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雍正之乡和雍正是谁的 *** 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人口大 *** 前夜的雍正 ***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 *** 的最重要 *** ,是清 *** 将以前延续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赋税 *** *** ,标志着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彻底废除,是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 *** 和发展。
摊丁入亩的实施,导致中国人 *** 炸 *** 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 *** 年)突破3亿,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经常说的四万万同胞),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约为10亿)。
雍正元年(1723)九月,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得到了朝廷批准,决定从第二年起在全国实行摊丁入政策。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行,旨在改变丁税征收 *** ,即将丁银摊入地亩一起征收。
明朝时期,有官员十分清楚徭役制的弊病,并在自己控制区进行 *** 。明末,陕西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实行并丁于粮的方式,即归丁银入田粮征收,不再按人头纳税。崇祯八年(1635年),汉中府城固县也实现“丁随粮行”新法,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郑县也推行此法。
康熙年间,农民以 *** 方式反对以丁派役。浙江宁波府民间提出“随地派丁”主张,富户纷纷反对。杭州府人王之臣向上级报告生产的东西少,丁役多,负担不起。钱塘、仁和两县,把有产业的称为“乡丁”,无产业的称为“市丁”,或称之“门面光丁”,外来流民称“赤脚光丁”,各自承担丁役,光丁无产应役,承受不起,要求“从田起丁,人不纳丁!”。布政使赵申乔不答应,贫民愿望落空,阶级矛盾加剧。
这种情况下,一些开明官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丁役问题的严重 *** ,主张改变役法。
曾王孙主张丁随粮行。这样可以除掉3个弊端,收到3个好处。他说:
1.实行丁差,应该不停编审,即使如此,也得不到人丁实情,老人为丁,强壮为黄小的弊病不断出现;
2.人丁本应人死除名,但官吏舞弊,使人多之家不任丁役,贫苦人无定而有丁徭;
3. *** 负担不起,有的逃亡,有的拖欠,官府什么好处都得不到,还害得里甲赔累,官员被惩。
他认为实行丁陆粮办有三个好处:
1.买田的人增加田赋随着增添丁役,则卖田的粮去丁也去,没有包赔的痛苦;
2.以粮派丁,官吏不能放去富户,只差遣贫户,使吏治澄清;
3.无税粮的人口不再受丁银的拖累而四处逃窜,可以免去担心在乡从业。
学官盛枫明确提出丁课均入田税的意见,他说:把一县的丁银平均分摊到全县田亩中,每一市增加有限,不是大问题,而贫民则免除供输,会使国库有保障,官员考成无问题,这是“穷变通久之道”。
对丁随粮办持反对意见的官僚也很多。邱家穗讲出两条理由:是丁并于粮,将使游手好闲之人无所管羁,二是 *** 富人都是人,都应有役,并丁入粮,使贫者躲过,让富人代赔他们丁银,也是不公。他为富人着想,坚持丁、粮分担。
康熙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丁役的问题更突出了。康熙宣布按照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为标准征收丁银,以后不管增添多少人丁,也只收那些丁银,不再加税。这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变,固定了人口税,对于后世日益增加的人丁来讲,减少了丁银负担,有利于劳动力的增加。当初的丁、粮分别征发,丁役不均的现象并未改变,而且出现征收 *** 的新问题。
人口总在不断变化,有的户口有人员死亡,有的户口有人员增加。这项政策实施后,在具体的民户中如何除掉旧的丁银、增添新的丁银就变得复杂得多。死亡和新增人丁数目绝不等,往往新增的多,这就不能用某一个新丁替代已死人丁的差徭。不仅如此,随着人丁增加,也要减少原有人丁负担,这就要求必须重新计算个人的丁银数量,还需要随着人丁的变化不断计算,而这难度也很大。所以随同新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实行,应该寻求落实人丁丁银的具体办法。
御史董之燧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从而建议把丁银总数统计清楚,平均摊入到田亩中,按亩征收。户部对他的建议进行商讨,认为那样改变丁、粮分别征收的老办法,变化很大,不能实行,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又必须处理,就让广东和四川两省试行。因此在四川实行“以粮载丁”,于征粮赋中带收丁银,广东丁银按地亩分摊。这时,河南的太康、汝阳等十一州县也实行“丁随地派”。浙江常山知县张德纯曾实行“均丁于地”,达到了“民困以苏”的效果。
这时,反对 *** 很多。以福州人李光坡为 *** ,该地官员议论实行按田派丁,李极力反对,他认为用滋生人丁永不加派政策固定丁银,官吏不能放富差贫,如果根据田地亩数派人丁,而各地田数不同,不能平均,若依田粮派丁,则税粮轻重不同,不能不出现偏差。他还认为丁并于粮,长时间实行,有的人会认为有粮赋而没有丁银,会添设丁课,形成加赋问题。他提出了实行丁并于粮可能会随时遇到的棘手问题。
