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鱼米之乡文化造型墙这个问题,文化砖造型墙效果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你了解的有哪些呢
1、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中国象棋、中国围棋;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木版水印。国画、山水画、太极图等。
2、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楚辞》。如四大名著(《 *** 记》《红楼梦》《三国演义》《 *** 传》)《聊斋志异》等。
3、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4、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5、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6、语言文字: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我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 *** 、满族、畲族也基本转用汉语。
7、医 *** 医学:中医、中 ***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
8、 *** 哲学:儒、道、释〔佛〕、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9、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
10、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武当拳、形意拳、少林武术、南拳、剑术等。
11、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桂林山水、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风民俗。
12、衣冠服饰: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种类较多,如苗族的"呕欠"、"呕欠嘎给希"、"呕欠涛"。
13、古玩器物:玉、金银器、瓷器、红木家具、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等。
14、饮食厨艺:茶;茶道;酒文化、八大菜系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等。
15、传说神话: *** *** 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织女等。
二、两湖文化·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两湖文化·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遗存
两湖地区地处长江中游,这里不仅有秀丽的山川,丰饶的物产,还有在几 *** 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许多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存,使人们在饱览山川之美时,也能 *** 领略历史文化之精华,发思古之幽情,叹前人之造化,同时也激励我们为今日两湖之奋飞,忝作奉献。
两湖地区的名胜古迹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其中自然景观发展到今日已增添了不少人工的建造。
武昌黄鹤楼黄鹤楼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23年,占据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长江南岸的武昌黄鹄矶上建了一座瞭望楼,这就是最早的黄鹤楼的基址所在,但准确地说那时还没有建楼。黄鹤楼之名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安成康王萧秀在郢州任刺史,因夏口这个地方经常成为 *** , *** 骨常暴露于此,萧秀把 *** 骨收拢起来,埋于黄鹤楼下。可知此时黄鹤楼已建立。自唐代诗人崔颢、李白、顾况、白居易等人反复歌咏黄鹤楼后,它的名声开始远播。黄鹤之名原是没有的,原本应为黄鹄,因它建于武昌黄鹄矶上。但因诗人们自相延袭,使用黄鹤一词,于是黄鹤楼便成定名。
北宋年间,江夏黄鹤楼杂诗碑刻有唐代十九位诗人的三十七首诗,其中李白一人就占了十三篇,但写得更好的当推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世重修的黄鹤楼,代有创新,各具神韵。宋、元时期黄鹤楼风格隽永,明楼被誉为“全楚胜览”。清代黄鹤楼再次重修,楼为三层,外圆内方,有的史书说它其形正方,四望如一。 *** 初年,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一场大火。直到1981年重建黄鹤楼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5年落成。
重建的黄鹤楼有五层,高达51米,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楼名临江高悬。新黄鹤楼的建造兼具宋、元、明、清古楼的特色,古朴典雅,重檐舒翼。楼前配以坊、亭、轩、廊,使黄鹤楼更显得雍容华贵,超尘拔俗。楼的各层大小屋顶,皆用龙头鱼尾式的翘角装饰,楼的之一层为大厅,两旁朱红圆柱上书有一幅清楼旧联:“爽气西来云雾扫 *** 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千古愁。”二楼再现了黄鹤楼初建时的情形,三楼大厅嵌满书画诗联,着力表现历代名人咏黄鹤楼的佳作和诗人神态。四楼备有文房四宝,可供游人尽兴挥毫,黄鹤楼的顶层可供游人鸟瞰大江波涛,三镇风光,并挂有九十平方米的《长江 *** 图》,使人们尽情感受长江的壮阔,气势磅礴,激励人心。
汉阳古琴台汉阳龟山山麓,月湖之畔,有一幽静的处所,里面亭台楼阁,建于一小丘之上。紧傍月湖,有一红柱碧瓦、雕龙画凤的古式建筑,这就是琴台纪念馆。在馆的左前方有一汉白玉的方台,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相传是战国时楚国的俞伯牙弹琴的地方。古书上记载伯牙的琴弹得非常好,以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但苦于难寻知音,后砍柴樵夫钟子期听了伯牙的琴,领会了伯牙的琴音,二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钟子期死后,伯牙失去知音,便把琴摔破,终身不再抚琴,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二人相会之处修了这座琴台。琴台始建年代大约早于北宋,南北朝时梁简文帝萧纲就写过《登琴台诗》,诗曰:“芜阶残昔径,复想鸣琴游。音容万春罢,高明千载留。”千余年来,琴台毁建交错,至清嘉靖年间又重建和续建,辛亥 *** 时, *** 军总司令黄兴的司令部就设在琴台, *** 战争时琴台半毁于兵燹。解放后,对琴台进行了全面重建。修建后的琴台,楼台亭阁,错落相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琴台左面一个六角亭,玲珑精致,站在亭中,可饱览月湖风光。每逢夏日,满湖荷花可使人们领略“九夏芙蓉”之美景。
