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更好的乞巧之乡,陇南乞巧节主要内容 - 之乡 -

陇南更好的乞巧之乡,陇南乞巧节主要内容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其实陇南更好的乞巧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陇南乞巧节主要内容,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陇南更好的乞巧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陇南到底有多“南”
  2. 陇南旅游景区有哪些
  3. 乞巧是我国古代什么的民间传说

一、陇南到底有多“南”

在太多人眼中,甘肃是建立在缺水的黄土高坡与沙漠 *** 之上的省份,让人很难把甘肃与气质温润的长江流域联系到一起。

但谁曾想到,甘肃有一处不同于大西北的苍茫豪迈,青山绿水,云雾飘渺的仙境让你恍若在江南,也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陇南。

长江当然没走陇南,但长江的支流白龙江,却贯陇南市南下,汇入长江、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你走在陇南,很难感受到甘肃其他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壮,你会怀疑你是否穿越到了长江沿岸。陇南的地形之复杂,在甘肃省内也是数一数二的。陇南没有沙漠,只是高山、丘陵、河谷、盆地。陇南北边海拔1800米,而南边的文县中庙乡,海拔只有500米,是陇南也是甘肃省海拔更低的。

横断山的岷山山脉由南向北逶迤,

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也在这个区域交织,

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

共同“挤”出了甘肃的四大地理区域之一——陇南山区。

秦岭将自己的“动脉”奉献给南北中国不同气候时,将她的“静脉”遗留在了陇南,使陇南在荒凉中多了些翠绿,在干裂中多了点滋润,既有山峦叠嶂的雄伟,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地形阶梯的过渡带,西靠甘南高原,北接陇中黄土高原,南临四川盆地,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相接。西秦岭横亘其间,陇南跨 *** 北方,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在自然地貌上,陇南山地是甘肃自然山水的另类。

在我们印象中,夹峙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青藏高原与 *** 高原之间的甘肃省,干旱少雨,气候干燥,沙漠 *** 广布,是一个少有绿色的干旱之地。

然而陇南山地却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葱郁,河溪清澈, *** 了人们对甘肃的传统认识。这里山高林密,水网纵横。在相对干旱的甘肃省,陇南市有近50条一级支流,二级支流有700多条, *** 支流1600多条,四级支流1300多条。甘肃省相对缺水,但陇南市并不缺少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多,陇南的森林面积相当大,全市面积约2.79万平方公里,有森林约1.16万平方公里。

名山大河汇聚,物产具有“南”味特色

翻开中国气候区划图,陇南山地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 *** 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和高原气候过渡,是甘肃省唯一拥有 *** 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地貌使得陇南山地的水分地带 *** 和垂直地带 *** 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

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也在这里交织,两大山脉的碰撞聚合,注定了这里与众不同的山川大势,还有独具特色的物产。除冬麦、水稻外,还可以生长多种 *** 带经济作物,如柑橘、油桐、茶、桉树、棕榈等,还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以及大熊猫、金丝猴等20多种珍稀动物,并拥有3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

既有北方的烈酒,也有南方袅袅茶香

早在西汉时期,陇南的人民就开始酿酒。最早见于记载的陇南酿酒之地,一为徽县伏家镇,一为成县红川镇。在陇南当地流传的民间小曲中,有“伏天踏曲更优良,重阳下沙好时光”这样的唱词,也从侧面说明了陇南酿酒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徽县处在嘉陵江上游,在《蜀道难》里,李白说“不与秦塞通人烟”,路上也只能见到一些峭壁上的猴子。这里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生态山区,春暖花开,与世无争。

要想酿出好酒,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之便。只有好的天时,庄稼才能有好收成,也才能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地利,则是指酿酒的地方必须有好的水质,适宜的气候,才能酿出美酒。徽县伏家镇有着酿出好酒的良好条件,伏家镇有名泉叫做“神泉海眼”,据说不论寒暑旱涝,泉水纯美甘甜,水位四时不变,自古就是人们用来酿酒的上佳水源。这眼泉水的位置正是在徽县金徽酒厂之内,据说也是因为这眼泉水,才酿造出了好喝的金徽酒。

徽县清冽的水和优质的高粱,使这里酒肆林立,酒令声声。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行至徽县青泥岭,手握酒樽,把酒临风,畅饮数十杯,极目四望,触景生情,想到自己16年“仗剑走天涯”的职业生涯,再联想到登上青泥岭的艰险过程,朗声吟咏: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醉卧青泥岭,成就了后来的《蜀道难》。

南宋绍兴4年(公元1134年),名将在仙人关抗金大捷后,众将士用金兵头盔盛徽酒畅饮,在当地,因为盔和徽谐音,从此“金徽酒”名声远扬。1951年,康庆坊、永盛源等多个金徽酒老作坊联合,成立了金徽酒业公司。在陇南,畅饮一壶酒,可抒发古人醉卧疆场的豪情与洒脱。

