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之乡没有院士(中国十大院士之乡) - 之乡 -

院士之乡没有院士(中国十大院士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院士之乡没有院士,以及中国十大院士之乡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谁
  2. 他六十年不选院士,不 *** 文,到底有什么更重要的事业
  3. 宜兴的“院士县”从古至今出过多少大人物

一、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谁

1、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2、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家乡,是我市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 *** ,并在22日这天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 *** 和同学。

3、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华柯老师先挂通了麻院士的 *** ,向他表示祝贺,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华老师告诉他,他高中时的老同学孙敏霞和张立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书,院士很是惊喜,即向他们表示问候。麻院士还深情地回忆起高中时的教师:教数学的寿乃方老师一身正气,教语文的俞树良老师书生意气,教化学的沈茂潮老师无微不至,教英语的仇知白老师是杭州人……感慨很多。他说,出国留学前每年回家还常去看这几位老师,如今他们年纪都大了,不知近况如何。麻生明听说有沈茂潮老师的 *** 号码,急切地记了下来。

4、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然处之,一再说:“这其实只是小事情,与 *** 、费俊龙、聂海胜这些英雄相比,我这只能算小事情。”他说,当选院士固然是喜事,但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表示要把这当做科学研究上的新动力,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5、次日晚上,记者也拨通了麻院士的 *** ,他之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总说入选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在科学研究中,他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记者问他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应该是勤奋,还有机遇。

6、记者请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术成就,他谦虚地反复地说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绩。之后,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 *** 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 *** 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 *** 能。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 *** 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

7、他说,他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它还是个“冷门”,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 *** 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问题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8、说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士,麻生明笑笑说:“那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

9、真的是运气好吗?记者在打通麻生明 *** 之前,先联系到他所在单位的同事,他们都说,他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基本上都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晚饭时分,我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院士之乡没有院士(中国十大院士之乡)-第1张图片-

10、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确有点年轻。“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麻生明说。未来何去何从?麻生明肯定地说:不会有太大变化。他喜欢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一些问题,喜欢与 *** 讨论最新的实验现象,更期待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新发现。

11、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东阳、嵊州两市交界的山区———巍山镇麻家村。村庄很小,处于大山之间,山道弯弯,交通不便,离巍山镇有15公里路。

12、我们来到麻家村,这里很安静,中午时分,村民都在屋前边晒太阳边吃午饭。麻生明的 *** 麻新伟已经72岁了,这两天成了村里的公众人物,整天笑呵呵的。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间,很旧,麻新伟说,1959年家里遭过一次火灾,房屋烧个精光,后来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间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笔债,勉强可住一家人,才结婚成家。1965年生了儿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 *** 麻敏芳,两个孩子读书后,家庭负担更重了。孩子读书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女儿就只读到初中毕业。

13、麻新伟非常朴素,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他头脑很好,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他心算比打算盘还快呢。”村里的人说。麻生明的母亲虽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个聪明的人,她没有文化,却很会心算,买东西、卖东西从来没有错过。

14、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过童年的。在 *** 和麻村人心里,他是个诚实朴素的孩子,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很乐意做家务劳动,砍柴、挑柴、劈柴,都抢着干。即使长大以后,博士毕业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着农民 *** ,笠帽没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家乡人说:“正是这样艰苦磨难,造就了他。”

15、他家的隔壁邻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学老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他说,麻生明小时候最喜欢读书,每门功课都很喜欢,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也不太爱玩,但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心里认准的事情总是很坚决。

16、 *** 的孩子早当家。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学就读,又在胡村初中就读,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在读书期间,他很节俭,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麻新伟回忆说,除了学费和书费外,麻生明从来不向父母亲讨零花钱。有时, *** 给他两角钱,他就非常高兴,总是存起来买资料。

17、对 *** 来说,麻生明是个孝顺的儿子,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住一两天,有时暑假也回来一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除了看望亲友就不停地工作。他总是对 *** 说要好好保重身体,每年还接 *** 到上海家中住段时间。他博士毕业后有村里人和他开玩笑:“你博士毕业总要找个漂亮 *** 吧?”麻生明说:“要漂亮干什么?只要对父母好就行了。”

18、我们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谱《柏溪麻氏宗谱》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这里定居的时候,就“好读书如诸葛孔明,不求记忆,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拥书万卷,古人拟诸万户侯,非虚语也”。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个叫夔卿的人当过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学士。

19、麻家村人崇尚读书的风气,使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书告诉我们,从1977年恢复 *** 至今,麻家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 *** ,留 *** 也有好几个。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当做是最光荣的事情。

