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面食之乡?面食山西 - 之乡 -

祁县面食之乡?面食山西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祁县面食之乡,面食山西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祁县十大名吃
  2.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
  3. 山西武乡的资料

一、祁县十大名吃

祁县十大名吃有:擦圪蚪、莜面栲栳栳、炒不烂子、剔尖、贾令熏肉、油糕、太谷饼、牛肉、 *** 、砂锅。

1、擦圪蚪。“擦圪蚪”,方言,也有叫“擦格斗”,也叫擦面,是山西民间农家,尤其是晋中常吃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属软面类。擦圪蚪是祁县常见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有玉米面的,高粱面和绿豆面,掺上白面和好,架上擦床,将和好的面再淋点水,用手掌推擦,软面即从擦孔中流入锅中,出锅后加各种菜卤佐食,也可与肉、鸡蛋炒食。

2、莜面栲栳栳。莜面栲栳栳,是晋中人非常喜爱的杂粮食物。一笼屉的莜面栲栳栳,出锅后一排排像似手工艺术品,配上葱、盐、醋等调味品,细细咀嚼,莜面的特殊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3、炒不烂子。炒不烂子,是山西有名的小吃,并且也可以作为主食食用,主要原材料为土豆、面粉,然后加作料炒熟即可,可根据个人喜好调味。炒熟的不烂子很酥软,口感甚好。

4、剔尖。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发源于山西运城、晋中等地,流行于晋、蒙、陕、冀等地的一种传统面食。剔尖的 *** 方便快捷,口感香滑筋道,又容易消化,因而广受大众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 *** *** 的一种。

5、贾令熏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沁脾,余味悠长,这就是贾令熏肉,它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其独特的传统 *** 技艺,传承百年经久不衰。

6、油糕。油糕是祁县比较常见的一种特色小吃,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吃在嘴里是幸福的味道,是永远腻不掉的家乡的温暖。

7、太谷饼。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得名。始于清代,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

8、牛肉。牛肉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汉时就有“卖刀买犊,卖刃买牛,游刃有余”的对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风味独特、久负盛名的平遥牛肉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远销 *** 各国。

9、 *** 。是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 *** 、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种叫小 *** ,用淀粉加红曲水和 *** 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

10、砂锅。祁县砂锅是中国山西省的传统名吃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祁县豆腐砂锅。

二、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

1、山西面食是汉族传统面食文化的 *** 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 *** 的历史了,称为“世界面食之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2、说起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人人都会垂涎三尺。但是山西的面食也是一种好吃的美食,在我们当地就有很多家面馆。我经常去吃。

3、山西的面食名目繁多,有拉面、刀削面、猫耳朵等。就说我爱吃的拉面吧,首先把准备好了的一块面团,揉一揉拉成一根长条再对折一拉,经过反复几次对折反复拉,细细的拉面就成了,在锅里一煮,捞上来,加上调料和特制的酱汁,那味道别提有多美了。

4、刀削面也非常好吃,做法也很简单,首先要将面揉好,用专用的削面刀削。屋里那口大锅里的水,一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只见削面师傅,左手拿着面团,右手用刀削,那面片就像鲤鱼跳龙门似的翻飞着落入锅中。削的面是两头尖、中间宽,薄如纸,吃起来很可口,不信你可以亲自品尝一下。

5、还有那猫耳面,做法也非常简单,只要把一小块面放在手掌上,轻轻一搓一捏,便捏成一个像小猫耳朵那样的面片。

6、是不是很神奇啊!哈哈,你馋得流口水了吧,赶快去山西面食馆美餐一顿吧!

