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乡户县赋?陕西诗词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诗词之乡户县赋,以及陕西诗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贺新居诗词
  2. 周勇//壮美三秦之安康//诗词二首·陕南安康鱼米乡
  3. 从古代诗词中看筝乐的美感特质

一、贺新居诗词

1、别认公侯礼上才,筑金何啻旧燕台。

2、地连东阁横头买,门对西园正面开。

3、不隔红尘趋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

4、应逢明月清霜夜,闲领笙歌宴此来。

5、释义:别以为只有公侯才有这能力,贤能之士可不止黄金台的人。买的地包括东阁和东阁正面两侧,房子大门正对着西园的正前方。毫不避讳向往 *** 厚禄的心思,只带着有谋略的门客来参加酒宴。应该遇上了明月清霜的夜晚,熟练的引领奏乐唱歌的到酒宴里来。

6、旧时,在中原地区,乔迁新居,街坊邻里,亲朋好友送喜联、赠贺词表示祝贺,主人则敬烟茶,并用新安锅灶做饭菜招待,俗称“温锅”。至今沿用。

7、每逢自建新房,亲友便携酒、肉等食品为贺,俗称“搭膳”。馈礼多少,依亲疏远近而定。20世纪80年代前,多送粉条、面粉、猪肉、鲜鱼和烟酒之类。建房完工,房主设酒宴酬谢工匠,常邀亲友与之共欢,以表感激相助之情,谓之“社匠”。

8、乔迁新居,多在凌晨。届时,亲友携烟、酒、鱼、肉前往祝贺,主人宴请亲友,俗称“温锅”。

二、周勇//壮美三秦之安康//诗词二首·陕南安康鱼米乡

汉水汤汤流日影,安康情暖古金州。

巴山翠木秀林嶂,秦岭红枫艳露秋。

高速纵横书画卷,长江浩荡动螭虬。

沿途开阔神怡爽,此去成都壮志酬。

   龙舟锣鼓冲天响,灿烂金州,浪漫银鸥,枢纽交通亮眼眸。

   山清水秀安康美,花艳香稠,水漾波悠,奇异稀珍谁可俦?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安康盆地)居中,幅员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下辖1区、9县。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被誉为“西安后花园”。

   安康市面积23391平方千米,耕地28.9万公顷,2016年安康市常住人口265.6万人。该地区为中国北 *** 带动植物典型 *** 区,有羚牛、朱鹮、大熊猫、云豹、大鲵等珍稀动物。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茶叶、蚕茧、油桐、生漆主产区。因境内土壤含硒元素丰富,又被誉为“中国硒谷”。随着西康高速、西康铁路(双线)全线贯通,安康全面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

   安康是中国十大宜居小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全国发展 *** 试点城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精彩城市、中国新闻传播十强市、陕西最美绿色园林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安康是南水北调 *** 工程的核 *** 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荣使命和 *** 责任。

   建置沿革———

   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夏代,安康属于梁州;商、周时期,为庸国的封地,称为“上庸”;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楚、巴反复争夺之地。秦时,在此置汉中郡西城县,郡治西城。汉沿袭秦制,除西城县外,在此设长阳、长利、洵阳、钖县4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将汉中郡治迁至南郑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魏攻占汉中,分郡之东(即今安康地区)为西城郡。曹魏、西晋时期设魏兴郡,隶属荆州,辖7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得名“安康”,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州、郡、县改易升降错杂。  隋复设西城郡,属梁州,辖6县;唐设金州汉阴郡,属山南西道,下属县与隋基本相同。

   宋设金州安康郡,辖6县;元降金州为散州,属兴元路,下辖洵阳、平利、石泉3个巡检司和汉阴县。

   明代前期设金州,下设汉阴、平利、洵阳、白河、 *** 、石泉6县,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水淹没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改金州为兴安州,原改属各县复归统辖。

   清初仍设兴安州,顺治四年(1 *** 7年),州府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设兴安府,下设安康、平利、洵阳、白河、 *** 、石泉6县。

