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日本茶之乡(日本的茶道是什么茶) - 之乡 -

访日本茶之乡(日本的茶道是什么茶)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访日本茶之乡这个问题,日本的茶道是什么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日本茶道起源于哪里
  2. 日本茶道茶祖
  3. 日本茶道的历史

一、日本茶道起源于哪里

1、日本的茶道文化其原态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而茶禅一味的发源地夹山寺为日本茶道视为源头。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2、之一阶段在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之一枝”。

3、第二阶段在两宋,中国禅茶文化日渐成熟繁盛,此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容西两次入宋,居留中国达二十四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养生记》,由此成为日本 *** 临济宗的祖师和日本茶道的先驱者。

4、第三阶段在明清,在中国禅 *** 义和“禅茶一味”的理念 *** 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先驱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

5、珠光曾跟随一休 *** 参禅,经过艰苦的 *** ,最终成为一休 *** 的 *** ,并从 *** 那里得到了圆悟克勤的的墨迹。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禅茶结合的最初标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更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以示对圆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日本茶道也就从单纯的生活艺术升华为茶禅一味的“美的 *** ”。

6、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7、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8、与传教 *** 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 *** 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9、《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 *** 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 *** 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10、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11、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 *** 、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12、嵯峨 *** 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更高雅的文化。嵯峨 *** 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 *** 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13、弘仁茶风随嵯峨 *** 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 *** 在宽平六年( *** 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 *** 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14、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 *** 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15、镰仓时代(公元11 *** —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之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 *** 的之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16、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之一个幕府 *** ——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更高权力的不再是 *** ,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 *** 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 *** ,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17、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 *** ,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 *** 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 *** 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 *** 。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18、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19、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20、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 *** 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 *** ,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 *** 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21、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 *** ,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 *** 。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 *** *** 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 *** *** 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 *** 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2、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23、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 *** 、 *** 、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24、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25、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 *** 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 *** 。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26、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之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更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 *** 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27、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28、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 。群雄争战,社会 *** ,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 *** 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29、千利休(1522-15 *** 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30、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 *** 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31、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32、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33、千利休 *** *** 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34、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 *** 。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 *** 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 *** 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更高 *** ——桂离宫。

35、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 *** 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36、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 *** 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37、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 *** -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38、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39、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 *** 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 *** 在人民 *** 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 *** 《<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 *** 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40、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 *** 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 *** 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二、日本茶道茶祖

1、日本与中国的茶道的交流在十二世纪时候已经很流行了,日本的茶祖在双方的茶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茶祖是谁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祖,一起来看看。

2、十二世纪时,中日虽未有正式邦交,但民间已经贸易频繁,商人、僧侣的往来甚为活跃,日僧赴中国学禅返国弘扬者为数甚多。荣西禅师初学显密二教于比叡山,尤擅长于台密,为叶上流的创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

3、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 *** 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创的临济宗。荣西禅师自宋归国后即全力倡弘禅法,在他不断推展下,禅宗呈现朝气蓬勃的景象,其后又陆续有宋、元高僧来到日本,使临济宗愈见兴隆,故荣西禅师被尊为日本临济禅门祖师。

4、虽早在奈良朝时期日本已将茶引入,但并不盛行。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 *** 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渐渐地使茶更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5、宋朝时期禅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禅林逐渐有吃茶的风气;吃茶的礼仪、行法更成为禅门中重要的一环,于是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归国后首度于鎌仓寿福寺、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设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风习。