7、今天是来到山西省太原市的第三天,大家都想去街上,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小吃。

8、早就听说山西是面食之乡,刀削面尤其有名。一路上,导游都在说,山西的刀削面和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是中国五大面食。我平时最喜欢吃面条了,而且特别爱吃刀削面,这次说什么也得尝尝正宗的山西刀削面,到底味道怎么样。在面馆,我看着老板用一块薄片将面团一片片地削出来,滚到沸腾的铁锅里面,等到浮上来后,老板用勺子盛开,洒上一把牛肉、香菜,再加点山西老醋,味道 *** 呀。我情不自禁地吃了一大碗,再看大家都赞不绝口。美食带给了我们好心情,这里的刀削面风味独特,我吃得满头大汗,觉得好像所有的烦恼都散发出去了。不信,下次你去的时候不妨也来尝尝这里的面条。

祁县面食之乡?面食山西-第1张图片-

9、我们在街上逛了一会,接下来去品尝石头饼。石头饼也是山西的名小吃,烧的 *** 离不开石头,利用石头传热慢,散热也慢的特点,把面团摊成面皮,盖在加热好的石头上面,然后把另外的一些石头也盖上去,慢慢地石头饼就加热成熟了。石头饼历史很悠久,除了这个名字外,它还有其它的两个名字:石予馍、石傲饼。相传唐代叫作石傲饼,后来才叫石头饼的。

10、我再给大家介绍平遥牛肉,这也是山西特色小吃,而且比刀削面还要有名。在平遥古城,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双休日,牛肉店门前人都多得不得了。平遥古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大家都会带点牛肉回去的。我品尝了一下,口味有点重,但还是很好吃,看来平遥古城这条路线还是选对了。我们在购买牛肉的时候,我一边在看说明书,原来这里的牛肉在 *** 前都要用大剂量的`盐进行腌制,难怪比我们仙居牛肉品味要重呢。

11、今天品尝了许多山西特色美食,特别带劲。同学们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一定要去品尝我跟你说的这些小吃哦!

12、我的家乡在山西,那里的面食闻名于天下,其中最美味还有最出名的是这些:刀削面、莜面“栲栳栳”、山西小窝头等。这些都是我吃过的。在这里,我就为大家详细地介绍这三个吧。小窝头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还有一种便是杂粮窝窝头。山西小窝头吃起来感觉比较甜,挺好吃,清末时慈禧曾经赞过它。但是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多吃,因为窝头吃多了伤胃。刀削面想必许多人都吃过,一片一片的,一边比一边厚。许多人以为它是用刀削的,这是一个误区,刀削面可以不用刀削,用铁片也很好。刀削面被发明时就是用铁片“砍”的。

13、这还有一个典故呢!相传在宋末时,蒙古入侵中国,占领了中国。当蒙古进攻太原时,百姓们就用刀抵御蒙古兵。当蒙古占领了太原之后,便下令收了百姓的菜刀,每十户只给一把,轮流使用。有个老人看排队领菜刀的人太多,便郁闷地回到家里。路上,他捡到一铁片,于是就让老伴用铁片“砍面”,再和卤汁一起煮。结果做成了天下闻名的刀削面。莜面“栲栳栳”,也许许多人觉得它这个名字怪怪的,不敢去吃。你们可错过了这美味了!它用莜面制成,形状为蜂窝状。许多个圆形的窟窿整齐地排列着。将它放进蒸笼蒸一阵子,美味的莜面“栲栳栳”就出炉了,熟时即香味扑鼻。做法是: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我最喜欢吃它了!要是选料好,做工精细的莜面“栲栳栳”,如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肉酱等,那实在是太美味了!又软又香,吃起来香喷喷的,肉酱的香味在你的嘴里回荡。咬起来软绵绵的,又有些弹牙,这感觉保证你吃了还想吃,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除了美味外,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低现代"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看着看着,你不禁想尝尝了吧?那你就赶紧到附近的一家正宗的山西面馆品尝吧!