    *** (1911~1949)初年,行政建置于地方实行省、道、县 *** 。从1912年起,全国废除府、州、厅的名称,一律称县,县隶属于省。1913年复设汉阴县,新设岚皋县、宁陕县。1917年,因每省辖县过多,又在省下分设若干道,此时安康地区各县属陕西省汉中道。1 *** 2年,分平利县南部置镇坪县(治钟宝)。1933年废道,以省辖县,10县隶属于陕西省。1935年为行政方便,陕西省又在原兴安府范围内设第五行政 *** 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专署驻安康县城东大街,下辖10县:安康、洵阳、白河、平利、汉阴、石泉、 *** 、岚皋、镇坪、宁陕县。至此,安康地区的格局形成。

    1934~1935年,旬阳县东北之圣架河、竹筒一带,曾是徐海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开创的鄂豫陕 *** 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国人民 *** 解放旬阳东区,建立 *** 上关县委、县 *** (治旬阳蜀河镇),以县境大棕溪、泥沟、羊山、洛河为一线为界,东部为解放区,西部仍为 *** 洵阳县 *** 管辖。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蜀河、双河一带是 *** 两 *** 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1949年5月,洵阳县 *** *** 在湖北省郧西县成立,7月13日, *** 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旬阳东区,8月10日, *** 领导的洵阳县 *** *** 由郧西县移治蜀河。11月26日,人民 *** 第19军57师解放洵阳县城,县 *** *** 随之迁入县城,旬阳全境获得解放。

    1946年8月27日,江汉 *** 同王树声率领的人民 *** 中原 *** 一纵队在湖北省房县上龛会师后,成立鄂西 *** 和区 *** 委,以平利、镇坪县和湖北省竹溪、竹山及房县一部分为之一军分区、 *** 之一地委,下设 *** 白竹平中心县委和县 *** *** ,辖平利、镇坪、白河、竹溪。

    1949年5月, *** 陕南区 *** 委在湖北郧西县城关镇宣布组建镇坪县人民 *** ,配备干部17人,组成工作队,5月17日誓师西进,7月抵平利县秋坪区八角店,开展新解放区工作。

    1949年5月12日,经 *** *** 中原局批准, *** 安康地委、安康分区(今地区)专员公署在湖北省郧西县组建成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安康地区各县也在1949年和1950年初陆续获得解放。专署驻安康县城关镇东大街。

   建国以后,安康分区专员公署隶属陕西省,并在安康城关镇设安康市,市隶属专署领导。1954年4月撤销安康市,改为城关区,回归安康县。1958年12月,撤销岚皋县并入安康县;撤销汉阴、宁陕县建置,并入石泉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建制,各归旧址。同期,镇坪并入平利县,亦于1961年恢复原建置。同期,尽管地区内部行政区划有变,但总的辖区和面积未变。

    1967~1976年“ *** ”期间,安康地区各县相继成立县 *** *** 会,安康专署成立安康地区 *** *** 会。1969年专署仍恢复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各县亦在此时恢复县人民 *** 。1983年7月31日,安康地区沿汉江各县均遭特大洪水袭击,安康县老城区遭灭顶之灾。洪灾过后, *** 和省 *** 拨款重建安康,行署亦在安康新城黄土梁下建起新的办公楼院,1988年行署由安康老城迁入现址。1988年9月14日,安康县更名为安康市。至此,安康地区辖1市9县。

    2000年12月,撤地设市,设安康市人民 *** ,市 *** 驻 *** 康市汉滨区。

   截至2017年,安康市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 *** 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1区9县。

   位置境域———

   安康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位于东经108°00′58″~110°12′,北纬31°42′24″~33°50′34″之间,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接壤,东南与湖北省的竹溪县、竹山县毗邻,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西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县、四川省的万源市相接,西与汉中市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为邻,北与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区接壤,东北与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连。

