作,时间又不在周末,因此都请了假的。
9、二妹夫刘明德告状且诉苦,说英权妹在家里瞎闹,儿子 *** 被西安科技大学录取,她说是专业没前途,非要 *** 复读,明年重考,“闹得家里像是死了人似的!”,大家齐声批评英权,方罢。 *** 好比乘车,谁敢保证复读后能乘上车、乘上更好的车!
10、我食母乳三年。祖父祖母、父辈们以及附近的人都批评母亲:看你把儿子娇惯成什么样子了!母亲说:又没奶水了,他想叼着玩儿就随他吧。母亲辞世前半个月,在我的书房“采南台”里,她斜倚沙发,被我无意间抓拍下来,竟成了母亲最后的遗照。这张照片,她一头白发,慈祥柔和,呈现了母亲的真正品质!因为母亲是个女汉子,一生强硬,声音不高但是富于雄辩。当然句句在理,所以没有人能斗过她。
11、三周年了,光阴不仁,草木有泪。
12、母亲三周年祭奠仪式,全由至亲 *** 办,小叔主持。自此,彻底阴阳两隔了。过去回来,总是睡 *** ,饭好了被母亲喊几次,才起床。现在,得生活自理了。起早,打扫庭院。垃圾是个问题,尤其塑料袋子。化学家固然贡献了人类,但他们造成的污染,可以说是功过相抵,不如没有了。
13、老家的月夜让人的五官如同婴孩般奇异地 *** 灵敏了。 *** 的叫声是四个字的音节,“我儿过错”、“我儿过错”,一个继母误杀亲子的传说,忏悔而哀伤。草木的气味,如隐士酿制的清酒。微风过颊,玉米与芦苇悄语着有用与无用的永恒的话题。月色里的微风,是出色的翻译家,使得人、 *** 、神无障无碍地交流起来。
14、清晨至少有七种鸟叫,听上去 *** 格各异。除一只沙哑的、像是抢着搬是弄非的家伙不招人喜欢外,余皆清脆妙美,如同枸树叶尖垂落的露滴。枸叶大过人的巴掌,是猪草中的上品。采摘、剁碎、晾干,以便冬季拌以杂粮,上等饲料也。枸树皮搓绳,结实耐用。
15、太阳出,浓雾淡,鸟鸣稀。一天的序幕就此拉开。
16、祖父去世,特别是我一参加工作后,每到了春节,我就把母亲接进城里过。但是上了锁的门,依然被堂弟们贴上鲜艳的红春联。只是几天后,风撕色褪,有碍观瞻了。现在,我拿抹布蘸了水,将门楣门框擦拭干净。叮嘱堂弟们,以后过春节,就不要再贴对联了。
17、我不惧怕大场面,也应对过若干次;但我骨子里,实在是厌烦红火热闹。
18、细想吾乡,凡邻古树之人家,纵然文盲,其待人处世,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教养。原来古树本身,就是一个别样的图书馆啊。我家这棵大树,大栗子树,其果实是野栗的三倍大,却又比板栗小一倍。若逢仲秋夜雨,祖母清早起来,树下捡拾自然脱落、润泽如玉的栗子。揭起枕下炕席拐角,塞进柔软的麦草里。几天后,蔫了,甜了,味道无比柔韧醇美,走五里路,其香仍回旋于唇齿间。
19、祖母为我准备的童年零食,营养至今。祖母持斋一生,孙儿我的慈悲又有多少呢?她去世那年我八岁,幸福生活随之终结。
20、这本大红封皮的“陕西省初中试用教材”《农业基础知识》,版权页标明“1972年9月之一次印刷”,应是1973年我读初二时的课本。就是说春节一过,我升入初二时读的课本。那时一律春季招生,不用跨年度,一整年一整级,可能是图个省心吧。
21、《农业基础知识》是一门副课,内容是根据陕西地理特点及如何种植相应生长的农作物、如何饲养相应的家禽牲畜而编写的。代课老师姓解,照本宣科、嘴角白沫。他知道我学习好,语文数理化很优秀,课堂上总是旁敲侧击,“有的同学不要翘尾巴,不要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说这话时眼睛并不看我,而是看别的同学。总之我学习好是一个罪过,而他有责任警示并矫正这一罪过。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其中原委。那个年代,若是泥腿子裤管糊满屎尿,或者日子过得常常揭不开锅,反倒有一种自豪感,对应到 *** 身上就算是学习不好,照样趾高气扬、令人生畏。
22、后听说解老师改行行政,当乡长去了。抓计划生育时上房揭瓦,五十多岁便去世了。
23、《农业基础知识》封二,套着花边 *** 语录,一共四条:
24、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5、 *** 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 ***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26、农、林、牧三者互为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
27、***的教育方针,如何评价?有无值得继承处?待我退休后,回来再重温此书吧。陶渊明常常乞食,可能与其种庄稼不大在行有关,“草盛豆苗稀”么。