20、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学,回家一次就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还要挑着书本、衣服、粮食等二三十公斤的东西。 *** 说,那时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换来的米、马铃薯、番薯,儿子从来不挑肥拣瘦。菜则完全靠干菜当家,就是现在人说的“博士菜”。同学回忆说,麻生明常常带来的是生干菜,连油星也没一点,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饭,饭吃得很快,有时说饭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这么快是为了赶快 *** 室里读书。

21、巍山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孙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学,她对我们说:麻生明当年个子矮小,穿着很朴素,沉默寡言,朴实憨厚,学习专注,很少与人争论,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22、该校教师张立新说,在巍山高中读书时,麻生明时间抓得很紧,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脸水和刷牙水总是在头天晚上就先准备好放在床下,这样可以节省打水的时间,洗完了就抓紧时间记英语单词。他的数学很好,特爱做难题,深得数学教研组长寿乃方老师的赏识,曾称他是必将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麻生明后来只要在国内,每年都去看望寿老师,在美国留学时还常与他通信。张立新说,他相信,寿老师对麻生明的影响很大。19 *** 年暑假,他在学校遇到麻生明,麻说将要赴瑞士读博士后,来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师、寿乃方老师,结果只有寿老师在,他们与寿老师在校门口的红巍大桥上合了影。

23、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他从家里只带了90元学费,年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加上学校每月15元的补贴,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张立新也在杭大读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学习之外从没有娱乐活动,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勤奋读书的习惯。“16日那天,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姓麻的校友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张立新激动地说。

24、麻生明院士在 *** 中也说,他一直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鸡年春节还特地悄悄地从母校门前走过,如今学校已经大变样。他在校读书时,走进校门是两排大树,还有很多竹子,环境幽静。原来校门口有一条小道,走过古色古香的庚楼街,就到大街,现在,旧样子已是荡然无存了。

25、我们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师的 *** ,他高兴地说,麻生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里更好的,大约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学习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更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沈老师曾经在麻生明的笔记本上看到过他摘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当时很感慨,认为麻生明志存高远。沈老师说,麻生明学习很讲究 *** ,特别注重预习,总是学到老师的前面去,没有讲到的东西,他往往已经自学过了,所以,他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因为来自山区,他英语基础不好,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每堂课下课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单词,晚上总要人催才会去睡觉。麻生明在留美期间曾和沈老师通过几封信,他不服输的个 *** 越来越明显,经常对老师说:“我非要拿出成绩不可。”

26、每当取得一项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乡给他的力量。他总是深情地说,是故乡东阳哺育了他。

27、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化学,多中心反应及选择 *** (区域和立体)偶联反应及 *** 学在目标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特定意义的分子的立体选择 *** 尤其是光学选择 *** 的合成。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联烯/炔丙基金属物种参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生成炔烃的反应模式及脱卤钯化形成卡宾的反应,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 *** 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28、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学期刊上共发表研究 *** 107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6项,撰写专著5部和章节2章。2003年以来,任国际刊物Tetrahedron Lett.和Tetrahedron两家 *** 的senior referee。

29、他19 *** 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P *** 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他在这几年的博士后阶段就在国际上发表 *** 40多篇,还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他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当研究员,两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学 ***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4月6日,他作为6名科学家之一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30、记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 *** 都有十几篇,有的年份竟发表20多篇。他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他就是个常常“知不足”的人。

31、1997年,他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二、他六十年不选院士,不 *** 文,到底有什么更重要的事业

1、他六十年不选院士,不 *** 文,到底有什么更重要的事业

2、他不是院士,也没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却被称为中国量子力学界最著名的老师之一。

3、他来自南方,却离开家乡支援西北60年,坚韧奉献,人称“西北胡杨”。

4、他在中国量子力学领域有多出名?有人说,他跟复旦的周世勋、北大的曾谨言合称“中国量子力学三剑客”。

5、他生前,不管是不是上过他的课,兰州大学的 *** 们都尊称他为“钱先生”。

6、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西北,献给了 *** 和量子力学。主编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教学及学习材料。先生2014年4月去世,1月还在给 *** 上课。直到他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刻,他谈论的都是量子力学和上课的问题。

7、但是,现在知道钱伯初这个名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8、钱伯初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随全国院系调整进入北大,1953年攻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核物理专家杨立铭先生。

9、195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留校半年。他自1957年支援西北到兰州大学讲授量子力学课程,到他2014年去世,82岁人生里竟有将近60载奉献给了大西北。

