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岭南之一状元之乡 岭南历代状元一览表 - 之乡 -

被称为岭南之一状元之乡 岭南历代状元一览表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很多朋友对于被称为岭南之一状元之乡和岭南历代状元一览表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广东的之一位状元是什么朝代
  2. 戏说宋湘:岭南之一才子,诗书画全能的文坛巨子
  3. 明朝时,幼时被称为大头仔,父子四人均为进士的状元是谁

一、历史上广东的之一位状元是什么朝代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之一状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

根据莫氏族谱记载,其父莫让仁早逝,莫宣卿是遗腹子,母亲梁氏改嫁开建县金楼村(今南丰镇金楼村)莫及芝,随继父生活。继父莫及芝乐善好施,家境富裕,年幼入学堂读书。

被称为岭南第一状元之乡 岭南历代状元一览表-第1张图片-

相传莫宣卿七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十二岁参加州试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七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 *** 的之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书院修撰。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

唐懿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

简文会(南汉(907--958),广东历史上第二位状元,佛山之一位状元。南汉乾亨四年,简文会参加科举 *** ,高中状元,先任翰林院编修,从事为皇帝起草、批答文书,撰拟文词等工作。后来升任尚书左丞相,成为南汉重臣。

南宋时期广南东路南海县熹涌(今广东省顺德伦教熹涌)人,生年不详,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状元,卒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

伦文叙(1467--1513),字伯畴,号迂冈。明朝南海县黎涌人(现为广东佛山澜石镇黎涌村)。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连中会试之一,殿试之一,考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林大钦(1511~1545),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人。幼家贫,聪颖嗜学。

明嘉靖壬辰年(1532)全国 *** ,21岁的潮州考生林大钦总分之一授翰林院修撰,成为潮汕地区在封建王朝唯一一位文科状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宣卿