6、建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

7、镰仓时代(公元11 *** —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之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为其晚年最后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8、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 *** 的之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9、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之一个幕府 *** ——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更高权力的不再是 *** ,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 *** 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 *** ,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10、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 *** ,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 *** 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 *** 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 *** 。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11、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12、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13、与传教 *** 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 *** 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14、《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 *** 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 *** 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15、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16、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 *** 、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17、嵯峨 *** 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更高雅的文化。嵯峨 *** 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 *** 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18、弘仁茶风随嵯峨 *** 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 *** 在宽平六年( *** 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 *** 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19、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 *** 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20、镰仓时代(公元11 *** —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之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 *** 的之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21、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之一个幕府 *** ——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更高权力的不再是 *** ,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 *** 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 *** ,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22、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 *** ,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 *** 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 *** 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 *** 。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23、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24、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25、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 *** 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 *** ,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 *** 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26、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著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 *** ,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 *** 。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 *** *** 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 *** *** 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 *** 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7、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28、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 *** 、 *** 、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29、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30、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 *** 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 *** 。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31、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之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更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 *** 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32、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33、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 。群雄争战,社会 *** ,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 *** 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34、千利休(1522-15 *** 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35、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 *** 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36、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37、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38、千利休 *** *** 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39、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 *** 。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 *** 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 *** 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更高 *** ——桂离宫。

40、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 *** 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41、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 *** 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42、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 *** -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43、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44、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 *** 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 *** 在人民 *** 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 *** 《<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 *** 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45、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 *** 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 *** 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三、日本茶道的历史

1、日本茶道从中国传播过去,而这个传播途径一般认为是通过 *** 人士传播的。茶道的发展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2、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

3、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 *** 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4、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5、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这时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6、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了 *** 茶道而学习佛法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的圆悟禅师的墨迹。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禅理也在茶道中”

7、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 *** 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因为不管是谁都是 *** 面前的众生。彼此平等,怀着相互感激的心,接受彼此的真心。因此珠光将茶室标准规定作四贴半,在小空间中,人们彼此促膝交流。这样小坪数的草庵,也称作“数寄屋”。

8、珠光还将圆悟禅师的墨迹挂在茶室中最重要的位置“床之间”到访的客人需要对其行礼。以往茶室多半放的是佛像或是中国来的花鸟或是山水画作。唐物虽然珍贵,但在珠光之后,有德禅师的墨迹也开始被使用在茶室中的挂轴上。

9、珠光领悟出茶道中也有禅理存在,提出了“禅茶一味”的观念,他的 *** 们或多或少也都学习参禅,禅意与精神在茶道中越来越重要。关于草庵茶还有一种说法,(山东文化时代的“同仁斋”是依照珠光的建议建立的)当时珠光向整理“东山御物”的天才艺术家能阿弥学习中国器物的鉴赏与 *** 花,受到能阿弥的赏识而被推荐称为足利义政的茶道师范。

10、在这一时期,珠光将茶道的风格从形式化转为精神化,也将古拙、质朴与幽静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中。他制定了以人为本的茶道程序,为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就是茶道的开山始祖!而到了室町时代的晚期,有文 *** 载,当时已有流动 *** 的摊贩在人潮 *** 的街边或者庙前就地提供茶饮,因为 *** 便宜,号称“一服一钱”。可见当时饮茶文化已经普及于民间大众。

11、武野绍鸥的侘茶(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

12、现在在日本体验茶道,除了观赏装饰挂轴的床之间与美丽的和果子,整体气氛的沉谧与放松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应该是许多人对茶道之美的共同感受。

13、原来,日本许多文化都还是建筑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但自平安时代起,假名的使用逐渐兴起,日式美学由文学开始自成一格,在属于日本纯粹的精神文化上,如同中国有诗词歌赋,日本则有和歌。和歌源于奈良时代,随着时间演变,“短歌”的和歌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和歌的创造称之为“歌道”,而创作和歌的人则是歌人。和歌早在奈良时代便存在于日本文学之中,而武野绍鸥除了是一个茶道的名人外,也是一位歌人。若一首和歌的上下句由不同歌人创作,则称为“连歌”。在和歌中,歌人咏了许多日本人的情怀,在寄物欲情的文词中,展现了日本文化中独有的细致与美感,包含了对自然的歌咏,对“侘”和“寂”的文字呈现等。

14、武野绍鸥对美的意识显现不仅表现在和歌中,也表现在他开始选择用日本自产的器物做为茶具。他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 茶具。至此,日本茶道由物质转为精神 *** 的概念更趋明确。