10、更难能可贵的是,钱伯初先生放弃了能给他带来更多名利的科研,一心钻到教学上,穷尽心智想把科研做好。

11、做课题、发文章、选院士,这些对于一般科研工作者来说的重要工作,他完全不放在心上。

12、在这位物理学家看来,“重科研,轻教学”的观点相当大程度地压抑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 *** ,延缓了课程内容的 *** 更新。所以他自愿放弃科研,专心物理教学。

13、先生曾说,上课于他是一种乐趣,兴高采烈地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去上课,讲着讲着,就能讲出一个比教科书上好的 *** 。

14、“钱先生可惜了!钱先生是全国的量子力学权威,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如何把量子力学教好。专门搞好教学,不搞科研,把毕生的精力统统放在量子力学上,这不简单。”他昔日的系主任、物理学家、已经过世的段一士教授评价说。

15、钱伯初有一句名言:“我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让量子力学在我的手上老化。”

16、在兰大教量子力学将近60年,但钱伯初竟然常讲常新,总是有新的 *** 和内容教给大家。

17、上世纪八十年 *** 始,地处西北落后地区的兰州大学开始持续 *** 的流失人才。历史悠久、学术声名显赫的兰州大学,甚至出现过某一学科人才断档的局面。群英荟萃的兰州大学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大学”。

18、用时任校长李发伸的话来说就是,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曾经排名全国前列的兰州大学,在各大大学排行榜上开始一落再落。

19、老师的流失就意味着许多门课没人上,钱伯初只好扮演“ *** 员”的角色——每逢一门课缺人,他就之一个顶上去。

20、力学、热学、电磁学、量子力学……任教以来,钱先生几乎讲授过所有的物理基础课程。

21、兰大就有 *** 说:“说起来这也是兰大的悲哀,偌大一个百年名校,基础课没人上,还要一个年逾七旬的老爷子顶上去”。

22、2001年后兰州大学在离兰州市区47公里,距离最近的县城13公里的榆中县设立了新校区,把大一到大三的 *** 放在这座大山之中的校区里。老师们常常为了给 *** 上课不得不起早贪黑的赶校车。当时已经年逾七旬的钱老师还为赶校车摔过跤。

23、有的时候课程被安排在了榆中校区教学楼的更高层,钱先生却从来不坐电梯,上下于6层的楼梯上,总是被 *** 围满问各种问题,但从不让 *** 帮忙拿包的。

24、钱先生是很知名的学者,后来也曾被西安交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些知名学校请去做客座教授,他那些早已成为知名学者的同学、朋友说你为什么不搬出兰州,何必受这份罪呢?钱伯初先生总是说“我教书,我快乐”,坚决不肯搬出兰州。

25、钱伯初先生在课堂上的风采,只有听过他课的 *** 才能领略。

26、兰大物理学院的很多教授,都领略过钱先生讲台上的风采。钱先生四季穿同一款式的衣服,只是冬天会多顶小帽子。钱先生的课讲得清晰、有条理,板书工整,“经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

27、钱先生的课堂,向来都是要提前占座位的。去迟了,便只能坐在过道里。在兰大物理学院,不少人都有逃课听钱先生讲课的经历。

28、“坐在之一排,感觉不一样,先生的声音很洪亮,仿佛是在给我一个人讲似的。”一位年轻老师回忆说。

29、只要年轻人向他请教学问,钱先生从不吝惜时间。不管是课前课后,总有人在楼道里追着钱老问问题。有位女老师在往返校区的校车上遇到了钱伯初,两人便从电动力学、高斯定理再到教学 *** ,一直聊到下车。

30、“只要可以,我想在讲台上讲到80岁,还是讲我的基础课”,先生曾在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颁奖礼上如是说。这句话,先生说到也做到了。

三、宜兴的“院士县”从古至今出过多少大人物

1、提及江苏人们首先会想到南京、昆山这些标志 *** 城市,江南自古便是灵秀之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2、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物华天宝的江南小镇也向来人杰地灵,而独秀于江南的自当首指宜兴。

3、“中国之一院士县”是外界赋予宜兴的美誉,诚然,宜兴人才辈出,古今贤秀,灿若繁星,巨擘文豪层出不穷。

4、如今更是人文荟萃,这里孕育了众多名人名士,他们见证了国家的沧桑巨变。

5、东隔具区,西接溧阳,南抵长兴,北临常州,宜兴古称荆邑又称阳羡,地处江苏省的西南角,依山傍水,气候适宜,历来皆为文人志士所钟爱。

6、古人有诗赞之曰:“胜地古阳羡,清才今长官。”古来圣贤人人赞颂的宜兴不仅风景秀丽,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7、宜兴人才频生与当地崇尚教育的历史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地著名的景点东坡书院与大文豪苏轼还有一段渊源。