二、戏说宋湘:岭南之一才子,诗书画全能的文坛巨子

宋湘,又称焕襄,清中叶著名诗人、书法家,为官多年,政声廉明,诗书文兼能,擅巧对,著作颇丰,被誉为「”岭南之一才子”。对于宋湘,最让今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巧对,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其格式、意蕴、形式颇有讲究,也考验接对之人的学识、急智,对联文化源远流长,无数名对流传至今,让人叹为观止。而在明清时候,作对之风尤其流行,明朝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解缙、徐文长,清朝纪晓岚、郑板桥皆是一把好手,而这宋湘也是其中佼佼者,他有一则150字长联,可谓经典: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 *** ,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诸君 *** 片时,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北往南来,过客匆匆,自然万千感慨,150字,字字珠玑,沧桑世态、苦涩人生尽皆与此。另外,宋湘在诗坛也是独领***,清代文坛考据成风,有人宗汉,有人宗唐,宋湘则采众长,诗风磊落,一生笔耕不掇,诗作频出,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极为时人所称颂,《清史列传》中更是推宋湘为粤诗之巨:湘负绝人姿,又肆力于古,为文章醇而后肆。诗沉郁顿挫,直逼少陵。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此外,宋湘的书法可谓造诣匪浅,笔风潇洒,章法有度,唯草书流传最广,一纸书成,即可让众多士贤所倾倒,《清史稿》中评价:湘 *** 豪迈,下笔显倜傥雄奇之概。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龙藏宋墨题咏》有评说:芷湾(宋湘号)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而纵观宋湘一生,生于躬读之家,少年时可堪天才,五岁时便能吟诗诵联,极早就有神童之名,青年游学多年,一心科考入仕却屡考屡败,不得已滞留都门求学深造,终在不惑之年中举入仕,为官二十余载,尽心尽力,治学安民,政声颇高,至今在云南仍有不少传说。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宋湘为官多年,却依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他留下的只有诗文墨宝百卷,在历史长河中,宋湘这样的官吏,实在鲜有。少年清贫,蒙馆研学白渡镇,位于广东省东北一隅。小小圩镇,据梅州城20多公里,一条石窟河流经而过汇入梅江。环峰耸翠,景色深幽,古朴的小镇中有一村庄,屋舍聚落依山而建,因山形似象,而称为象山,山前有一湖,名为象湖,而这村子称为象湖村。村子中有一氏族,姓宋,这个世代业农的家族,既不曾有朝中显宦,也鲜少出文彦名流。可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两百多年前,乾嘉年间,升起了一颗光耀岭南文坛的巨星。 1757年,宋湘生于象湖村,宋氏一族不算大户,有家谱记载,宋氏家族,先世微寒,以放鸭为生,自曾祖廷策、祖谦益,均务农力耕;宋湘的 *** 宋步云是一个读书人,以耕读为本,坚守儒学,也算学有所成,是岁贡生,教书为生,他一改世代务农的家风,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从小就格外重视儿子宋湘的教育。宋湘五六岁时,便在 *** 的耳提面命下,识字、临帖、诵诗、吟联,由于生 *** 聪敏,有文思,具捷才,深得长辈的钟爱。《光绪嘉应州志》中有记载:见诸伯叔为文会,既取片纸学为文,下笔有奇气。当时重文教,各州县内均办社学、义学和私塾,象湖村南,有本族人筹资建立的蒙馆,门前有两株杏树,每至春来红杏如霞,或取「”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意,取名为红杏山房。宋湘七岁时,便到红杏山房课读蒙学,因慧于常人,总能很快便背诵如流,小宋湘虽天赋异禀,却也好玩成 *** ,在一群同年孩童之中,难免自负,甚至常常逃学:从他晚年所作的回忆诗中可窥见其幼时情景: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忆少年七首》之一好逸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还是小孩, *** 宋步云见儿子不思进取,有轻学之迹象,忧从心来,不时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宋湘慢慢也可心领神会,不久也能克制玩欲,专心于读书求知,很快学业大有进展。