   安康总面积23529平方公里,辖区东西更大距离 *** .1公里,南北更大距离236.2公里。其中陆地23130.44平方公里,占98.%;水域398.6平方公里,占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其中耕地总面积380094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91478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9.9%,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 *** .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更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更高(海拔29 *** .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 *** 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境内更高点镇坪牛头店红星村,海拔2912米,更低点白河县汉江出境处右岸,海拔168.6米。

   安康属 *** 带 *** *** 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多年平均气温15℃~17℃,1月平均气温3℃~4℃,极端更低气温-16.4℃(1991年12月28日宁陕);7月平均气温22℃~26℃,极端更高气温42.6℃(1962年7月14日白河县)。更低月均气温3.5℃(1977年1月),更高月均气温26.9℃(1967年8月)。全市平均气温年较差22℃~24.8℃,更大日较差36.8℃(1969年4月镇坪)。垂直地域 *** 气候明显,气温的地理分布差异大。川道丘陵区一般为15~16℃,秦巴中高山区为12~13℃。生长期年平均290天,无霜期年平均253天,最长达280天,最短为2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10小时,年总辐射10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20天(一般为2月10日~次年12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4天,最多达145天(1974年),最少为68天(1972年)。极端年更大雨量1240毫米(200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450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安康总面积2353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23130.44平方公里,占98.%;水域398.6平方公里,占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其中耕地总面积380094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91478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6.5%,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矿产资源:安康市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21]除此以外,安康市水泥用灰岩探明28处,储量24407万吨;金红石发现两处,探明储量75万吨;硫铁矿探明5处,其中平利凤凰尖硫铁矿储量3348万吨,伴生钴4141吨;钛磁铁矿探明多处,储量约4亿吨;滑石、雄黄、钼矿、玻璃用石英、饰面大理岩、绿松石、石煤等矿产均有探明储量。

   人口民族:建国后,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安康市人口增长较快。

   到1960年安康市人口增长到186.66万人,净增人口39.91万人;到1970年安康市人口增长到225.73万人,十年间净增人口39.07万人;到1980年安康人口增长到259.93万人,十年净增人口34.2万人;到1990年底安康人口增长到284.34万人,十年净增人口24.41万人。从1949年到1990年的41年间,安康净增人口137.59万人,年增长率为2.29%。

   据《安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安康市常住人口为262990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66566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762人,下降1.34%,年平均下降0.13%。

   截至2017年末,安康市常住人口266.1万人,较2016年增加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5. *** 万人,占47.3%;乡村人口140.21万人,占52.7%。全年人口出生率10.10‰,死亡率7.18‰,自然增长率2. *** ‰。截至2017年末,安康市全市户籍人口305.02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0.59万人。其中:男 *** 163.00万人,女 *** 142.02万人。

   民族:安康市是少数民族杂居区。全市有23个民族。截止2014年底,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 *** .20万人,出生率为9.96‰,自增率为2.72‰。总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占总人口的99%,少数民族有 *** 、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苗族、藏族、彝族、布依族、 *** 族、侗族、白族、黎族、畲族、东乡族、纳西族、锡伯族、京族、普米族、 *** 族、土族、傈僳族等22个,人口约2.84万余人(2007年),占全市总人口约0.9%,居陕西省第二位。在22个少数民族中, *** 人口最多,约2.75万人,满族300余人,蒙古族20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一般在百余人左右,有的人数很少,甚至仅有几人。少数民族在全市10个县区均有分布。其中汉滨区约1.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60%,宁陕、 *** 、旬阳少数民族较多,均占10%左右。有少数民族聚居乡1个(占居民人口总数30%以上),即宁陕县江口 *** 乡;街道办事处1个,即汉滨区老城办事处。

    *** :安康市 *** 、道教、 *** 教、 *** 教、 *** 教五教俱全,信教群众近10万人,是全省 *** 工作重点地区之一。史料记载,唐代传入 *** ,宋代盛行道教,元代传入 *** 教,清朝光绪年间传入 *** 教、 *** 教。

