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菏泽曲艺之乡 *** 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曲艺之乡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 *** *** 里怎么搜索到上 *** 梆子
1、进入 *** *** 直接搜索就可以了,
2、关于上 *** 梆子的起源,上 *** 梆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 *** 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人说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尚未发现史实根据。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昆曲: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戏台,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十六日百顺班演出题壁,所唱《春灯谜》、《恩口口》、《双包计》均系昆曲或弋腔剧目。据在此后写下的40余条康、乾间的舞台题壁来看,至迟在18世纪中叶,上 *** 梆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种音腔的成熟剧种了。
3、上 *** 梆子较早的一个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据晋城市青莲寺残碑记载,一个演唱上 *** 梆子的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这个鸣凤班是现在确知的上 *** 梆子较早的一个班社。晋城青莲寺道光九年(1829)碑载:“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班”。1959年发现在晋城青莲寺中佛殿的屏板上,有鸣凤班在道光十一年(1831)十月十五日书写的演出剧目单,并列23出戏,其中《彩仙桥》、《对松关》、《大赐福》等都是上 *** 梆子的传统戏。清代道光年间,上 *** 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 *** 梆子特有的风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
4、清咸丰间至 *** 战争以前(1815~1937),是上 *** 梆子的鼎盛时期。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并造就了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清海以及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温喜云、徐执中等名演员。后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演戏日少,上 *** 梆子日趋衰落。"七七事变"后,职业班社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5、 *** 战争初期,中国 *** 领导的 *** 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 *** 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在太行山区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 *** 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 *** 梆子剧团演出。 *** 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晋东南各县纷纷成立上 *** 梆子剧团,为以后的繁荣发展,保留并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
6、据1965年不完全统计,上 *** 梆子共有剧目七百出(其中梆子六百余出,皮黄九十余出,昆曲十余出,罗罗戏和卷戏各数出)。现在存在剧本四百余个。这些剧目,大部分都粗犷豪迈,淳朴健康,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 *** *** 剧目。《三关排宴》经赵树理 *** 协助整理后,在1962年搬上了银幕。“ *** ”中,上 *** 梆子受到严重摧残。粉碎“ *** ”以后,重新勃发生机,涌现出《山村供销员》、《骏马岭》、《杀妻》、《还印》、《借粮》、《两地家书》、《西施》、《巧会虹霓》等一批新剧目。郝聘之、郝同生、马正瑞、高玉林1982年在全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获一级优秀演员奖,吴国华、张爱珍、袁金叶、郭孝明、张保平、刘晋苗等后起之秀,大胆创新,将上 *** 梆子推向新的艺术境界。
7、上 *** 梆子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两个嫡亲姐妹剧种--枣梆和西调。清光绪初年,山西东南部大旱,梆戏艺人结伴到菏泽一带谋生,把上 *** 梆子戏传了过去,并在那里开科授徒。后经当地艺人改造、充实,形成了新的剧种,名为枣梆。河北邯郸地区永年县的西调(又名三搭板或泽州调),也是这样形成的。
8、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上 *** 梆子观众大量流失,演出水准逐渐下降,不少剧团 *** 解散,后继人才匮乏,剧团前景堪忧,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护。
9、上 *** 梆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
10、“州底”派流行于原泽州府管辖的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鸣凤班”及后来的高平“三乐意”(俗称东宅戏)、“万亿班”都属此派,凤台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都曾称雄一时。它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 *** 强。
11、“潞府”派流行于隶属潞安府的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和顺8县和原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3县,特点是更显豪放。最早的有 *** *** 的班社有“三义班”、“乐意班”等。三义班比较灵活,唱岳家将戏多;乐意班格律比较严谨,唱杨家将戏多。
12、上 *** 梆子的脸谱用红、白、黑三色勾脸,也用黑白相间的灰色、红白相间的粉红色和红黑相间的紫色。神仙、道家、法师、妖精也用金黄。通常分别叫作红莲、黑脸、白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谱式有竖三分脸、横三分脸、全脸、斜脸、蝙蝠脸、阴阳脸、桃形脸、菱形脸、雷公脸、红花纹脸、白花纹脸等。画法线条粗狂,笔法简练,对比鲜明。
13、上 *** 梆子的服装、头脑自具特色,服装讲究大红大绿,五彩上色,头脑讲究“金头盔黑乌纱”,显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与众不同。 *** 战争前,苏州有一家万顺泰戏装店,专为上 *** 梆子 *** 有自己特色的服装,人称“下路货”,质量较高。高平米山 *** 的服装叫“本地货”,质量稍差一些。这些服装分别被装入头脑箱、大衣箱、二衣箱之中。上当梆子原来是没有水袖的,只是在蟒或生衣、旦杉的袖口上,加长宽都约十五厘米。解放后,普遍增加了水袖,学习了水袖功,使舞台表演显得更加婀娜多姿。
14、上 *** 梆子的舞台装置是桌、椅和大幔。一般是三桌六椅三面幔。装上有桌裙,椅上有椅披,除灵堂为全为红色,上有绣花图案。大幔分左右两幅,搞约4米,宽各2米。红黄蓝白绿各色均有,绣以彩色的凤凰或牡丹、大花瓶。上边有约1米宽的通长横檐,绣 *** 或笙箫笛管,檐下有穗。解放后,舞台装置发生了变化。普遍使用了幕布:台前要挂大幕,正额挂通长檐团标,还有沿幕、翼幕、中幕和天幕。大幔除在个别剧中偶用外,已退出了舞台。
15、上 *** 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400个传统剧目中,上 *** 梆子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16、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戏”,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17、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 *** 》,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
18、上 *** 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人赵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雁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赞不绝口。上 *** 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工和做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上 *** 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20、泽州秧歌是流行于原泽州府地区(今晋城市)的一个小剧种。它的小锣出场和接唱时的锣鼓点和上 *** 梆子的小锣出场与[一马 *** ]开始的锣鼓点很相似。泽州秧歌的形成比上 *** 梆子晚,可能是它从上 *** 梆子中吸取的;可是,也不能否定它是上 *** 地区的民间音乐为梆子和秧歌所吸取。
