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鹿邑是道德之乡嘛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鹿邑几个乡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鹿邑是道德之乡嘛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老子是哪人
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今年5月,全国“三曹”(曹 *** 、曹丕、曹植)学术研究会在亳州市召开,会议期间与会 *** 80余人应涡阳人民 *** 邀请到涡阳县老子出生地--闸北镇郑店村进行实地考察,学者们根据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进行论证,认定老子出生地是安徽涡阳而不是河南鹿邑。同时并论述老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最早的教育家。现发表安徽教育学院教授、研究老子专家李谷鸣先生的 *** ,以飨读者。
老子的出生地,一直被认为是河南鹿邑,千百年来,几乎很少有人提出怀疑。然而只要人们稍加考证,就会发现问题。①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 *** 。……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据此,老子生地相县及太清宫应该在涡河北岸,而鹿邑及其太清宫均在涡河南岸,与“涡水处其阳”不合。②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7)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这篇赋写曹 *** 率子回家乡祭祖,其地在谯东五十里,亳州以东与涡水相接处为曲涡所在地,与鹿邑的方向不对,相距甚远。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载:“流星园,在亳州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 *** 殿,遗址尚存。”今鹿邑只有先天太后赞碑而无流星园。④《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载:“老君生于苦县濑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水经注疏》云:“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守敬按:《续汉书·注》引伏滔《北征记》,老子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初学记》引《濑乡记》,庙中有九井,汲一井,余井水皆动。并引刘义庆《幽明录》,能洁斋入祠者,井水温清,随人意念。”而《光绪鹿邑志》则说:“又有灵溪、九井诸迹,并亡。”又说:“今殿后东偏尚见一井,地陷如阱,甓阶下十数级乃可凭栏引汲,盖地曾罗河患,汜滥既息,填淤遂高”这里既讲“九井并亡”,又说光绪年间,“尚见一井”。其实鹿邑并无九井,现鹿邑太清宫只有一石井栏,上刻九龙图形。⑤多种史籍载称老子为沛之相人。边韶《老子铭》说:“老子,楚相县 *** 。”陆德明依据《史记》,也认为老子是相人。《史记》最早原文曾作“老子,相 *** ”。马叙伦《老子校诂》说:“余谓迁之所记,盖曰相 *** ,与庄子蒙人,申不害京人者一例。边韶《老子铭》曰相人者,盖本之迁。”又说:“沛与相近,老子盖尝居之。而其生则相 *** ,故《史记》谓之相人。然则老子宋之相人,非陈之相人。”老子作为相人,其地属沛,其国为宋。《汉书、地理志》称:“宋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灭曹,灭曹后五世,亦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由是可见,沛原属宋,后归楚。而《水经注·二四睢水下》曰:“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为沛郡,治此。”这里是说,相在汉初,为沛之治。与《汉书·地理志》相合。《水经注》又曰:“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宋共公公元前588-576年在位,其后 *** 公是公元前575-532年在位。老子生于 *** 公时,约公元前571年,这与宋共公都相的记述完全符合。沛之相县遗址,在安徽宿州。相,即春秋时的,《春秋、桓公十五年》载:“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候、陈候于,伐郑。”杜预注:“,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又据〈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相,《左传、桓十五年》‘会于’。马叙伦《老子校诂》说:“所谓相者,即《汉书·地理志》沛郡之相,而《春秋、桓十五年》会于者也。”《春秋大事记》卷七之三具体讲了之所在地,“,杜注宋地,沛国相县西南有亭,今在江南凤阳宿州。”而在今河南鹿邑,根本无古沛国相县之遗址可寻。根据以上材料,可证老子的出生地绝不是在河南鹿邑。
以上关于老子出生地的材料,与河南鹿邑无一相合,而与安徽涡阳则处处相符。安徽涡阳老子诞生地天静宫,正是位于涡阳城北,涡河北岸,与“涡水处其阳”相合。而所谓“曲涡间”,是指亳州以东临近涡河地区,天静宫原属亳州,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正位于“曲涡间”。老子诞生地,古称流星园。近年在涡阳出土之《天静宫兴造碑》,为元至顺三年翰林张起岩撰文。此碑已残破,原碑文近千字,残片尚存二百字左右,碑文断续,但残片“敕建”、“监修官张起岩”、“至顺三年”等字,均很清晰。碑文说:“天静宫老子所生之地也……去亳州郡四舍,南距离涡水二里,下临雉水、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则天静宫之基址矣。”同时还发现刻有“古流星园”的石匾额一块。碑刻中比较重要的还有:“敕撰”和“混元降□(诞)”等铭文,混元即老子,为老子出生地提供了可贵的文物。老子生地必有九井,今天静宫九井尚存,已对其中一口进行了清理,此井深埋土中,离地表三米才发现残破井口,井内全是淤泥。井口内宽直径为90公分,井深5.7米,是用红、灰褐两色夹砂陶制成的大块板瓦筒缸套制而成。筒缸厚度为6公分上下,高度分别为35、36、37公分不等。井底部为天然砂礓。井内清理出大量红陶与灰陶生活用具残片,红陶残片属于春秋时代,灰陶残片系汉代遗物。陶片花纹有绳纹、兰纹、方格纹等。其它尚有少量的汉代瓦片及8块先民用过的砺石,有明显的摩擦痕迹。此井已被定为春秋至汉代的井,其它8口井,有3口经汉代修整过,其余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有此九井共存,老子出生地非此莫属。至于隶属于江南凤阳宿州之相,18 *** 年涡阳建县时,原来沛之相已从宿州划归涡阳,即今丹城。《江南通志》卷35载:“丹城乡旧县在宿州西南仁义乡。《隋志》云:临涣郡有魏丹城县。”丹城在涡阳县北三十公里处,位于浍河支流包河南岸,与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一册)春秋时期地图的地理位置相符。即后来的沛之相,今丹城周围有十七个相庄,即北相庄、西相楼、西相庄、相圩孜、相堂、东相堂、相楼、相老家、相柿园、董相、相小、相楼、南相庄、相庙、大相、二相、三相等。丹城还有龟孤堆春秋遗址,地面表层有大量陶鼎、陶豆、陶碗、陶罐等残片。以相为名的村庄如此之多,必为相人老子的出生之地。