    *** : *** 南北朝时期传入安康,主要的 *** 寺院有:万春寺、双溪寺、天圣寺、新罗寺、白云寺、龙兴寺、金堂寺、普渡庵等;安康 *** 文化在中国 ***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始建于初唐的安康 *** 四大丛林新罗寺、万春寺、天圣寺、双溪寺在 *** 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陕南 *** 禅宗著名的寺院。

   道教:安康是中国道教主要发祥地之一。现存的主要道场有:擂鼓台的真武殿、安康城的东 *** 王殿、西 *** 王殿、香溪洞的玉皇殿等。

    *** 教: *** 教在元朝初期与 *** *** 迁居安康同步传入安康,在 *** 群众聚居区有元、明、清建筑风格 *** 寺十多座,主要有:安康城内 *** 寺、静宁南寺、 *** 北寺、 *** 东寺、 *** 西寺、 *** 中寺、 *** 兴文寺、旬阳蜀河 *** 寺等。

   *** 教: *** 教于清光绪十六年传入安康,安康城内较有名的教堂是安康金银巷的 *** 教堂。

    *** 教: *** 教于光绪二十四年传入安康,主要有安康城区西关的福音堂。

   历史文化———

   汉水文化:汉水,又称汉江,是汉文化的直接发祥地。地处汉水中游的安康,居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接壤处,特殊的地域赋予了安康极具个 *** 的奇丽文化的同时,又使这块文化更富多元 *** 和包容 *** 。汉水(安康)文化从发蒙阶段就和华夏文明同步发展。“抟土作人”的人类始祖女娲,四五 *** 前就为今安康市平利县留下了有关赫赫功绩的传说。千秋传颂的帝舜,在安康更是有着直接的遗迹传说。深厚的汉水文化孕育出了诸多文化巨人,如锡光、怀让、王戎、沈尹默、瘳谦伍等。

   汉剧:安康是汉剧的重要发祥地,汉剧对中华戏曲和地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考证,安康汉剧二黄是汉剧皮黄腔系的根本源头,汉剧尽管在各地传承发展中有所创新,但其最主要的声腔基础仍以安康汉剧二黄为主。汉剧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标志。汉水文化融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于一体,既有以 *** 、旬阳为 *** 的民歌,更有以汉剧、道情为标志的戏曲。汉水、汉剧、汉文化是安康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汉调二黄和 *** 民歌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阴油菜花节:每年3月下旬,在安康汉阴会举办“汉阴油菜花节”。此时陕南汉阴早已是花的海洋,境内月河川道齐齐盛开的数十万亩油菜花,与远山近岭的桃花、李花及山野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动人的春的画面。汉阴从2006年起开始举办油菜花节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于2007年被中国产业年会评定为“中国十大花卉节庆”。

   安康龙舟节:每年五月份,各地都在为端午节举办各式活动,在安康也是一样。这个时期,安康会举办龙舟节,并且融合民间的多项传统,增设“民歌大赛”“抢鸭子”等项目,整个城市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蒸面:蒸面是安康风味小吃一绝,它和“羊肉泡”已成为当地人早点之首选,也是外地游客颇具口碑的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涂擦食油的铁制或铝制圆蒸面锣里,放入在大口铁锅水里蒸,数分钟后,一圆型、清黄、柔软的蒸面即成。再配之豆芽,浇上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即可食用。

   安康蒸面:早在建国初期,安康的蒸面就以鼓楼街西面的“麻素福”、大北街的“刘银娃”闻名。他们蒸的面软硬适度,佐料讲究,味道独特。特别是“麻素福”自有磨房,自提细箩白面,生意很红火。在经历几十年变化后,安康又重新涌现出一批受人欢迎,味道可口的上等蒸面。如安康市东关的“马家”、城关南马道的“翁家四弟兄”、西关的“兰家”、新城北门口“焦家”及培新街“谭记”等。