14、我很喜欢家乡的面食。山西面食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如刀拨面、刀削面、拉面、扯面、猫耳朵、柳叶面等等。因此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山西面食做得好,做的过程也很有看头,像是在表演一般。

15、师傅们做拉面时把一大块面捏成一个粗条,扭成麻花,撑开,再扭在一起……就这样反复扭几次,在面板上不停地甩,后来就变成了一根根又细又匀的细丝。抖落下来就仿佛万条连绵不断的细雨丝一般,面条在沸水里翻上滚下,好像千条游龙戏水。过一会儿,面条煮好了,捞出来,浇上鸡汁、西红柿酱等佐料,再滴上儿滴我们山西的老陈醋。嘿!味道甭提有多美了。

16、“飞刀削面”是家乡面食里的又一绝。只见削面师傅左手托着一块和好的半椭圆形的面团,右手拿着刀,站在离锅一米远的地方削面。削下来的一根根柳叶似的面就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跃入锅内。削面师傅越削越快,一根根削面又好像下雨似的纷纷落进锅里,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17、从外地来的朋友,都要到食品街一饱口福,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具有山西特色的大碗面,即使是满头大汗,也不想放碗。饭后个个满面红光,赞叹不已。

18、“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这是人们对山西刀削面一句由衷的赞美。

19、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你看:北京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烤鸭, *** 有沁人肺腑的小肥羊火锅,云南那色香味俱全的过桥米线……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最喜爱的美食——山西刀削面。

20、山西刀削面不仅汤味儿好,“眼缘”也好。 *** 细滑的面条浸透在米 *** 的汤中,一根根青菜加在里面,香喷喷的,看上去真令人口水欲滴,垂涎三尺!吃起来更是美味可口。

21、山西刀削面的做法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是先将早已磨好的白面削成一片一片的,随即倒入锅中,再加入一些温开水,盖上锅闷上几分钟。之后,抓上一大把青菜放入锅中,倒上各种调味料,喜欢吃牛肉的客人,还可以添上一勺牛肉,喜欢吃肉丝的客 *** 可以添上一勺肉丝,真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22、吃刀削面也是件很有趣的`事儿。我喜欢先吃牛肉,因为那香辣美味的牛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同时又把我辣得直吐舌头。接下来是吃青菜,当我看着这些既绿又大、既肥又嫩的青菜时,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吃它哩!最后是吃面,刚开始我保持斯文的样子,一根一根地吃,接着我便原形毕露,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嗝!嗝!吃完面后,我打了一个个饱嗝。呵呵!真是太好吃了,感觉真爽!

23、啊!山西刀削面,你真是面中一绝,时常令我回味无穷!

三、山西武乡的资料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区东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东经112026’至113022’。北纬36039’至37008’。东邻黎城、 *** ;西界祁县、平遥;北与榆社毗邻,南与襄垣接壤,西南与沁县交界。平面图上,疆界总长287公里。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短距离10公里。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

武乡县交通便利。太焦铁路、208国道、太长公路纵贯南北。武墨铁路、沁涉公路、权马公路横贯东西。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长457公里,包括国道1条(208国道武乡段)24公里,省道2条(南沁公路武乡段67.271公里,太长公路武乡段30公里)97.271公里,县道8条(权马线、故石线、上韩线、西东线,蟠砖线,石西线、榆洪线、北王线)114公里,注册乡道19条219公里。截至2002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8公里,其中油路(水泥)路419.6公里,砂砾路和土路308.4公里。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全部通了油路,372个村通了公路,187个村通了油路,全部通了机动车。

武乡县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太行山脉由东北向西南蜿蜒。太岳山脉从西北向西南逐渐延伸。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县境东部地区大部在海拔1400米以上,更高峰花儿垴达2008米。西部地区海拔在1300米左右,更高峰紫金山达海拔1809米。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山岭多在1000-1300米之间。中部地势比较平缓。更低处监漳滩至西川一带海拔800米。全县属黄土丘陵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全县可分为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和较平川区三个不同的地形区域。