陇南属中国江北茶区的北缘产地,是甘肃唯一的茶叶产区。陇南茶区位于康县、文县、武都三县交界处海拔600一1200米的林缘地带,是陇南的茶叶生产基地,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茶叶产区。春夏时节“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既是北方茶树生长的适宜区,也是生产有机茶的更佳产地。

早在两宋及明清时期就是茶马交易的重要地区,以“秦蜀道”为干线的茶马商道遍布全境。受“茶马古道”辐射影响,陇南拥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文化,陇南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至今保留有20多株清朝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种植的茶树,陇南康县阳坝镇也存有上 *** 的野生古茶树。在陇南,独品一杯茶,可沉浸在西北烟雨江南般的柔情里,赏花赏柳。

既有“南腔”,又有“北调”,多元文化交汇的陇蜀之城

文明的起源与文化的传播,往往与自然地理息息相关。

陇南如同一个将甘陕川之美融入一身的曼妙女子,满身灵气。自古以来陇南就是连接“秦陇”和“巴蜀”的战略要地,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市与陕西、四川毗邻接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陇南文化中具有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两种文化的特征。

陇南最好的乞巧之乡,陇南乞巧节主要内容-第1张图片-

如果说,陇南的“山”是秦陇文化的象征的话,那么,陇南的“水”就是巴蜀文化的象征了。因为,陇南的山连着秦岭,属于黄土高原;而陇南的水,则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陇南多山多水,处处山水相连,山水相依。因而,使得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相互渗透。

历史上,陇南既是陇蜀通道的结点,也是川茶北上后换取马匹的必经之地。

仔细翻 *** 地图,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之间的陇南,是 *** 的几何中心,无论从地理位置分布,还是得陇望蜀、六出祁山的历史典故,遗存陇蜀道上的茶马古道、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旧址,还有陇南的川音、川味,都在印证着陇南与“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印证着陇南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门户”和枢纽的历史地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陇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一座座巍峨的高山,一条条湍急的河流都记录着陇南的发展和人文沿革。无论是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文县白马池哥昼等民俗文化,还是礼县的先秦文化、成县的西狭颂、康县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等,都深深地打着陇南的烙印,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方水土孕育和承载的灿烂文明。

经贸往来、文化交融使陇南既不能完全穿秦文化的“衣服”,也不能完全戴蜀文化的“帽子”。来到陇南,你会发现,这里,满城橄榄飘香,但这不是地中海;这里,时有川音入耳,到处火锅飘香,但这不是四川;这里,虽属甘肃,但没有大漠 *** ,到处山峰翠峻,水流潺潺。这里既有北方的雄浑粗犷,又有江南的小家碧玉;既有豪迈的两当号子,又有悠扬的采茶小调……

二、陇南旅游景区有哪些

陇南市的旅游景点有官鹅沟、万象洞、文县天池、梅园沟、晚霞湖等。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由官珠沟、鹅嫚沟、木隆沟、庙沟等景区组成,总面积4.2万公顷。2003年被确立为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 *** 旅游景区,2014年被确立为国家地质公园。2022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5 *** 旅游景区。

万象洞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杨庞村的半山腰,距市区10公里。该洞已有2.5亿至3亿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规模宏大,艺术价值高,既具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灵秀的岩溶地貌。景区已开发的11个景区,有120多个较大景观,依形象排为月宫、天宫、龙宫三大洞天。

文县天池,又称洋汤天池古称“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长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洋汤河上游,水域面积0.88平方千米,更大水深75米,平均水深29.3米,蓄水量2578万立方米,湖面海拔1728米。天池形如葫芦,九曲十八弯,是国内有名的高山湖泊。

梅园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省内外誉为“美丽神奇的梅园”。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0%,沿途风光绵延百余里,素有“陇上版纳”和“世界名茶之乡”之称。阳坝梅园瀑布群位于阳坝梅园沟庄科村,为新近发现在省内外尚属罕见。梅园瀑布、羊台瀑布一同深藏在梅园沟古老的原始森林区,瀑布分别宽为五米至七米,高分别为50米和100米。

晚霞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西和县县城以西5公里的姜席镇境内。原系防洪蓄水,灌溉养鱼的综合 *** 水库,现是集防汛,灌溉、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开发为一体的景区。水库周围良好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给游客创造了观光、旅游的有利条件。又因为西和是乞巧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当地在每年七夕都会在晚霞水库举办各种具有浓烈传统气息的活动。

三、乞巧是我国古代什么的民间传说

1、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2、乞巧,是七姐诞(七夕)的一项较为流行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七月初七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在很早的古代,我国便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它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形态的反映。到汉代,这传说强调织女是玉皇的第七个女儿,她爱上了牵牛绳的农夫。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 *** 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和凝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中 *** 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3、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 *** 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陇南 主要 更好 内容 巧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