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泉州南音歌曲的一些知识点,和泉州文庙南音更好听的歌曲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谁知道泉州南音[三千两金]的歌词吗
1、三千两金费去尽空,今旦流落只苏州
2、朝思暮想,只都是咱为着 *** 即行来
3、三年一望,三年一望我爱卜京都去赴试
4、去到苏州遇亚仙,因只上我贪恋伊新鲜
5、即将只许多钱银尽都花了一尽空,心念念念念思想我有日返家乡
6、我厝爹妈那知,打骂一场来往不得
7、甜言蜜语百般奉承,钱银花了起毒心
8、花容月貌,朱唇云鬓恰似西施来再世
9、双人做卜天长地久,我谁想今旦来拆散
10、今卜值时返去家乡,见我兄弟父母
11、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起源于泉州古老剧种“梨园戏”所保留的传统宋元古南戏剧目《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表现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至三千两金盘缠用尽, *** 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沿巷边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边踏跳“拍胸舞”的情景。
12、该舞蹈与音乐后来流入民间,广为传播,至如今各地凡跳“拍胸舞”大多配以《三千两金》音乐,“乞丐舞”因此也成为“拍胸舞”又一别称。而“拍胸舞源于宋元南戏《郑元和》”的传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认为就是“拍胸舞”的源头。
13、《三千两金》也是南音起手板的第五节,起手板本曲分为五节,首节“小蓬莱”,次节“均天奏”,三节“霓裳咏”,四节“花玉兰”,五节“绵搭絮”,即“三千两金”。全曲由舒缓的三撩拍以简洁的音符展现寂静的大地,蕴藏无限的生命力,二节起以高亢激昂的情绪,加上南管特殊的打法,呈现万物蓬勃景象,最后绵答絮在紧迭拍的节奏中,加上打击乐器,使整个曲子充满活泼欢乐的气氛。
二、南音的歌曲历史背景
1、南音本说“河南话” *** 流传有遗韵
2、宋室南迁,赵匡胤嫡系皇族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发展至3000多。
3、中原 *** 不仅带来了中原音乐,还把其家乡话“河洛语”也带至泉州,而且反客为主成为泉州的主流语言与音乐,一直保存至今。
4、“南音”原称“泉州南音”“泉州弦管”,是保存在福建东南沿海的一种古老音乐,所以有时也以“福建南音”称之。
5、但南音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以泉州地道方言演唱,所以海内外弦友习惯通称为“泉州南音”。
6、这种古乐使用的“上、下四管”传统乐器,简陋古朴,看起来不起眼,但演奏起来,旋律古远典雅,歌唱者以泉腔“照古音”咬字吐音作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不扣人心弦。
7、其实,南音并不“生于南国”,最早可追溯至中原早已消失了的古乐与“河洛语”。
8、 1983年,时任 *** 音乐学院名誉院长的赵沨在泉州调研之后认定: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并倡议在泉州成立中国南音学会,发动国内外音乐史家开展南音学研究。
9、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 *** 鹏也赞同赵沨的观点,认为泉州南音“既与历史乐种有着诸种联系,本身又是当代犹存的乐种。”
10、据音乐史记载:中国音乐发展至盛唐达到顶峰之后,几经战乱便灰飞烟灭,到了宋代就已经找不到唐代的音乐了。
11、后来人们只能从古墓、敦煌莫高窟、 *** 寺庙以及民间的收藏中,找到一些宝贵的音乐史迹。
12、秦汉时期的横抱琵琶、竖吹尺八,晋唐的筚篥、拍板,敦煌壁画上来自天竺的“迦陵频伽乐舞”和西域各式各样的丝竹乐器及演出场面。
13、但这一切都仅仅是历史遗迹,只见其形不闻其声。
14、所以,一些音乐史学家们感叹中国音乐史是一部“哑 *** 乐史”。
15、所幸的是,“礼失求之野”,乐失也存于野。
16、音乐史学家们发现了既古老又鲜活的泉州南音。
17、它传承了晋唐音乐的历史信息,又积淀了历代的音乐文化特征,并存活于海内外讲闽南语的地区,成为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
18、南音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向被称作弦管。
19、史料证明,弦管之称,始于汉初,风行于魏晋,《晋书·乐志》有“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的记载。
20、唐·杜牧诗句“弦管开双调”中两个古乐名词“弦管”与“双调”,都保存在泉州编订出版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中。
21、在晚唐也有“弦管铙拍、出没 *** ”的记述。
22、在五代后蜀《花间集》中,更有多处以“弦管”描写丝竹之声的。
23、但“往事越 *** ”,“弦管”之名早已消失,只有“泉州南音”继承和保存下来。
24、南音主要的演唱形式是,右边分别为横抱曲项琵琶和三弦者;左边分别为竖吹洞箫(古称尺八)和拉二弦者(宋以前称奚琴),唱者居中执拍板而歌。
25、这种演唱形式,是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