21、晋城的一种曲艺丝弦书中,官员上场的锣鼓点,也与上 *** 梆子官员上场的锣鼓点接近。上 *** 地区的民间艺术“太行意拳”的一些程式中,也能看到上 *** 梆子的基础功“在把”的痕迹。
22、上 *** 梆子过去分为生角(也称红生、须生),上 *** 梆子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也叫作“丑”)九个行籽。一般班社没有老生、老旦专职演员,老生由生角兼演,重点老旦由生角反串,一般老旦的由其它行当代演。20世纪50年代起,才有了青衣、大净、二净之称。
23、行当是按 *** 别、年龄、 *** 格的不同划分的,因而各有他们自己的特征:老艺人说须生要儒雅,小生要秀气、要狠毒,大净要奸、要耿、二净要鲁,小丑要能,正旦要端庄、娴静,小旦要娇柔、俊美。根据这些特点,老艺人对各个行当又有不同要求:胡子生要有三分儒气,小生要有三分毒气,正旦要有三分文气,小旦要有三分娇气,大花脸要有三分奸气,二花脸要有三分鲁气,三花脸要有三分灵气。在外形方面要求也不同:如戴网子,三花脸离眉一指,小生离眉二指,须生离眉三指,花脸是满圆。
24、上 *** 梆子的伴奏乐队,以演出梆戏的编制阵容为基本队伍,为其它声腔伴奏时,则另行调整、缩减。据老艺人回忆,过去较大的班社,演奏员即有九人。计:文乐组四人(巨琴、二把、老胡胡各一人,月琴或双琴一人),武乐组五人(鼓、大锣、小锣、钹、梆子)。小班社文乐组三人(三大件各一),武乐组四人(梆子由不上场的演员兼)。
25、上 *** 梆子的锣鼓经种类更为繁多,运用更广。从功能方面来讲,主要有三:一用于唱腔的起板,句间和各种转接以及落板等程式组织;二是于表现及服务于情绪、动作、场面及衔接等;三专用于曲牌和专门的吵台音乐。从音响方面来看,有文武之分:全奏形式俗称“大家伙”,为之武;仅用小锣为之文。演奏时组合手法多,其中又十分重视小锣的运用,艺人称之为“舌头”;以锣区别各组合程式中强音节奏,钹为衬,既起节奏作用,又显示它在不同程式中的色彩与情绪作用。而组合音量强弱控制与速度变化全在于鼓师的点眼与手势。
二、山东的戏曲是什么
1、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
2、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 *** 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3、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 *** 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
5、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一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诸如《奇错》、《 *** 》等。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
6、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又据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九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三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五,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歈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歈”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7、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一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
8、据资料考证,济宁财神阁的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为证实这段历史,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曾专门调查走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艺名段珩,18 *** 生),他讲:“听我老师张恩普说(济宁人,花脸),济宁财神阁的高调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这个班垮了不过五六十年”。另据巨野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员介绍:“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之一代传人,到我
9、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再综合其它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
10、可见,时至今日,济宁东门里财神阁高调五福班,汶上县大曹班、崇圣府班,巨野县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动范围遍及菏泽、济宁地区,以及 *** 、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过去,不少职业班社和著名演员经常到豫东、苏北、皖北、冀南一带流动演出。
11、山东梆子原无女演员。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均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女演员。此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行,较著名的有单县四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其中大金并能唱黑脸。王绍明(红脸、黑脸)与孙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标名“山东梆子”的唱片。
12、与此同时,曾有一些山东梆子艺人去外省演出,如魏二(红脸)、么五(小生)、李二黑心(黑脸)、唐进功(艺名三托,旦)、张克明(艺名一棵葱,旦)等曾演出于江苏、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后,河南东部(包括开封)仍常到鲁西南邀角。当时较出色的演员有王锡堂(艺名桂花油,曹县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艺名黄娃,定陶县东三义堂出科,文武小生)、孙子高(孙三,曹县曹家班出科,黑脸)、赵义庭(曹县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云芳(女)等。但在这一时期,河南梆子(豫剧)崛起,而鲁西南一带因受连年战争影响,社会动荡不定,山东梆子的发展受到阻碍。至40年代初,一些河南梆子演员,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马金凤等都曾到菏泽地区演出,从而是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四十三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2]
13、中华人民 *** 国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
14、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一百余个。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的统计,全省尚有四十三个梆子剧团。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泽专署人民剧团为基础,并从济宁地区调集窦朝荣、卢胜奎等著名老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所 *** 和创新。
15、1960年,山东省梆子剧团至北京汇报演出时,《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剧目受到好评。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等。
16、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至1983年,这一剧种除山东省梆子剧团外,梁山、郓城、巨野、 *** 、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专业剧团巡回演出。
17、已传唱300余年的山东梆子,如今却成了“濒危物种”。截至到2005年,全省仅余3个剧团,即 *** 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郓城山东梆子剧团。
18、2006年山东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山东梆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
19、2007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 *** 和 *** 重视山东梆子的发展,重新启动恢复该剧种,全省计有专业剧团: *** 市山东梆子剧团、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市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等,其中 *** 市山东梆子剧团的武兰香,李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的刘太华,巨野山东梆子剧团的刘秀云入围全国红梅花戏曲大赛总决赛并获得金花大奖。又于2007年12月成立了山东梆子专业 *** 会,使该剧种重获生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