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纺布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和中国无纺布之一镇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夏布之乡在哪里夏布有何特色
江西分宜县被 *** 授予“中国夏布之乡”荣誉称号.
夏布--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
苎麻是我国特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苎麻纤维中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孔隙,因而透气 *** 比棉纤维高三倍左右,同时苎麻纤维含有叮咛、嘧啶、嘌呤等元素,对金 ***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适宜纺织各类卫生保健用品,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
江西是中国苎麻四大主要产区之一,苎麻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
手工夏布的纺织在中国有上 *** 的历史,中国中部的江西省分宜县双林镇出产的夏布更是享有盛名,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从双林调走的一匹夏布。
《诗经》上说:“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用自然发酵 *** 加工麻料。
三国时吴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中记苎麻“缩根地中,至春日生,不岁种也”。不岁种也,是说苎麻的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种。这时苎麻的特 *** 就已为人们所认识,积累了种麻经验。
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杂诗》云:“御冬足大布,粗细以应阳。”意思是冬天有粗布衣服御寒就满足了,夏天有粗布衣就可以遮遮太阳。可见早在东晋就有夏布生产。
南北朝的南朝,江西的手工业取得更大的进步,桑麻纺织业得发展。麻纺织技术也很先进,“亦有夜浣纱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唐宋以来,江西是全国重要和苎麻产地,品种资原十分丰富。纺织品以麻、葛为主,夏布生产很发达。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江西进贡朝廷精品苎布的有袁州、筠州等五处。其时,宜丰等地的白苎布不仅数量大,且质量好,誉满京华。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上大蒙笼》诗云:“清风源里有人家, *** 在山亦桑麻。”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苎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江西各府县广大农村,夏布产量增多,质量精良,逐渐形成了万载、宜黄、宜丰等夏布生产和贸易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外。
苎麻耕作简便、产量高、效益好。每年于五、七、十月收剥三次。五月收的春麻质量更佳,可织精细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质量较差,只能织粗夏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罚。”(《明太祖实录》)不种的每年要罚交麻布一匹。
*** 年间,夏布、苎麻生产,不断增长。据宜春、宜丰各地文献统计: *** 23年种苎11525亩,总产4909担; *** 26年种苎12800亩(宜丰50亩),总产15 *** 9担, *** 30年总产16600担。
宜丰夏布,一向生产粗、细、漂白夏布三种,多产于石市、芳溪一带。 *** 初年,宜丰“夏布岁出六千六百匹有奇”。 *** 25年《江西年鉴》载:宜丰年产夏布3.2万匹,销外县2.5万匹。那时一匹,有长36、70、72、80尺,宽1.6,1.7,1.8,1.9尺四种规格。有六百扣、八百扣、一千二百扣三种。宜丰夏布纱质细软,经纬成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起皱折、不变形。“柔软滑润,平如水镜,轻如罗绡,嫩白匀净。”花色品种多,有 *** 、漂白、染色、印花;有细色、中色、粗色,有上等、中等、下等,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苎麻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纤维作物,它的纤维长度为棉花的6-10倍,拉比棉花大六到七倍。且吸水块干、易散热,制成麻布,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着凉爽舒适。同时又适宜与羊毛、棉花、化纤混纺,制成麻涤纶、麻睛纶等,美观耐用,即是理想的夏秋季衣料,又是工业的重要原料。麻混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很走俏,享有独特的地位。在欧美各国,麻制品衣料是高档商品。在日本,麻纺织品比棉纺织品 *** 高好几倍。
今天,纺织业虽已高度发达,但夏布作为蚊帐布、托肩布、渔业工业用布等,仍然具有广泛的用途。
二、遂宁为什么被称为观音故里之乡
1、遂宁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灵 *** 山水和发达的农 *** 贸而成为川中 *** 、经济和文化中心,尤以纺织食品工业闻名,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观音故里”、“西部水都”之称。1985年2月,经 *** 批准,设立省辖遂宁市,现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中国最古老的观音传说和观音道场却始于四川遂宁市,这应该算作西部开发中,中国西部的抽象文化遗产的重大发现。