   八大件:安康“八大件”是安康饮食风俗最正宗的 *** ,是安康酒席桌上一种菜肴组合的名称。在安康,“八大件”被用来招待非常尊贵的客人,或者家中有大喜事,主人才认真地备上“八大件”与亲朋分享并酬谢乡亲,只有过大年的时候是个例外,安康的家家户户招待客人一律上“八大件”。在安康,吃“八大件”讲究极大。

   “八大件”菜品中分为凉菜和热菜两大类,凉菜亦为下酒菜,上席正中必须放叶青的菠菜,左右两边分别为卤猪耳朵和酱香牛肉,左边正中为炝菜,右边正中为卤魔芋,下边正中一定是莲藕,一边为白河变蛋,一边为酸辣鸡胗。一定要按上青下白,四角为荤四边为素菜的摆法。

   安康素有“秦巴万宝山”、“中 *** 材摇篮”和“天然生物基金库”的美誉。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毗邻,汉江横贯其中,三峡,东承湖北道教圣地武当山及神龙架自然保护区,西邻汉中三国遗址,是连结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又是陕西绿色生态旅游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北 *** 带季风地区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遗迹遍布全境,有古遗迹、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遗址650余处,道教、 *** 、 *** 教、 *** 教等寺、上许家台南宋古墓、庙、观、堂集中于安康市区,折射着安康灿烂的文化底蕴。

   著名景点———

   安康市已查明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 *** 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家坪国家森林公园、天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多处(擂鼓台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安康水电站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现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9处。

   其他名胜有:汉江、中华太极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巴山秋池、子午栈道、龙王山、旬阳县博物馆、文峰塔、吕河千里荷塘等。

      2020.10.15

三、从古代诗词中看筝乐的美感特质

1、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诗词之乡户县赋?陕西诗词-第1张图片-

2、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3、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4、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 *** 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5、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 *** 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 *** ,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6、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7、1.借鉴外派的技法:在20世纪50年代,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刚刚建立古筝专业时曾邀请河南筝派的王省吾、山东筝派的高自成两位老师来校任教。因此早年的陕西古筝专业 *** 几乎都具有河南、山东筝派传统技巧的扎实的功底。这不仅为他们日后的演奏和创作奠定基础,也成为秦筝流派复兴的技术基础。河南、山东、陕西均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在气候、地理、人物气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在音乐风格上也有所体现。“扎桩靠弹”的手法决定了这三个筝派在音色方面都具有铿锵、坚实的共 *** ,以至于有些专家以此来分别筝的北派与南派。

8、谱例2《绣金匾》运用河南派的右手快速托劈,左手同时放弦的技巧。

9、2.现代筝曲中运用的现代技法:近年来许多专业作曲家以新的思路进行创作,技法方面也打破了传统的区域 *** 、保守 *** 的局限,无论是北派或南派、传统或现代,技法为追求音响效果而服务。

10、3.由秦声音乐的特点而决定的特殊技法:由于秦声音乐的旋法特征如上行级进接下行跳进,决定了频繁使用左手大指按音的技法。这也是秦筝的具有 *** *** 的技法。

11、客观地说,在秦筝复兴的工作中,对其风格的把握是以今天的“秦声”音乐风格为依据的。所谓“秦声”概指秦地的传统音乐。包括秦地的戏曲音乐、 *** 音乐和所有的民间音乐。[i]秦筝乐曲主要是依靠从“秦声”音乐中吸取大量传统音乐曲调(如秦腔、腕碗腔、迷胡、西安鼓乐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因此“陕西筝曲所涉及的戏种、乐种繁多复杂。有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多种多样的风格色彩。”[ii]下面将分类,分别进行说明:

12、1.以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筝曲

13、秦地北部黄土丘陵,沟壑纵横;关中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陕南则是秦岭巴山,汉水蜿蜒。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在广大的乡间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曲艺品种。