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二写道:世间何物是文章,提笔直书五六行。偷见先生嘻一笑,娘前索果索衣裳。下笔能文,出口成章,蒙馆老师还教会宋湘对对子,10岁出头的宋湘在当地乡里已是小有名气的小神童。 1768年,宋湘十三岁,在宋氏家族举荐下,宋湘参加嘉应州童子县试,一举夺下之一名。次年,童子府试中,宋湘再次名列榜首。宋湘之一次出村,便崭露锋芒,回乡之后,宋氏祠堂鞭炮连连,族中老少均来祝贺,宋湘名气更盛。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想科举高中,他想入仕,他想光耀门楣!院试落选,青年困厄可宋湘或许不知道,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清代科考,沿袭明制,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又包括县、府、院三个阶段的 *** ,俗称「”小考”。而宋湘才刚刚过了童试府试,下一场则要面对院试,而 *** 内容则要开始考察八股文,也就是时文,这种文体,对于宋湘的 *** 格、志趣和天赋才情,都是那样格格不入,这或许也成为他后来在科考中屡屡受挫的主要原因。十五岁那年,宋湘参加院试,初战不捷。年少气盛的宋湘,之一次品尝到失败的苦涩,夜灯之下,把书苦读,远山灰蒙,唧唧虫声又添几分凄清,一种不能排解的郁闷之情倾注于笔下:长夜喜坐苦油少,童时躲读憎油多。躲读喜坐等自废,蹉跎蹉尔将奈何!——《孤灯效玉川子五首》之五对于在学习中从未受挫的宋湘来说,此次落选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心中难免执着与迷惘相互交织,不安、困顿,宋湘之一次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可「”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根植于心,父母期许经久不忘,宋湘抖擞精神,重新迈上征程:才思谈笑取封侯,又道文章有 *** 。拍手大罗天上去,看何蓬岛是瀛洲。——《忆少年七首》之五宋湘的青年时期,大部分时候是在不安的期待中度过,余暇之时,也与族中兄弟交游唱和。苍天不负,终于在1778年,宋湘婚后的第三年,经过八应童子试,二十三岁的宋湘中了秀才,总算是拿到了入仕的「” *** ”。负笈游学,一考中举可州县的教育水平始终是有限,亦无太多文坛名流,要想大有增益,只得到省城拜访名师,以求上学。 1782年,宋湘二十七岁,便惜别家人,负笈远行,希望到广州粤秀书院就读,他带着童仆乘舟由梅江溯流而上,迢迢水路,日夜兼程,一到广州,便呈递一封书启给粤秀书院陈鹤翔先生署中,并附自己平日写作的诗文。陈监院看了宋湘的书启和诗文,极为赏识,在书院办了一桌酒席招待宋湘,推杯换盏之际,老少二人交谈甚欢,令宋湘无比感动。盛世难逢,名师难遇,宋湘有感于陈鹤翔的赏识,在书院读书勤奋,成绩优异,陈鹤翔对宋湘更是寄予厚望。可广州城,毕竟繁华渊薮,宋湘初涉繁华,自然是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他家境清贫,多靠课余卖文自给,而卖文所得,却常到酒楼挥霍一空: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鹔鹴裘。——《忆少年七首》之四在书院结业后,宋湘与同门所位士子交游甚广,游踪遍布南澳一带的小岛,延袤三百里,为闽粤门户,多年落拓 *** ,从旅游中领略绮丽的山水名胜,了解纷繁的风俗人情,熟识各样的市井百态,既开阔了眼界,也愉悦了胸襟。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十年,潦倒的生活并没有消弭宋湘读书的热情,对于科考,他也未曾放弃过,清代自乾隆二十二年开始,于科举 *** 中加试试帖诗,试帖诗的程式化倾向,决定了此类的诗歌诗味淡漠。但为了应付科考,宋湘不得不精心钻研。他曾在《试诗自叙》中说:其为体也似下而工之甚难,就文中之有八股文。然无才不可,无学不能。而题以制之,法以绳之,才可运而不可得骋,学可用而不可得夸,役于题外与滞于题中,二者均失,故甚难也。……予非于此道能工者,顾尝降其心与此事相从,每叹‘吟妥一个字, *** 断数茎须’,正应试诗之谓也。宋湘三十七岁,在广东「”秋闹”乡试中了解元,榜头留名,中举表示 *** 的大门已经敞开,这给宋湘带来欣喜欲狂的感觉,一种对前途志在必得的信心,浸润于笔下:三策天人一笔成,谯楼笳鼓打初更。