8、相传苏轼因 *** 斗争遭贬谪,途径宜兴便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所感染,索 *** 上书宋徽宗,请求辞官在此归隐,皇帝因赏识苏轼的才华便同意了他的所求。

9、就此苏轼在宜兴开始了怡然自得的退休生活,但凭借他的才情自然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子前来求学问经。第二年当地便建了一栋东坡学院,足可见的当地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10、宜兴被人称为“文人不敢放肆之地”,这个称呼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古时宜兴共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385位进士!

11、这样庞大的知识分子团体不由得令人惊叹,有人戏称宜兴是“龙脉福地”,当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这也为宜兴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

12、宜兴历来精英荟萃,古时文人雅士多汇聚于此,探讨经学,近现代以来这里更是人才辈出。

13、“院士之县”“教授之乡”诸多美誉成为了宜兴的代名词,“一门七博士”“父子兄妹皆教授”等富有传奇意味的事迹更是大大提高了宜兴的知名度。

14、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校校长、中科院院士都出于此地。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便是宜兴人,作为“两弹一星”元老级人物,也是北京大学校长。

15、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唐西、唐立父子,还有著名国画 *** 徐悲鸿,他们都来自这座小小的县城,迄今为止这里共走出26位院士,数百位大学校长和数万名教授。

16、短短几十年中,这里诞生了诸多学术界的人才,宜兴无疑成为世人眼中的“人才培养基地”。

17、院士 *** 着某一行业的资深专家,只有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才有资格被提名参与 *** ,可见其难得。

18、而宜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县城,为国家培养了26位院士,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一个智囊团,“中国之一院士县”的称号果真名不虚传。

19、现在宜兴的万丈光芒也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黯淡,昨天的荣誉是激励后人是动力,自小听着前代诸多前辈光荣事迹的宜兴人,自当是愈加自我鞭策。

20、前人的成功更为催人奋进,相信在这片孕育了泱泱人才的土地还会诞生更多的社会各界的人才。

21、自古以来宜兴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了诸多人才。

22、倘若一个地方频频出现天才那势必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如果是宜兴,那众人便会欣然不语,仿佛宜兴能够诞生优秀人才在社会各界已经成为平常之事,人们是不再为宜兴大量出现人才而好奇了吗?

23、当然不。世人更多地关注的是,宜兴为何能够频频产生人才?

24、当然不乏有一些人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风水,他们相信是宜兴的风水好致使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学者生于此。

25、这种说法当然有些道理,宜兴风景宜人,环境优美,气候舒适,自然适合读书研究,但宜兴的传奇必然不会只是因为美丽的景致。

26、如果深入当地探究宜兴教育的成功,会发现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世世代代宜兴人都重视教育事业,崇尚文化的传统已经融入他们血液之中。

27、相信当初文豪苏轼先生也是看到宜兴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愿意留下,与一众向往知识的学子们共同探讨学问。

28、先秦时期,吴楚越三国文化汇集于此,魏晋时期,梁祝传说由此发源。

29、古宜兴人用自己的努力为我们展现了宜兴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

30、近代以来,宜兴又积极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宽进严出”,良好的教育方式为学子们的成才之路奠定了基础。

31、前辈的成就是一个标杆,后人受其影响自然也会忠于科学文化事业的研究,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教育家们的言传身教。

32、使得在宜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治学风气,这种良 *** 的循环衍生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自然便会主动为了某个目标努力。

33、江南景色宜人,山青水秀,那青烟雾朦、纤风细雨响蓬船的水墨境界。

34、布满芳草青苔的石板路,依山傍水的亭阁,是人们对江南的一贯印象。也正是这样杏花微雨的好景致养育了小镇中人的细腻与聪慧。

35、宜兴的传奇由人们世代谱写而成,走进宜兴,会叹服于这里古老的民俗,走在青石板路上,感受着这座小镇的古朴与赤诚。

36、东坡书院的书香仍氤氲在人们的衣袖间,学堂中尊师重教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求学求知氛围浓郁,文风炽热。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8、宜兴向我们展示了他治国兴教,世代传承的地域文化,这片古老又神圣的土地上或许没有震撼世人的瑰丽建筑,但它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治学精神,已经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院士之乡没有院士和中国十大院士之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院士 大院 中国 士之乡 没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