26、而其主要乐器,无不是汉唐的传承,可以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刊载的古乐器互为印证。
27、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
28、这五个谱字与唐高宗(650-683)时的“乐调”六个谱字“思、一、六、犯、工、六”十分相近。
29、南音五个谱字右旁加上琵琶指法和撩拍号,称为“工乂谱”或琵琶指骨谱。
30、“敦煌古谱”的撩拍符号与其近似。
31、“敦煌古谱”仅有25首,可惜被劫至法国,难得一见。
32、而南音“虚谱无词”的器乐曲谱就有15大套,有谱有词的“指套”有50套,散曲多达2000多首。
33、音调分4个“管门”、7个“支头”、108个“滚门”,节律有序,自成体系,又保存了唐燕乐“双调”“越调”“背双”的调名和唐教坊的“拂(谐音作舞)霓裳”“杜韦娘”“玉树***花”等曲名,是一个积淀大量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34、历史上作为 *** 文化中心地带的中原曾多次发生战乱,战乱迫使那里的皇族、士族以至黎民百姓纷纷南逃。
35、泉州美称“温陵”,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36、通过晋代“衣冠南渡”和唐宋的多次迁徙,以及大量官兵先后入闽形成的 *** 大部分就居留在泉州。
37、而宋室南迁,由“南外宗正司”管理的赵匡胤嫡系皇族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发展至3000多。
38、中原 *** 不仅带来了中原音乐,还把其家乡话“河洛语”也带至泉州,而且反客为主成为泉州的主流语言与音乐,一直保存至今。
39、南音还哺育了泉州南戏,先后孕育诞生了梨园戏、傀儡戏以及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
40、这些戏种都以南音作为基本声腔,而南音又从戏曲中吸取优美的唱段作为它的散曲与套曲。
41、曲与戏的互相依存、互为滋养,便形成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戏曲家族,成为闽南人在漫长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42、之后,南音逐渐传向周边地区,带到海外东南亚各地,形成一个约5000万人讲闽南语的南音文化圈。
43、在这个南音文化圈中,30年来共举办了15届南音大会唱。
44、泉州南音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能够幸运地存活下来。
45、人们自觉地爱护它,口传心授,世代相承。
46、 *** 时期,有的人墙上挂着“样板戏”曲谱,口中唱的却是南音;有的弦友,把曲簿包上层层油纸,挖地三尺,埋在床前;有的则藏之古墓。
47、原因之二,海内外有不少热心人士,倾心抢救保护。
48、 400年前刊刻出版的《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三本雕版书,刊载272首弦管曲词和18出与弦管相关的戏文,国内已荡然无存,无人所知。
49、后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在英国和德国图书馆发现了它们,并经过二三十年的调查研究,写出长篇 *** 。
50、另一部刊刻于100多年前的《文焕堂指谱》,闽南一带寻觅多年,不见踪影,却出现在台南玉市上,幸为 *** 成功大学教授胡 *** 重金买下。
51、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分别与两位教授合作,经过认真校订、翻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和《清刻本文焕堂指谱》两书,为南音溯本探源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52、而大量的民间手抄本,也先后整理、校订,大部分已汇编出版。
53、 2009年,南音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将进一步促进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十大经典南音
1、南音十大经典歌曲有《三千两金》、《雁南飞》、《共君断约》、《山险峻》、《醉花落》、《去秦邦》、《南屏晚钟》、《再见阿郎》、《梅花 *** 》、《四时景》。
2、其中,《四时景》是南音四大名谱之首,共八段乐章,以八个节气为题,描写四时八节的景致。此曲深 *** 古人的一种节气意识,把握节气,风调雨顺,四时好光景。
3、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 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内容之一。
4、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 *** 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5、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 *** ,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关于本次泉州南音歌曲和泉州文庙南音更好听的歌曲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