莫嫌矮屋孤明月,卧听霓裳之一声。——《壬子中秋乡闱题壁》奔走都门,三考登第中举那年冬天,宋湘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刚迈开的成功步子,又一次停顿下来。身在京城,举目无亲,焦劳困苦,午厨无烟,宋湘无限沮丧,彻夜难眠,只得翻看诗书,不由思及杜甫,颇有同病相怜之苦,满腹牢 *** 化作愤激之语:阅世四十年,忽忽叹无成。人苦不自知,百感戕其生。陶潜犹乞食,杜甫尚依人。吟诗岂在好,得酒还独倾。公卿闻羡人,我何羡公卿。——《杂谈四首》之三正当宋湘徬徨无奈之际,恩师陈鹤翔到任直隶三河县令,适逢中秋,宋湘受邀至三河官舍,月色溶溶,庭院深深,竹影摇曳,桂香袭人,清淡小酌,脸泛微醺,二人交谈甚欢,十分相得,两人之交,也算得儒林佳话。宋湘在三河官舍一住三年,再次应试,依然落选。可寄人篱下并非长久之计,况且陈鹤翔家口众多,经济并不宽裕,宋湘为了不给老师增添负担,便回到京城,考取了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关于那段时期的生活,宋湘在《不易居斋集》自序中作了描述:予自乾隆壬子领解北上,守礼部试四次,周七霜乃归。出都门时,则已末十月矣。其前三年,盖依南海陈榕师名鹤翔三河县斋谈书为多,其后三年,则栖止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舍中,坐客无毡,种花度日,实惟此时。而中宵抱疚,八十老亲尚 *** 砚田以活不肖之妻若子。仰天刺心,不可告人。每一搦管,愁苦森发……人到中年,却只能糊口,妻儿都无力照料,宋湘每想起来,总是「”中宵抱疚”而「”仰天刺心”,「”每一搦管”而「”愁苦森发”,可又能如何,功未成名未就,一切都还需努力!滞留北京六年,宋湘贫而兼病,心境异常抑郁,不免自叹:不寝非关冷,何悲亦为秋。井栏鸣斗叶,帘角入牵牛。书剑怜生计, *** 感旧游。披衣行更坐,风露一萤流。——《山斋秋放四首》之三落叶作响,花藤入帘,落魄 *** ,书剑飘零,在这为生计奔走的岁月里,他十分怀念过去和朋友们一起读书、漫游的生活,而今两相对比,竟无限孤寂。这段时期,宋湘多作五言排律,赋体入诗,天然率真,情味清隽,春日踏青、中秋斗酒、重阳登高、岁社祭祀,大小节气无不入诗,在他现存的之一本诗集《不易居斋集》中,收的便是那段时期的作品,大多是抒发身世飘零之痛,异乡沦落之悲。可万千失意之中,仍有不少期待:同时所种花,南黄北青了。青者岂不喜?阴多露亦少;黄者岂不怜?脉炼气深老。不信待他日,花开看谁好?人生立功名,岂在迟与早。《种花三首》之一果不其然,只要够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只是大器晚成。 1799年暮春,又是一场会试,各省中举的士子云集京城,宋湘第三次踏入会试考场。而此时的宋湘,历练多年,时文写作已颇为得心应手,但应付这样一场 *** ,心中依旧惘然。好在宋湘已经成为实力选手,八股文写作早已娴熟,笔试、殿试、复试畅通无阻,宋湘成绩优异,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储才教养,以待大用。初入仕的宋湘,既新奇又激动,翰林院素来就是「”储才重地,读书养望”之所,虽然俸禄相当七品官衔,仅供糊口,但困顿得于舒解,散馆供职十分安适清闲。多年困苦终于柳暗花明,跻身翰林,春风得意,正值择日衣锦还乡之际,一个噩耗如当头棒喝,让宋湘难以缓过神来, *** 宋步云积劳成疾,长逝家中,宋湘只得匆忙告假奔丧。阔别家乡已久,此时锦衣加身荣归故里,青山绿水依旧却依然有种物是人非的荒凉,办完丧事,宋湘留乡守孝。十一月,他又得悉挚友黎简不幸病逝,终年五十三。丧亲之悲,丧友之痛,更使他心力交瘁。他的眼前,不断浮现着亡友瘦骨燐峋的影子,一阵悲痛,和泪而就:黎黄张吕齐名士,无过倾心病二樵。碧海人家自楼阁,秋山月夜一兰苕。诗才近 *** 胎谁夺?骨相非侯隐岂招!何事枕边唯 *** 物:半生消渴不曾饶。——《五忆诗》之一深藏心灵的痛苦,只能等待时光慢慢抚平。居乡守孝的宋湘,为舒解自己抑郁之情,他出游会友,作客潮州。十相留声之地,名儒驻足之所。唐时常兖、杨嗣复,宋时陈尧佐、吴潜、赵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都曾施治于此。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治潮八月,致力于兴学育才,使潮州文风蔚起,相辅公卿、名宦英才辈出;状元、榜眼、探花,继世而来;遂有「”海滨邹鲁”之称,「”岭海名邦”之誉。宋湘应惠州知府伊秉绶的聘请,在丰湖书院执教,在此他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惠州转居羊城,出任广州「”粤秀书院”院长,梅州从学者众。