14、(1)迷胡:迷胡又称曲子、陕西曲子、是以曲牌连缀形式为主体的座唱艺术。拥有大量的曲牌。迷胡又分东路迷胡、(流行于郿县、户县、长安县、化县、周至县等地区。这里的迷胡发展水平更高。)西路迷胡;(流行于宝鸡、凤翔、岐山等地区。)陕南迷胡;(流行于安康、阳县、城固等地区。因受秦岭阻隔,风格稍有变异。)陕北迷胡。(流行于洛川、黄陵、靖边等地区,系由关中传入,无大区别。)[iii]

15、A悲怆型[iv]:其情哀怨凄凉、愁苦悲伤。以这类曲牌为素材地筝曲有:《长城调》、《西京调》、《老龙苦海》、《慢诉》、《老五更》、《五更》、《琵琶》等。

16、B英雄型:曲调铿锵有力、棱角鲜明。风格豪爽华丽、刚劲威武。这类筝曲有:《紧诉》、《硬乐调》等。

17、C委婉型:这一类是外来音乐为秦地所容纳吸收的结果。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记载的,流行于两淮以至江南的《闹五更》、《粉红莲》、《打枣杆》等曲牌于清末以成为陕西曲艺音乐之常用曲牌。这类曲牌至今仍保留有南方的风格。旋律婉转秀丽,纤巧流畅。此类筝曲有:《扬州花》、《剪剪花》、《银钮丝》、《太平年》、《大金钱》等。

18、(2)秦腔:秦腔是秦地的主要戏种。又称乱弹。关于它的介绍前人之述备矣。这里就不再赘言。以秦腔曲牌为素材的筝曲有:《曲牌联奏》、《夜深沉》、《花月吟》、《祭灵》、《乡音》、《秦调》、《三秦欢歌》等。

19、(3)碗碗腔:碗碗腔曾名华剧。最早流行于陕西东部的华县一带,是当地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于清乾隆年间就已十分流行。因其主要的伴奏乐器为一个形似小碗的铜制打击乐器而得名[v]。其音乐细腻幽雅,旋律婉转 *** 。十分秀丽动人。《秦桑曲》就是以碗碗腔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另一首《笑春风》则表现了一种春风得意、心旷神怡的欢娱情绪。音乐流畅华丽,具有典型的碗碗腔音乐风格。

20、(4)弦板腔:弦板腔又名板板腔。是流行于陕西西部礼泉、乾县、兴平一带的一种灯影戏的伴奏音乐及唱腔。是由民间说唱音乐发展而来的。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弦子”(三弦)和“板子”(有两块木板的“二板子”和三块木板的“蚱板子”两种)而得名[vi]。其音乐爽朗明快,热烈亢进,具有西北高原人民开朗奔放的气质。长于表现英雄豪杰类的武戏。以弦板腔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筝曲《弦板调》,首尾快板轻快活泼,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中段慢板轻松流畅。由于快板的速度非常快,在筝的演奏中运用了现代“快速指序”的技巧,在秦筝乐曲的难度技巧方面有很大突破。

21、(5)榆林小曲:榆林小曲是在陕北榆林地区,榆林城内流传的一种说唱音乐。前文已经论述过,它并不是从更早的历史中一直流传下来的秦地传统音乐。但,“历史是不断变革的流程。而反映这一流程的文化现象中的传统音乐自然不限于历时上某种定格的势态。也不只限于实践概念上的‘过去’。而是由过去、未来、现在相加的总合,是一个流动的全过程”[vii]。榆林地处陕西北部,长期受到秦文化的熏陶影响。榆林小曲可以被看成是一条新的河流,汇入到秦声传统音乐的长河中,并将世代流传下去。正是这种吸收、融合使传统音乐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因此,把这一类曲目也列入到复兴的秦筝曲目中来。如筝曲《掐蒜薹》、《小拜门》、《唤娇娘》、《柳青娘》、《张生戏莺莺》、《小小船》、《五更鼓》、《绣荷包》、《九连环》等。

关于本次诗词之乡户县赋和陕西诗词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户县 陕西 诗词 词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