武乡县属温带 *** *** 气候,特征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季风强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最热的监漳滩,年平均气温约在10℃左右,最冷的花儿垴,年均气温只有3℃上下。境内年平均无霜期在150天左右,最长的城关地区,无霜期在170天上下,东西两侧山区,无霜期一般在140天,境内各地的地形、地势差异较大,年降雨量分布亦明显不均,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东部偏少。分南、故城、涌泉一带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窑湾、韩北一带降雨量在540—580mm。

武乡县,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 *** ,这里就有人类居住。西周时期,今武乡地区称为皋狼之地;春秋时代,属晋,为皋狼之地,也有甲氐国的传说;战国时代,名涅,城邑在今故城镇,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上 *** 郡。西汉,置涅县,属并州上 *** 郡,县治在今故城镇,区域包括今武乡、榆社、 *** 全部及沁县北部、祁县东南部地区;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年- 274年),涅县分为三县,即武乡县、镣阳县和涅县,从此始有武乡县之名。

武乡县是根据境内有武山和武乡水而得名。其境域大约包括今榆社和武乡县中东部地区。城邑在今榆社县城北15公里的社城镇。西晋时,武乡县、涅县都属并州上 *** 郡。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乡县分出榆社县,其境域形成现在的规模。唐初,乡县属河东道韩州。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恢复武乡县名至今。五代十国时,武乡县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的潞州。后属北汉。宋初,武乡县属河东路潞州。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武乡县属威胜郡。金代,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改威胜郡为沁州。武乡县属河东南沁州。元代,武乡县属中书省晋宁路沁州。明初,武乡县属山西(省)布政司冀南道沁州。清代,武乡县属山西省冀宁道。 *** 十九年裁道。武乡县直属山西省。

*** 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武乡县属第三行政区,行署驻沁县。1939年7月,日寇侵占白晋路。同年阎锡山制造“十二月 *** ”。从此,武乡县脱离了旧山西省领导,属太行 *** 根据地第三专区(亦称三分区)。1940年6月,日寇侵占段村。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需要,武乡县分成武(乡)东 *** 县和武西 *** 县。武东、武西两县均属冀南太行联合办事处三专署领导。1941年7月起,两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三专区。1945年8月25日,段村解放。9月,武东、武西两县合并为武乡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武乡县属长治行政 *** 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长治行政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专署仍驻长治。1958年 11月,榆社县和武乡县合并,称武乡县。属晋东南专区。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武乡县属长治市管辖至今。

武乡县辖9个乡,5个镇,1个开发区,393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其中墨镫乡15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洪水镇57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蟠龙镇54个行政村,125个自然村;韩北乡26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大有乡26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监漳镇15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贾豁乡27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上司乡19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故县乡1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丰州镇47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石北乡16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涌泉乡21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故城镇33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分水岭乡14个行村,26个自然村;石盘农业开发展12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211717人,其中城镇人口21118人。

武乡县共有土地2432333.8亩,其中耕地615272.5亩。林地3 *** 097.7亩、园地24 *** 8.7亩、牧草地1146.7亩;建设用地75190亩;交通用地14303.6亩,水域面积40652.7亩,未利用土地1296771.9亩。按2001年人口计,人均占有耕地约2.9亩。

·武乡秧歌,据大有横岭寺舞台壁词所记,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乡秧歌戏班在该台演出。以此推测,它以一剧种出现,距今最少有170年的历史。其由来,一说由河南跑乡铁匠张金川将长治荫城一带的火干板腔引入发展所至;一说由当地小调(特别是夯歌)发展而成;一说由下合、北漳、陌峪、西营一带等18个村子的艺人组成的戏班,将某一曲调(曲名不详)加工而成。虽众说纷纭,无据考证,但无疑,是我县劳动人民不断发展、整理、完善而成的一个独特剧种。

经近百年演出的锤炼,剧种日益成熟。 *** 战争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转、留、过、切也基本规范化。在行档上,旦角细分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泼旦等;生角分为小生、大生、老生三种;丑角也分为小丑、老丑两种。同时,净腔也开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场门乐器基本固定。击乐有二簧鼓、手板、小锣、大锣、水钗、枷官钗、梆子等;文场皆弦乐,四大件为二簧、二把、二弦、木胡。