涡阳天静宫遗址,位于武家河(古之谷水、又称雉水)入涡处,三面临水,北有龙山,环境清幽,气象非凡。据《涡阳县志》记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老子庙。建庙期间,桓帝曾两次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作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隋开皇元年(581)间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至天禧二年(1018)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在唐宋鼎时期,天静宫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海内无匹。老君殿居中,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 *** 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古代帝王如唐高宗、唐玄宗等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的天静宫,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同时近年收集和挖掘到元、明、清三代石碑(包括残碑)二十余块,均为重修或整修老君殿、 *** 殿、太宵宫、天齐庙而建立,这说明天静宫为历代封建 *** 者所重视。而《鹿邑县志》上并未看到历代帝王多次参谒和多次重修太清宫的记载,天静宫与鹿邑西太清宫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同时《鹿邑文史资料》(之一辑)说:“据县志记载:原来的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两宫相距约半公里,当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净河,河上有会仙桥。两宫占地约七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六百余间。”比较起来,涡阳的太清宫四倍于鹿邑的太清宫,仅从建筑规模大小来看,就可认定老子出生地在安徽涡阳。再从天静宫周围的一些地方,可找到许多佐证。老君殿东有白林,中有老子外祖父外祖母 *** 。东北十公里处有天心宫,即东太清宫,旧有老子骑青牛像。西为 *** 殿。宫东二公里处有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尹喜,又称关尹喜,关令尹喜,关尹、关令尹是官名,喜是人名。《史记》载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因此,尹喜被称为老子的大 *** 。道教尊尹喜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道教奉为经典,称《文始真经》。尹喜怀念师恩,晚年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即葬于此。墓高约三丈,周围亩余。墓门面西,正对天静宫。现存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公分,宽88公分,厚10公分,墓门上刻有铺首兽头图案。尹喜是不会找错地方的,尹喜墓为老子生地又提供了一个力证。天静宫所在地郑店,清朝属江南道凤阳府亳州所辖,有乾隆四十二年碑可证。据现仍健在的已年过八旬的天静宫老道士郑志善、袁志亮,郑店村七十三岁老人郑丽生、西马庄七十一岁老人马克霞说:此地古名曲仁里,流星园中过去有曲仁里碑。并说:现在的郑店原名“正殿”,是老君爷的正宫,东西二宫乃行宫。后来叫白了,加上姓郑的多便讹为郑店。至于《括地志》所说的“谷阳县”,《水经注》卷23所说的“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谷阳”即谷水之阳,如果找不到谷水,老子故里还不能最后敲定。在鹿邑找不到谷水,《光绪鹿邑县志》明确地说,今谷水已鄄,莫可考证。而《涡阳县志》载明崇祯重修碑记,中有“□□□□山,绕涡谷二水”之语。说明武家河古名谷水。《水经注》卷24“睢水”说:“睢水迳谷熟,两分睢水而为蕲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为兼称,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睢水也。”武家河与睢水相通,其源盖出于谷熟,所以得名之曰谷水。《元丰九域志》说:“谷熟有谷水,故县取水为名。”这就是这一地区曾以谷阳名县之由来。
关于老子出生地的各种史料,在鹿邑得不到落实,在这里都得到了证实,古今演变发生的许多问题,在鹿邑得不到解答,在这里都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在大量出土文物和历史真迹面前,人们自然地得出了结论,老子生地在今安徽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而不是在鹿邑。河南许昌 *** 副 *** 、文史 *** 会副主任李敦凯在参观了涡阳老子故里后也公开表示,我认为老子应当是涡阳人。
(选自《安徽教育学刊》1993年第2期)
二、老子为什么留下道德经
1、简单的说就是,老子要出关,守关的官员尹喜一定让他写点东西才放他出关,所以老子就写了道德经。
2、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他决定离开。老子当时是往西边去(至于老子为什么要西行,最后到了哪里,这个目前还没有定论!),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3、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知道是有圣人来了!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就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他传承点东西,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司马迁《史记》载:“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4、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5、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世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三、老子故里到底是哪
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几 *** 来一直是官方与民间传统公认的老子故里,历来是官方、民间老百姓祭拜老子的圣地,并且获得了当代绝大多数中外权威机构对鹿邑老子故里的支持与认可,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一涡阳籍 *** 道士马炳文打着修护鹿邑老子故里的名义在海外募捐,在筹到募捐款时却捐给自己的家乡涡阳,从此点燃了鹿邑、涡阳两县争老子故里的烽火。涡阳官方借此也遂以老子故里进行包装宣传,亦有少数不明就里的人支持
关于鹿邑是道德之乡嘛和鹿邑几个乡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