宋湘在执教时期,创作下诸多名篇,既有清空一气直抒胸臆,又有神驰遐想声调铿锵:渔翁汝何来?何来复何去?一网出白鱼,歌声入红树。樵父汝何去?何去复何来?担头有白云,惭愧呼曰「”儒”。龂龂几个字,以自白其须。公等我不如,请就尽一壶!——《湖居后十首》之五为官廉明,政声在外嘉庆十年,宋湘结束丁忧重返京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第二次长达九年的京华生活。这期间,或许是宋湘最为安逸的时光,过的生活和从前迥然不同,在清水衙做闲散京官, *** 惬意。公事之外,常常交酬唱和打发时光,当他游憩于京城永定门外南海子内,这里曾是元时皇帝和王公携鹰游猪的地方,他写下《登晾鹰台》一诗:元室君臣夜猎归,国门留此晾鹰台。寒沙立马荒荒没,落日盘雕故故来。飞放泊前空水阔,医无闾外阵云开。书生不解腰弓矢,怀古登临暮角哀。当年「”寒沙立马”,「”落日盘雕”已黯淡 *** ,遥想冬春之交,不禁自叹作为书生,未能兼武,在黄昏悲壮的号角声中,只能登上晾鹰台缅怀昔人英武气概,不能更好的报国,心中难免哀凉。九年之后,嘉庆 *** ,宋湘被派出守云南曲靖,翰林外放,虽品级依然,薪俸较优,但毕竟是蛮荒之地,也被当做是贬谪,宋湘心中自然不好受,翰林院本是候任宰辅的选拔地,如今却到了荒僻的曲靖府。宋湘于此,深有感慨:岁在癸酉,予由翰林出守云南。既念吏事未谙,恐负君父;复念巢痕未扫,再到何时?出门之日,勿勿芒芒,如有所失。——《南行草一卷.自记》此时宋湘,已经年近六旬,垂老而行 *** ,不免自怨自艾:龙钟一老向洱海,纵当成佛非生天。殊不知,正是在 *** ,宋湘完成了在 *** 上的一次全面蜕变,成就一代百姓官。他初至曲靖,适水患之后,灾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领众修城治水;后到马龙州,见地瘠民贫,便捐出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素云教妇女纺织,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人们感恩称所织之布为「”宋公布”。宋湘在广南府时,见城内地高,饮用水困难,便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遭尹时,所属地方大饥,瘟疫流行,他捐俸赈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在任权永昌府时,见郡有永保书院久废,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促文教渐兴。其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当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祠,立碑祀奉。在《云南通志·循吏传》中对其政绩有所记载:(曲靖)所属马龙州地瘠民贫,湘捐廉购木棉教妇女纺织,民力稍纾。署广南府知府,城内地高无水,湘度地开设东西二塘供汲饮,民甚便之。护理迤西道,所部大饥,湘捐俸赈恤,存活无算。虽政声在外,却多年羁居却也让宋湘满怀思乡之情。莫问今愁与古愁,抽刀 *** 水东流。他在《 *** 花盛开堆满庭院作歌》中感慨:君不见 *** 开,一株一株烧春东。又不见 *** 飞,一声一声「”不如归”!举头看 *** ,低头听 *** ; *** 时节愁人天,客子安得开心颜!我今买花一万朵,置之庭中照如火。但得花开红近人,不许鸟啼悲到我。花间置酒邀春风,可真花是染来红? *** 望帝啼何益,万古青山细雨中。 *** ,「”瓯越间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宋湘以 *** 啼血把自己欲归不得,而强抑思归之情的复杂心理状态作了生动的宣泄。 1825年,宋湘年届古稀,始调离云南,提升为湖北督粮道,传说在启程之日,父老乡亲皆列队流涕相送,可见宋湘在老百姓心中的声望之高。次年,71岁的宋湘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粮船3000艘,任务繁重,他栉风沐雨,乘舟督粮,此事罢后,一个平静的日子,宋湘在家修花、写诗、饮酒,直到夜深睡下,一切如平常。可曾想,这一睡,便再未起,第二天早上,宋湘面色平静,逝于床榻。三朝重臣,勤职廉吏,文坛才子,犹如一颗殒星,从天 ***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道光亲笔写下《悯忠诗》:守土十三年,政声皆益彰。七旬挂征帅,漕督下长江。救接京粮困,爱卿任上亡。触目怜元老,含悲览奏章。……岭南文坛,群星璀璨,宋湘无疑是震烁古今的一颗。