武乡秧歌一问世,就受到群众无比喜爱。所演剧目至今有二百多本(出)。由于和襄垣地界毗邻,群众习俗相同,武乡秧歌一问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现在的两个支派。两派唱腔大同小异,风格各俱特色。目前,两县秧歌剧并驾齐驱,竞相媲美,各自沿着自己的路子朝前发展

武乡秧歌 *** 任务:姚长旺、安娥英、李效珍等

赵迎——著名歌手、词曲作者,12岁登台,以一首《种太阳》唱红了全武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西省艺术学校,现在为西南交大艺术与传播学院音乐系的应届毕业生, *** 作品有《成都印象》、《梦醒了》等,他为家乡创作的《武乡我的家》这首歌曲中不但运用很时尚的说唱方式把武乡 *** *** 的景点和特色小吃展示了出来,而且还有武乡秧歌的音乐成分,受到了专家和听众的广大赞誉和认可,是从武乡本土走出去的之一个多才多艺的创作型歌手,他为繁荣和推动武乡的文化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枣糕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是武乡经济实惠的一种民间小吃,很受人们喜爱。是民间婚丧嫁娶、生日、满月、暖房、祝寿等事主食,也多见于集市、饭摊。具有色泽金黄,绵软甘甜之特点。

1、将软米或少量小米混在一起,用清水淘洗干净,湿度为能用两手指捏开成面粉为止,磨成面粉,粗萝筛下。或用纯软米面,或用软米面加少量玉米面也可。

2、将软米面或混合软米面放入木器具里,用温开水将面搅拌成圪搭碎状粒备用。

3、将大红枣用清水冲洗干净,上锅煮软,捞出。

4、将蒸锅置于旺火上,加适量净水,沸后套上专用蒸米的瓦甑铺上沙布,蒸米器具与锅接融边缘用米面和稀成面泥抹缝,以免透气。

5、取软米面粉粒撒入甑内一层(约6厘米厚),待蒸气腾升后,再撒一层软米面粉粒,如此约16厘米厚时,排放一层红枣。反复数次,直至甑满为止。如若某部分蒸气未上来,可用筷子 *** 让蒸气腾升掺透。

6、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用湿布盖住,双手蘸冷水拍压成馍状,掀掉湿布,上一层食油,不易 *** ,然后再盖住,吃时,用刀切成薄片即可。

“和子饭”也叫“和则饭”。是武乡民间晚餐常见的一种饭食。主料有小米或少量的玉面圪糁。配料按季节选用豆类(大白豆、大绿豆、黄豆),蔬菜类(红薯、土豆、南瓜、北瓜、鲜豆角、红罗卜、白萝卜、芹菜、甜菜、干豆角、南瓜条)、野菜类(苦苦菜、玉谷菜)。品种可多可少,数量根据喜爱,各取所需,适量为宜。调料多用葱花、蒜片、精盐、食油、醋烹炝入锅。

具体做法:锅里盛清水置旺火上烧开,先放入豆类、小米、略煮一阵,再加入易煮的蔬菜,熬熟后,投入香柱细的白面条和三和面条,沸熟后,放盐,定好口味起锅。另用饭勺将食油在火上加热,将葱花或蒜片炸出香味,点醋成汁,烹入“和子饭”内搅匀即成。食时,香味四溢,味美可口,然后再配小菜,如小葱,水萝卜更佳。

“擦面”也叫擦圪蚪。是武乡民间一种普通饭食。 *** 简单, *** 作方便,适合集体大灶多食用。做擦面:1、需备有“擦床”灶具,擦床架呈现长方形,大的约三尺左右,小的也有一尺半,中间床架上多用硬铁皮做擦孔,扁圆形向上隆起,孔如月牙,多似鱼鳞,排列较有序。2、面和好后不需要 *** 和用力揣压,质地软绵为好,也称活面,可直接擦入开水锅内。3、原料常见有三种:一是纯白面粉,二是白面中掺入玉米面或高梁面,三是白面、豆面、高梁面和在一起称“杂面”。