15、“茶圣”千利休,茶道的大成

16、武野绍鸥将和歌里的侘寂精神带入茶道后,使得珠光传下的草庵茶的精神层面与日本文学有了更深的交集。他的 *** 千利休,传承了侘茶的精神,更以独特的美感和茶道精神制订了许多茶道的规则、茶道精神的核心概念、茶具的选用标准规则等等,后人尊称他为“茶圣”。

17、还记得珠光所创的草庵茶与数寄屋吧!草庵茶所带给人的氛围,那种质朴、简约中突显出来的美感也就是“侘”。那并不是说粗糙与不完美是美丽的,而是在不精致的情况下,突显出本质的美。更进一步透过不同的搭配将美好以些许的不完美衬托出来。

18、太抽象吗?简单来说,就是把很美丽的画,用简单的画框来搭配,来突显出画作的美,同时也不会使整个画面成为美的相争,而使人感觉画作更美。

19、茶圣的事迹与逸说,自是不胜枚举,此处先暂且按下不说。但传承珠光侘茶的千利休,先后担任过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凭借着独有的美感修养与茶道智慧,成为丰臣秀吉在推广茶道与 *** 谋略上的重要人物。当时的千利休虽深得丰臣秀吉的喜爱,但其崇尚质朴的“侘茶”却与丰臣秀吉喜好奢华排场的 *** 格相差甚远。在这样的歧异下,两人的理念越来越背道而驰,在几次冲撞摩擦下,两人关系日渐恶化,为日后千利休受命 *** 埋下了 *** 。虽然千利休就这样死去了,但他在世时对于茶道的贡献却影响了现在日本文化的许多方面。他将珠光原本制订的数寄屋与茶室的建立、茶具的 *** 、茶花的选用、茶室外庭园的布置、茶室内的挂轴使用与鉴赏等,更进一步的贯彻。当时一般人的价值观仍是以“唐物(由中国或 *** 传入日本国内的茶道具器皿)”为贵。据说千利休被认为拥有当时之一的美感,他不落入“中国或 *** 传来的唐物才是珍贵”的窠臼中,以简朴为宗旨,完成了重视“侘”精神的“侘茶”。他发掘了许多原不被作为茶道使用的物品来做茶道具。例如他将原来用作装 *** 的“种壶”配上大小相合的涂盖(水指上的漆器盖子)来作为水指(盛装冷水的茶道具)。或是从日本国产的茶道具(称之为和物)中挑选出合乎自己眼光的物品来收藏,并以这些“和物”来举行茶事、茶会。为了找到后来的乐茶碗。从此开始,他发掘了许多日本国产制品来做为茶道具,影响了当时许多工艺的发展。可以说,千利休认同的器物,在当时便是公认的美。

20、在此之外,千利休既重视茶道里的禅与侘,同时也重视以人为本的“和”的精神。对于千利休来说,茶道只是尽心准备一服美味的茶:

21、“茶道的精髓就在于煮水、点茶并享用美味的茶汤,此外并无其他”在《利休百首》中也有这样的和歌,表达了千利休对茶道的感受与想法。而美味的茶的标准为何?就是令品尝的人感到心满意足。

22、时至今日,千利休所尊崇的“侘”的美学,深入影响绘画、庭园、建筑、陶器、诗歌、工艺等领域。而日本茶道将吸收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内化后有了下列几项特质:崇尚自然、重视礼节、善于应用、精益求精,它们在众人的传承整合后,淬炼成今日的茶道。正如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所说:”我们(日本人)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我们的文字,全部蒙受了茶道的影响。”

23、大名茶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24、千利休在安土桃山时代的活跃,为茶道的发展开启了辉煌的一页。但并不是每个茶人都能如千利休一般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这个时期,茶道的学习者有许多是各领地的大名(泛指拥有许多部下与家臣的有权武将)与武士。其中千利休有七名各自有所成就的 *** ,一般被称之为“利休七哲”,多为当时的大名。当千利休接受丰臣秀吉赐死后, *** 细川三斋(后称三斋流)继承千利休的精神,而古田织部(后称织部流)在茶道中加入自己的创意,继续发展茶道。他创造出许多独到的茶具(如知名的织部烧)、茶室或是露地(茶室外的茶庭)的改造。“利休七哲”多为战国时代的大名,由此发展下去的茶道称为“大名茶道”。