三、明朝时,幼时被称为大头仔,父子四人均为进士的状元是谁

1、“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这是明孝宗朱祐樘为了选择谁是头名状元所提出的命题诗作《明月》,这是伦文叙的根据命题做的诗。当时湖广考生柳先开和广东南海考生在 *** 中并列之一,皇帝只得命题即兴诗作,评判两个人的优劣。柳先开的诗作如下:“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

2、柳先开的诗作充满了状元非我莫属的霸气和自负,因明孝宗不喜,因此只能屈居第二名。

3、伦文叙是明朝时期的南海人,南海县隶属于佛山,现在称佛山市南海区。

4、岭南地区开发较晚,本地文化底蕴相对于开发较成熟地区自然比不了,在科举 *** 中考中的状元自然而然也就相对少了。自隋唐开始科举 *** 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 *** 以来,广东总共出现了9位状元。

5、伦文叙家庭贫寒,根本上不起学,而且因头颅周长2尺,被人戏称为“大头仔”。因为穷,所以他只能偷听私塾老师讲课。老师看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好学,经常问问题,于是破例免费让伦文叙听课。私塾老师去世之后,伦文叙一边卖菜贴补家用,一边学习。

6、弘治二年(14 *** ),23岁的伦文叙进入明朝的国子监学习,这也多亏了巡按御史的赏识。弘治十二年(1499年),33岁的伦文叙以会试之一,殿试之一取得状元。状元及第后的伦文叙作有《及第》诗一首:“天榜今朝揭九重,状元人是广之东。光摇四海飞金电,文耀长空驾彩虹。翰林检讨知星者,国史先生识马翁。从此岭南文运转,满江风雨化鱼龙。”因此,伦文叙的家乡人对他特别推崇,有很多实际的事实和演绎的故事诉说他的传奇。

7、伦文叙小时候就有“神童”、“急才”、“ *** 才”的称谓。状元及第之后历任明孝宗、明武宗两朝,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明朝 *** (今 *** )正使臣、经筵讲官、右春坊右谕德(从五品)兼翰林侍讲(从四品)、编纂明朝皇室族谱、应天府主考官等职务。他的著作有《迂冈集》、《白沙集》等。

8、伦文叙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对联,他的对联充满了岭南风物,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顽童无心读诗书;先生有意赏冰雹。”“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大蝴蝶遍体锦绣;小蜘蛛满腹经纶。”“梁上鳌鱼,难炒难煎难供客;门中将军,不饮不食不求人。”“一介寒儒,攀龙、攀凤、攀丹桂;三尊宝佛,坐鳌、坐象、坐莲花。”

9、伦文叙家族在明朝的科举 *** 中可谓大家,父子四人一个状元,三个进士:伦以谅,伦文叙长子,乡试之一名,成化年间中进士,更高担任南京通政司;伦以训,伦文叙次子,会试之一名,殿试第二名,翰林院编修;伦以冼,伦文叙第三子,嘉靖年间进士,南京兵部武选郎中。因此伦文叙一家有“一门四进士,父子三魁元”的称谓,明朝皇帝赐匾“中原之一家”。

好了,关于被称为岭南之一状元之乡和岭南历代状元一览表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岭南 一览表 状元 历代 称为

上一篇莱阳翰墨之乡,莱阳梨乡传说全集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