康熙时,改变役法与维护旧法的主张不停争论,把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雍正继位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之一个触及这个问题的是山东巡抚黄炳。他在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奏请按地摊丁,来缓解人民困苦。他与曾王外、盛枫等人不一样,身任封疆大克,更认识到丁、粮分征下贫民逃亡问题的严重 *** 。他认为有地则纳丁银,无地则去丁银,平均贫富负担,才是良好的盛世气象,因此他主张丁银入亩。雍正认为“摊丁之议,关系甚重”,不是可以容易决定的,不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责备他“冒味渎陈”,告诉他把一省的刑名钱谷办理好是正事,这时谈 *** 不合时宜。
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认为实行此策对贫民有利,奏请摊丁入亩,他深知富有之家不同意这种做法,可能会出现反对,而户部只知墨守陈规,也不会同意,因此要求雍正乾纲独断,批准他推行。雍正对待他不像对黄炳那样,把他的奏章交户部讨论,同时指出:“比事尚可稍缓,更张成例,似宜于丰年瑕像民安物阜之时,以便熟筹利醉,期尽善尽美之效。”
九月,户部复议,同意李维钓土张。雍正还是担心,命九卿詹事科道共议。诸臣提出几个问题:
一是与李光坡有同样看法,亩有大小,按亩分摊,并不平均;
二是有人卖田,必然会首先卖掉好田,留下次田,那么完成丁银的征收不免就有些困难;
三是有人卖田而代买主纳钱粮,这就还要代纳丁银。
雍正命李维钧针对这些问题详细研究,一定做到无损税收,对百姓有益,让人挑不出毛病。李维钩回称准备把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这样就能做到平均。雍正称赞他“筹度极当”,同意他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实行。但李维钧担心雍正反悔,于十一月又奏称他遭到“权势嫌怨”,感到孤立。雍正明白此意,告诉他:“蓦直做去,坦然勿虑,若信不得自己,即信不得联矣。朕之耳目岂易为人荧感耶!”
丁归田粮的问题,从黄炳在六月提出,到十一月雍正决心实施,经历了半年之久。这场纷争,从康熙年间发起到现在终于有了决断。就雍正正态度变化看,是因为他有着为政务实精神,采纳臣僚的正确意见,作出果断的定。以此而论,雍正在丁归田粮上起了决定 *** 作用。
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口税,减弱了对人身的束缚,使中国人口大 *** ,从千万级向亿级突破起了决定 *** 作用。
雍正,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帝王,为清王朝续命做下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二、雍正王朝中李福和哪个 *** 一派的
1、我猜您指的是“李绂”。电视剧中,说的是三阿哥胤祉的门人,后出仕。电视剧中,李绂与田文镜因贡生纳粮事闹矛盾,差点被雍正处死,后被宝亲王弘历救了。李与田确实有过龃龉,但影视剧情节与历史有些差距,具体如下:
2、李绂(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家、理学家和诗文家。李绂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十岁能诗,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家贫甚尝于大风雪中手三百钱独身寻兄汉阳,匝月,走三千里。康熙四十七年(1705)举江西乡试之一,康熙四 *** (1709)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武科会试正、副主考官,云南、浙江乡试正考官等职。五十九年,升内阁学士,迁礼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六十年,担任会试副考官。因落榜举子聚众至寓所 *** ,遭 *** ,贬至永定河以工效力。
3、雍正元年(1723)正月,奉召回京,任吏部右侍郎。因不肯为大将军年羹尧之子造营房给予从优,为年所嫉,改充经筵日讲官。六月,赴山东负责督促漕运。七月,任兵部右侍郎。时值各地运往京城的漕粮屡遭 *** ,奉命将湖南等地的漕粮押运至天津收贮。因担心贮米坏损,按旨将贮粮估价 *** ,将盈余银五千两交守道桑成鼎贮库,并将此事告知直隶巡抚李维钧,李却匿而不报,而桑成鼎待李绂赴广西任时,又将原银解交广西。直到年羹尧进京,上疏李绂巧取此项银两,应予查惩。雍正经过调查,得知事情原委,亲书“奉国罄心”四字,予以奖励。
4、雍正二年(1724)四月,任广西巡抚。到任后,惩贪肃暴,勤政爱民。时境内苗民受土司挑拨引起械斗,生产遭到 *** ,他深入调查研究。从教育、诱导入手,平息了广西、广东两省矿产之争,并严禁汉官、土司欺压苗民,只要发现督、府、司、道擅立名目,勒索财物,即严加惩处。南宁知府接受土司贿赂,被他革职,并通饬九府府丞。另有土龙州贪暴不悛者,也被革除职务。在此期间,还查核了康熙年间广西巡抚 *** 龙等 *** 捐纳银款824700余两之积案。自此,吏风一新,土苗畏威感德,竞相释怨言和,广西边地得以 *** ,受到雍正嘉奖。
5、雍正三年(1725)八月,被任为直隶总督。赴京途中,得知雍正的宠臣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待吏苛刻,视科班出身的官员为眼中钉,河南民怨不敢言。李绂不畏强权,直斥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为田所恨。
6、雍正四年三月,李绂到京就任,适逢大水,民多死亡。他根据州、县要求,果断下令各地开仓 *** ,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擅自开仓出谷请罪,雍正认为他做得对,免予处分。后在朝廷中,将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等恶迹多次上疏 *** ,田文镜反告李绂结 *** 营私,后改调工部侍郎。