1、将面用水(冬热、春、夏、秋温)和拌成质软的呆面,或撕成块状。

2、将擦床横搭于锅上,左手按住擦床,右手握一块面团放在擦床中布满擦孔的地方,用手向前方一下一下擦入开水锅里,擦一块,用筷子在锅里搅一搅,以免积成圪搭状,直至擦完。

3、擦完后,用土豆,红、白萝卜块擦一次擦孔,将遗留在孔内的面擦出。盖锅,煮熟捞出,吃时配上浇菜,口味甚佳。

抿面俗称“抿圪蚪”。是武乡民间一种面食吃法。其制法与“擦面”相似,所不同的是 *** 作工具有所区别。“擦面”的擦床呈月牙形向上隆起,而“抿床”是用带有布满小圆孔的铁皮钉在木架上,大小抿架与大小擦床架尺寸相同,大锅用大抿床,一般为小抿床。“抿具”是铁制而成或木制的状如小锄,上有柄把。

抿面时,用筷子或面铲将调好的面块放在抿床上,手握抿具,手掌心用力,将抿具放在面块上,用力向着抿孔向下抿压,抿下的面呈圆形条状,约一寸多长,或不用抿具,农家人口少者,直接用手掌抿压也可,形如圪蚪而得名。

特点:面质有筋,口感滑而软硬适宜,利水,易于消化,老少皆宜,别有地方风味。食时,浇菜食用更佳。

小米的原粮为“谷子”。武乡盛产的谷子名扬四方。小米颗粒晶莹,色质金黄,近几年来,武乡大力推广种植晋谷21号,所以小米称“汾洲香”,日渐成为太行名米,重点开发。

“小米焖饭”因米质不同而不同。 *** 小米焖饭,首先将小米拣净杂物,用清水淘洗干净。倒入开水锅内,水淹小米二指,用铁匙搅一次,以免拈锅,然后,掌握火候,先急火煮,后用弱火焖至小米开花即成。也有做小米焖饭时,少加点碱面,使焖成的米饭有筋,更加爽口,软绵。食时,舀上一碗“小米焖饭”,放上一些红、白萝卜丝菜更佳。

“煎饼”是武乡民间一种风味小吃,多见于集市个体饭摊与农家。 *** 简便,易于携带,老少皆宜,特别是老年人更喜爱吃,软绵入口,冷热均可。

随着原料的不同, *** 出的品种也不同,大致分为白面煎饼、高粱面煎饼、米面煎饼与杂面煎饼几种。

1、白面、高梁面、杂面做原料,将面粉倒入盆内,用清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加配料,放入精盐、食油、葱花或者小蒜等备用。

2、米面煎饼(即玉米面、小米面粉混合):先将玉茭开水浸泡5分钟捞出控净水,到碾子上碾成碎粉过箩筛下细面粉,小米面也同样 *** 碾成面粉混在一块。将米面粉倒入盆内,用米汤水把面粉搅成糊状,放温暖处发酵半天,同时将发酵的米面粉放点碱液搅匀无酸味。

3、将小铁鏊放在火上,临时 *** 小刷一个,待鏊烧热后,用小刷蘸油,将鏊面从顶刷到周围,然后将搅成的糊状(也叫面茬)用手勺舀一勺左右,从鏊顶浇下,直到鏊周围全浇上为止,盖上盖剪2分钟左右,即成。再用手铲将煎饼挑出鏊外,放在器具上,即可食用。食时,蘸上醋,浆水更佳,也可切条,馏在烧菜(主料)上面,当馏面吃。

特点:色泽鲜艳,软绵可口,边做边吃,别有一番风味。

“ *** ”是武乡人的夏令小吃,它用荞面制成,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之功能。《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除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因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食品之一。集市、饭摊屡见不鲜,生日满月,嫁娶等事,吃盘菜用之。