28、祖父方继明,字朗然,少贫。虽读私塾不足三年,终因爱学好书,而成名医乡绅。所以见书即购,家藏甚多。 *** 时大多被焚。此五本书,发现于楼上杂物堆里。一本是《眼科龙木论》,内夹处方一页,祖父手迹也;《诗经》卷三、卷五;一本是注释《论语》的《增注二论引端详解》; *** 方周琰读过的书,被耗子咬得看不清书名。退休在家午睡的小叔,一生博览群书。叫醒他,起来辨识。他翻看了两页,当即结论道:《幼学琼林》嘛。
29、小叔父方周珑, *** 前老三届,串联时逛遍了祖国大地,还与一个四川女子恋爱了一回,可谓见多识广、阅人无数。他 *** 格狂狷,朋友众多,五行八作奇奇怪怪的。母亲和二叔方周瑾健在时,加上小叔经常“三国演义”。虽全 *** 毛蒜皮事,却搞得阶级斗争似的。面对这些,我们英字辈总是谁忙也不帮,尽力劝和。
30、但是二叔在先、母亲在后去世后,小叔判若两人,对他的兄嫂极尽“哀孝”,令侄子们大受感动。
31、记忆里最早的印象,是祖父的毛笔字甚好。也听到别人经常夸赞。当然给我写过影格。但持久的印象,是祖父用钢笔给病人开处方。祖父下的剂量很小, *** 包拳头大小,如同书画评论常用语,“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所以求诊者来自四面八方。
32、祖父的桌上常年放着《参考消息》和《***选集》,一旦没有病人,就开始认真研读。学毛选是为了搜寻有利于辩护自己的语句,因为他 *** 年间临时 *** 过一阵保长。且有两百多亩土地,长工短工若干。但他识时务,得知新社会要分地,他提前挥袖而全弃之。
33、祖父爱下棋。祖父的棋友之一,是街上的一个理发师,吃商品粮的国家职工。理发师抗美援朝过,拎一个脏兮兮的棋袋子来找祖父下棋。理发师老说祖父胡走棋,车能跑弯路吃他的马。祖父坚持说没跑弯路,是直路。于是理发师一掀棋单,子儿全收进脏袋子里,骂骂咧咧地走了。祖父始终笑着,也不劝阻。隔不了一天,那理发师又笑眯眯地拎着棋袋子来了。
34、天气好,六月六又是晒书节。小叔趁机晒书,同时让我看祖父的手迹:《中国医学史略》《解剖生理学》。两本书皆被祖父认真包了书衣,再亲笔署名于封面。欧体字,很是清俊。
35、祖父母生养了十个孩子,三个夭折掉。男孩排行“周”字;女孩“踩字辈”,即:排行字放置末位。所以,大姑方松周、二姑方梅周、三姑方金周、小姑方萱周。 *** 是长子,十五岁(1947年)开始教私塾。弟妹们免费;外族 *** 以粮食抵学费,且有茶叶、火纸(用于吸水烟)、蜡烛等敬师品。 *** 十六岁时,给三姑写的影格,颜体风范,正大清爽,很见定力。但有几个 *** ,并未被红笔圈改过来。至于我的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纯粹的毛笔字了。
36、如今的乡村,生态恢复很好,土地荒芜严重。门前过去是稻田,后改成鱼塘。青壮年全进城打工,鱼塘也终于变成湿地,长满了芦苇与竹节草。竹节草又称节节草、节疤草、笔筒草。《草木便方》里说,此物可“通气明目,利九窍、治跌伤,止咳化痰”。竹节草是竹子的微缩版,一如鸭子微缩了鹅、猫微缩了虎、乡长微缩了 *** ——当然不是指块头。
37、***时代,固然有不少伟大,但令人费解处也俯拾即是。比如百分之八十的人起早贪黑种着地,却导致人人饿肚皮。现在呢,种地的人已成“小众”了,反倒出现餐餐剩余、食物盛世的景观。
38、此次回乡为母过三年,更大的惊讶是,从小叔的藏书里发现了 *** 读过的课本与课外书,以及他为我三姑写的影格。过去从未见过 *** 写毛笔字,就是高中毕业后, *** 通过关系让我去他身边当 *** 教员,在那一年半的时间里,也不曾见他写过毛笔字。说都没说过!
39、我便有些怀疑了。我记事的时候,在外地教书的 *** 已与母亲离异了;母亲与叔父婶娘们,都没说过 *** 的毛笔字。现在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没兴趣毛笔字,一是硬笔大行其道。当时的 *** 氛围,传统文化被指斥为腐朽没落。凡能拿毛笔“两把刷子”者,不是“臭老九”便是“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别说写毛笔字,更好提都别提!文盲,大老粗,那才叫时髦人物啊。
40、小叔说:“你伯( *** )每次回来,爱睡 *** 。你爹(爷爷)就喊叫:周琰!周琰起来嘛,起来给你两个兄弟,给周瑾周珑写个影格嘛,还讲究是个教书的!”
41、从这话里可以推断,四十多岁的祖父,认为他的二十来岁的长子的字,已经超过他了,可以为人楷模了。
42、小叔又信口说道:“你伯写的字书,或是拿回来的书, *** 常拿去盖腌菜坛子,面上再压块石头。”
43、母亲是识字人,钢笔字也写得清秀工整,所以特别心疼字纸。每见我拿报纸垫***,她必定当场批评、制止,又怎会拿字书盖坛子呢!她是方家唯一种地的农民,莫非以此来表达对于丈夫家族的蔑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