2、从 *** 南传的角度出发,多本观音传写的西域妙庄王三公主妙善修行成观音的传说就落脚到遂宁现有的白雀寺、三凤寺、庄王城等古迹或古名遗址上。我们经过考证和分析,认为这是由月氏族在汉朝被匈奴所破,大月氏南迁到印度,小月氏西迁到甘(肃)青(海)川一带,在大月氏 *** 印度后将 *** 通过小月氏经甘肃青海沿岷江和岷江支流涪江南传入四川形成的传说。小月氏的后代,生活在涪江上游,遂宁在涪江中游,妙庄王当时属于西域的一个国王,实际是部落首领,沿涪江南迁而入遂宁同汉族融合留下了妙善公主成观音的美丽故事。
3、中国 *** 的四大道场,多数有人格神的传说,如安徽九华山 *** 王菩萨王道场,就说他的原身是唐代僧人金乔觉的 *** 。金乔觉在唐开元年间从新罗国渡海来中国,入九华山 *** ,贞元十年(794)无疾而终,被认为是 *** 王菩萨转世。山西五台山罗睺寺西配殿内有牛抢女恶像,据传是 *** 菩萨化身。峨眉山的万年寺,晋代始建.就名 *** 寺,应与寺僧传说有关,只无史迹可考,但明代有“敕赐峨山”“ *** 愿王之宝”铜印给万年寺。南海普陀山的观音道场,也有人格神的传说,它来自比慧萼早100年的四川遂宁市广德寺的克幽禅师。
4、遂宁广德寺始建于汉,兴盛于唐,由克幽禅师开山阐教,后克幽于唐贞元三年(787)圆寂。宋安岳县知事赵嗣业作《克幽禅师记》称其肉身塔使“五色圆光现谷中,人以为观音化身。”北宋谢瑾在《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中也说:克幽肉身塔“遭会昌毁灭,塔圮成池,白莲化生,……山谷之间,光相环绕……观音圣像仿佛其中,相国琅琊公掘寻灵迹,得钩锁骨如紫金,此皆观音大士化身,复为建塔,立殿其侧。川县僚属,僧道士女,无贵贱老幼,倾心崇敬。”成为中国最古老的观音道场。
5、清寺僧源 *** 在现存广德寺的《西来玉佛》碑中称:“本寺历朝敕建,为观音大士道场,四众归崇、功德壮龙天敬仰,六和僧集。”
6、更具权威 *** 、史据 *** 的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敕赐广德寺寺名为“广利禅寺”,并“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颗,现存寺内。比峨眉山受赐 *** 铜印早600年。
7、民间对观音的朝山进香活动就更为火热,形成了遂宁市历史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民俗 *** 活动的传统节日。《广德潮音》1993年第2期上有一篇文章写道:“祖父赐海是村里每年朝峨眉山的会首,……母亲罗永明虽是文盲、农村妇女……最崇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她知道不少观音的传说。如说:‘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到灵泉寺,二姐修到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远,修到南海普陀山’(按:此民谣似儿歌,三岁孩子都会唱,也有末句为‘只有三姐不会修,修到南海普陀山’之说)……遂宁观音是‘二月十九子时生,六月十九得道行,九月十九把莲台登’。这些顺口溜,她倒背如流,既然观音不是外国神,仅仅是离老家蓬溪县天福乡只有40公里的邻县神仙,那么,到遂宁灵泉、广德两大名山朝拜观音,一睹菩萨真容,就是人生大快事了”。“使我毕生难忘的是1940年的春天,32岁的母亲,经过熬更赶夜纺线织布,积蓄了微薄的朝山经费之后,约集了一群拜佛婆婆,带着9岁的我,前往遂宁朝山,路上绝不吃荤,因为吃荤必然杀牲,有违 *** 教义;谈话不能涉及男女关系,因为这是对观音的不敬。为了防御 *** 势力的袭击,她随时暗诵着:‘金刚经,出门头顶 *** 。八大金刚前引路,四大天王两边分。邪魔妖怪若到此,一刀斩断化灰尘。’有观音壮胆,还有三台县景福院的善男信女,组成了大约300余人的朝山队伍,扛着朝山进香的大旗,敲锣打鼓,十分热闹壮观;西充县等地的佛 *** 也成群结队,敲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锣鼓声:‘请狂,请狂,请请狂……’由于一路都是朝山进香的人,并无一个 *** 来捣乱。”
8、这种口头承传的历史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明席书撰《广利寺记》言:“克幽塔在观音殿后,殿塑观音,即克幽化像。”“其徒僧会净本……主领三百余山”(《广德寺志》自编版)。据释义观《广德寺历史沿革》记:“广德寺自唐迄今,千余年来,几经兴替,均由僧侣募化扩修,结好于 *** 邻邦,明清以来, *** 旺盛,每年春季,香会期间,全国各地,海外侨胞、友邦,前来礼佛进香者络绎不绝,每日不下万人。盛况为全川寺庙之冠。”遂宁县城有句口头禅:“生意做了二月香会节,关上门也可以吃一年。”
9、举办香会时的内容,县内外商业团体,都参加朝会。有用灯泡扎亮龙,丝绸扎彩龙,还高扎亭台,人称“平台”装扮各种剧目。少年穿丝绸古装,骑高头大马,名为“摆马”,还有技术高超的高跷表演,晚上各种花灯、彩龙,绚丽辉煌,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白天黑夜在通衢街道,观者如织,直达寺前。有时还举行雕塑展览,龙灯、狮灯的舞蹈艺术和武术擂台赛也盛况空前。
10、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吹、打、弹、唱、拉都在香会中比赛,真是“百花齐放”。书法绘画艺术的交流,灵泉、广德的壁画和许多名人高手书写的匾额都引人注目。
三、白族扎染之乡是哪里
1、白族扎染之乡是云南大理周城,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来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染工艺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反复冷染浸制而成,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精工 *** ,图案清新,色彩绚丽,远销海内外。在周城,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
2、那一块块扎染,可谓是周城人智慧的结晶,内心的映照。昔日周城白族先辈们赶马驮货走夷方、下海捕鱼早都成了老人摆古的话题,而周城白族人家那充满浓浓民族风味的古老扎染传统却成为了周城如今的文化名片。
3、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 时,根据人们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
4、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承担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