1、将荞面放入盆内,把精盐用水化开,兑入荞面里,搅拌成糊状,舀入碗内,笼蒸30分钟后,取出晾凉,扣出。

2、食用时,用小刀切成宽片,放入盘,入碗内,浇上醋、蒜汁,韭花、香油调好口味即可食用,也可切成方片,用食盐、香油、醋烹炒食用,叫炒 *** 。

“ *** 圪搭”是武乡民间一种百姓喜爱的风味小吃。常见有荞麦或白面 *** ,吃着有筋骨,很实惠,多见于农家和饭店、饭摊。现用于机械 *** 的,称“毛耳朵”,薄厚均匀,且有条纹。

将荞面或白面倒入盆内,用开水将面粉搅拌,揣成柔和的面团,然后放在案板上,用一块揪一块,搓成手指粗细的细长条,再切或揪成若干小块,然后用大拇指接住小块向前推,小面块立刻卷起半圆形或圆形,手熟者左右大拇指可同时并 *** ,增加效率。然后下到开水锅内,煮5-10分钟即可用灶篱捞入碗内,再浇以炒好的菜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莜面”的原粮“莜麦”,也称“燕麦”、“玉麦”,这种作物已经有 *** 0多年的种植历史。莜面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肾、保肝、造血及增加免疫之作用。而且还有壮体、健脑、目清美容之功能。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对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效果。莜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有降血防癌的 *** 效。“莜面”可 *** 十几种花色品种供食用。“莜面烤铑铑”是十几个品种中的一种,是武乡东部高寒地区百姓主要家常面食。

“烤铑铑”的 *** *** :将莜面倒入盆内,用开水和面,揉制光滑,搓成长条,揪成小剂,将小剂在案扳上搓成状如人舌的薄皮,再用右手将面皮搭起,卷成中间空的小卷,或者将莜面薄皮搭在左手拇指下方,用右手托慢慢将面皮推向左边,成棱条状的长卷,然后轻轻卷起,竖立在蒸笼里,急火蒸10分钟左右即熟。食时,将烤铑铑盛在碗里,倒入蒜汁或醋即可食用。

特点:吃着有筋骨,耐饥抗寒,富有营养。

“谷垒”也是武乡民间一种特有的风味小吃。多见于农家,一般为早餐?熏属蒸制餐食。常用土豆丝、红薯丝、红白萝卜丝、鲜豆角丝作原料。过去人们还曾用豆皮、槐花、榆钱钱、地骨皮作原料食用过。

*** *** :若用土豆、红薯、红白萝卜、鲜豆角做原料,要用擦床擦成丝条,洗净后,放入盆里,撒入适量的白面、高梁面、玉米面和杂面粉,再加入精盐、食油,芜荽或葱花及调料,面与原料拌成散状或轻轻握成块状,放在蒸具上,蒸约15至20分钟后取出,根据喜爱,加醋蒜汁调食。

“干面饼子”是武乡人最普通的食品,无论城里、乡下、饭店、饭摊,每每常见。这种食品,既携带方便,又易放置。清代顺治年间就闻名遐迩。

面粉、碱面、食油、精盐、花椒面。

1、将面粉放入盆(缸)内,兑入清水(春热、夏凉、秋温、冬开),碱面用开水溶化倒入面盆里,揉和成面团后,再用干面粉掺入面团里,揉和光滑。

2、把食油、精盐、花椒面放入一小盘或小碗内搅拌均匀调成稀状作内馅。

3、将面团从盆内取出放置案板上,切一长条,揪成大小均匀的小面剂,压扁。揪一块小面球蘸上调味馅,包入压扁的面片内,擀成圆饼形状,放到鏊上,两面烙成淡 *** 花纹后,放到铛里烤了一面再烤一面,直到烤熟鼓起,即取出。

OK,关于祁县面食之乡和面食山西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祁县 山西 面食 食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