25、而大名茶道中“远洲流的小堀远州曾经是古田织部的 *** ,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家与造园家。现在京都的赏樱名地桂离宫与大德寺便是他的著名作品。另外还有“石州流”的片桐石州,他继小崛远州后称为德川四代将军家纲的茶道师傅,也与千利休一样,重视淡泊闲静的茶道精神。

26、千利休过世后,千家子孙为躲避丰臣秀吉的追杀而逃往外地,千利休的继子少庵在逃亡后被获准回到京都继承千家。但因不想与 *** 一样过着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决定绝不出仕,并很早就将千家交与儿子千宗旦,自己只担任辅佐角色。千宗旦自小受千利休的喜爱,同样崇尚“侘茶”的精神,喜爱淡泊的生活。千宗旦也拒绝担任将军或大名茶道老师,因甘于过不富裕且平淡的生活,因而又有“乞食宗旦”的别名。这里的乞食可不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乞讨之事,而是表示生活极度简朴。因为他后来成为僧侣并寄宿于大德寺修行,将许多 *** 中的禅思融入茶道中,使“禅茶一味”进一步发展。

27、其子孙依照各自的志向,次男与祖父、 *** 不同,成为大名四国高松藩松平家的茶道头,但后来辞官回京,在武者小路一带落脚,并盖了一茶室“官休庵”,后称“武者小路官休庵”。

28、宗旦将千利休传下来的“不审庵”传给三子宗左后,就是今日的表千家。而千宗旦在自己设立的今日庵,传承至今日,就是里千家。不审庵、今日庵和官修庵统称三千家。千利休的许多其他优秀 *** 也继承了他的茶道,各自在不同的地方成长起来。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将军崇尚朱子学与儒学,将日本从战争时代带入到民生富裕的江户时代,此时许多茶道名人与茶人纷纷开始向富裕起来的商人与民众传授茶道。至此,茶道进入了新的一页,朝民间普及。但当时因为许多人跟随者德川家 *** 到了江户(现在东京一带),一些学习过茶道的 *** 开始在那里授课。为了维持教学的正确与正统 *** ,便开始了“家元” *** 。在一些其他日本传统技能的门派中,也都可见“家元”这个角色。简单来说,家元等同于一个掌门人的位置,而且是属于世袭制的。一个流派的教学内容、方向、发展等等都是由家元来做领导的,避免了不挣钱与不正统的教学。而学习者希望教授茶道的话,也必须修习至一定程度,并获得允许资格,方可在外教学。也许有人对这种 *** 有所微词,但是家元 *** 的订立,却为后来希望学习的人保留了一个正规的学习渠道,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29、在明治维新后茶会与茶室多是实业家茶道爱好者所喜爱举办的。明治时代之前,女子至多只是接受茶道教育。但明治时代之后,首度在教育课程中设立了点茶课程。到了明治二十年,各地的女纸学校也纷纷开始设立点茶课程,从此之后,茶道开始被认为是女纸必备的教养课程。其中里千家的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的长女到女子学校亲授茶道课程,将茶道的礼节与待人处事的心 *** ,亲身传递。茶道到了现在,便不再像战国或江户时代那样是以男人为主的修习了。到了明治时代,有感于日渐西化的社会,在日本主办万国博览会时,里千家第十一代家元玄玄斋创立的“立礼”,便是符合西化的桌椅式点前,让不习惯跪坐的外国 *** 可以欣赏并体验茶道的美好之处。

访日本茶之乡(日本的茶道是什么茶)-第1张图片-

30、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相传在800多年前的中国宋代,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浙江,将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从而发展形成了日本茶道。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31、日本茶道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 *** 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 *** 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 *** 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茶,茶这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 *** 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 *** ,又将其种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场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之一人,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 *** 的规范。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32、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 ***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 *** 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 *** 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日本 茶道 什么 茶之乡

上一篇长寿之乡演讲 老年大学演讲稿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