7、雍正五年(1727),又被诬为庇护私 *** 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身系狱中,日读书饱啖熟睡,同狱的甘肃巡抚称他“真铁汉也”。两次决囚,雍正命缚至西市,以刀置颈,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对曰:“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刑部查抄他的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的首饰,都是铜制品,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将其赦免。出狱后奉敕主修《八旗通志》、《广西通志》、《畿辅通志》等。他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历时八年。
8、十三年,授李绂侍郎衔,管户部三库。十月,补户部左侍郎。乾隆元年(1736)五月,因荐人参加“博学鸿词科” *** ,受朝廷斥责,降两级调用。后补詹事,充三礼馆副总裁。四年,守母丧时与县令李廷友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亲自主持教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育雄风得以重振。六年,充“明史纲目馆”副总裁、补光禄寺卿、江南乡试主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八年,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今文昌桥上沿河路),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自讲学。卒于高宗乾隆十五年,年七十八岁。李绂一生勤政爱民,打击 *** ,是清一代少有的硬汉,因 *** 田文镜三次入狱,两次赴刑场问斩,却没有半点怯懦。李绂一生清白,效国为民,祸福不动心,生死置度外。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将抚州的一条繁华街道取名为“穆堂路”。
三、雍正王朝里热河是什么地方
就是现在的承德。清朝首都北京城的东北,出古北口不远,有个地方叫热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与武烈河交汇处,也就是现在的承德。承德旧称“热河”,热河四周燕山环抱,东有磬锤峰、鸡冠山,西为广仁岭,北依金山余脉,南倚僧冠峰。“热河”因武烈水流经承德府城东北时有一股温泉注入而得名,由于这里群山怀抱,地势高峻,气候宜人,风景独好,金銮殿上的皇帝每年夏天总要来此避暑休养,康熙如此,雍正如此,乾隆也如此。年复一年的避暑消夏,使这里的行宫、亭台、楼阁也逐年多了起来。一百多处建筑物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 *** 年)方告竣工,于是给它取了一个雅号,叫“避暑山庄”,也叫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成为国家的第二 *** 中心。雍正元年(1723年)置热河厅,10年后升为承德州(是“敬承皇帝恩德”的意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升为承德府,嘉庆十五年(1810年)在承德府增置热河都统。辛亥 *** 以后,热河都统辖区改设为热河特别区,1 *** 8年改建为热河省,省会承德,辖有今河北、辽宁、 *** 交界处的40个县级政区。1956年元旦,热河省正式撤销。
四、雍正是几阿哥
1、四阿哥,雍正是康熙帝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2、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生母为德妃乌雅氏。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不能给胤禛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3、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过政敌胤禩等人,胤禩等 *** 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 *** 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
4、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 *** (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5、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 *** 。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 ,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 *** 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6、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 *** 创立密折 *** 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 *** ,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 *** 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7、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 *** 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 *** 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关于雍正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