东湖位于武汉市东郊。风景区面积约八十七平方公里,是市区内更大的湖泊,仅湖面就有三十三平方公里。东湖原来是一个敞水湖,滨临长江,经青山港与长江相通,在 *** 之间有一道河泥淤积的自然堤防。堤内靠湖这一面原是一片淤积凹地,每当长江汛期,水位高于地面时,凹地积水无法外泄。于是湖面逐年扩大。以致形成现在的东湖。它原是受长江水位涨落制约的天然湖,后来修建了青山港武丰闸后,它就变成由人工控制的内湖。东湖风景区根据自然环境,分为六个游览区,即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白马区、吹笛区和珞洪区。
在听涛小区内,有一座二层楼的水云乡临湖而建,楼前楼后湖水环绕,登楼远眺,放眼几十里水面的东湖,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听涛区的另一座建筑为听涛轩,建于湖西岸长山上,松竹掩映,清幽雅静,在此听涛,如入山水画景之中。在听涛区的中心,有一座三层楼阁,耸立在“荷风”和“落羽”两桥之间的湖岛上,这是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建的行吟阁。阁前有屈子全身塑像,昂首视天,飘然行吟。此阁取《楚辞·渔父》“行吟泽畔”之意命名,由郭沫若手书“行吟阁”三字匾额。湖西岸还有沧浪亭、濒湖画廊、展览馆、长天楼等景点,这里是整个东湖游览的中心。湖的东南边是三面环水、山峦重叠的磨山,磨山上有老一辈 *** 家 *** 题诗的“朱碑亭”,诗曰:“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如今磨山经过大规模重建,已建成为一座具有两湖地区特色的楚文化风景名胜点,建有仿楚郢都复原所建的纪南城,有楚式建筑风格土家吊脚楼的“楚市”,有楚人始祖祝融观天的“观天台”,有 *** 楚文化特色的巨大铜铸凤凰,立于观天台之下,还有众多楚国的名相、名将、名人的大型浮雕,以及屈原纪念馆,将***青年时手书的楚辞的《离 *** 》篆刻在一块巨石上。
归元寺归元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原距汉阳古城约二里,东望晴川阁,北对古琴台,南濒鹦鹉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浙江霅川(今苕溪)有两兄弟,双双出家为僧,一名白光,法号德明,一名主峰,法号德昆。他俩云游至汉口、汉阳,见到一些寺庙所藏经卷多半残破,甚感不安,于是动手修补,费时三年,补好了全部经卷。人们对此深深感动,纷纷捐资在明代王章甫葵元旧址兴建新寺。白光、主峰均信奉 *** 禅 *** 派,故将寺庙命名为归元禅寺。“归元”二字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寺从兴建时起,时兴时衰,直到光绪十六年( *** 0),罗汉堂建成后,归元寺的主体建筑才算完成。寺内有韦驮殿、大雄宝殿、天王殿、 *** 王殿、罗汉堂、藏经阁、大土阁等。罗汉堂内 *** 、观音大士、 *** 、 *** 等佛像形体高大,神情肃穆。特别是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各具姿态,各有特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技艺极为精湛。藏经阁建筑绚丽,装修典雅,其中保存着贝叶真经、藏经及象牙玉石雕刻和铜铸造像等 *** 经典与珍贵文物。藏经阁自成一院,院内有翠微峰、翠微井,还有小亭、花坛等,使归元寺成为一座具有园林特色的佛寺。
东坡赤壁原名赤鼻矶,石壁垂直,颜色纯赤,故名。它位于湖北省古城黄州古汉川门西面。这里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挹爽楼、留仙阁、问鹤亭等古迹。二赋堂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因纪念苏轼著名的赤壁二赋而得名,是东坡赤壁主要建筑之一,前人称它是赤壁八景中的之一景。不知是先有墨客 *** 人的附会,还是先有民间口头讹传,人们把这黄州赤壁当作三国赤壁鏖战的赤壁了。到了唐代,这种讹传已进入诗文。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明确地把黄州赤壁当作三国赤壁写入诗篇。在他的《赤壁》一诗中更是写得有眉有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赤壁矶下泛舟,情凝笔端,先后写下了“留传万口中”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才使得黄州赤壁名声大震,成为湖北五赤壁之冠——翰墨飘香的“文赤壁”。清康熙年间,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的郭朝祚知黄州府便正式将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书门额悬于正门之首。
玉泉寺位于当阳市城西十五公里的群山中。寺后有玉泉山,历史上素有“三楚名山”和“荆楚丛林之冠”的美称。据《当阳县志》和《玉泉志》记载,东汉建安年间(196—200),普净和尚结茅于玉泉山下,隋开皇年间(581—600),智��禅师也在此 *** 。宋朝明肃皇后 *** *** ,在此大兴土木,使寺院规模达到“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占地前后十里,左右各五里,寺内常住和尚千人, *** 三千。 *** 时期,大部分殿阁被毁,古玩书画等珍贵艺术品被劫。解放后多次修葺,使 *** 古寺面貌一新。寺内有珍珠泉,又名“珠泉跳玉”,为玉泉胜景之首。泉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水泡像珍珠般冒出水面,玉泉山,玉泉寺也由此而得名。珍贵古物有:隋朝的铁镬,吴道子所画石刻观音像和玉泉铁塔等。铁塔位于三园门外,略朝北倾斜。此塔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更高的铁铸佛塔,显示了祖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冶金技术的高超成就。
武当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方圆四百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七一洞,九泉,八宫、二观等胜迹。主峰天柱峰海拔1613米,鹤立于重峦迭嶂的群峰之上,被誉为“ *** ”。天柱峰上建有金殿,因而峰顶俗称“金顶”。武当风景之奇美,首先在于宏伟。七十二峰千姿百态,各有其雄,但有一个统一的趋势,就是以天柱峰为核心,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南岩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处,在紫霄宫西约2.5公里处。金殿在天柱峰极顶,是铜铸构件,通高5.5米,面宽5.8米,进深4.2米,外鎏赤金,金光一片,毫无铸凿痕。殿内供奉的“真武祖师大帝”铜像重达十吨。武当山还是一座道教名山,以其珍贵的道教建筑群驰名中外。武当山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即在此建五龙祠,至宋代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山上保留的多为明代所建。从北端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顶的金殿共七十余公里,建成一批雄伟壮观,风格不一的建筑,计有房宇两万多间,建筑面积达一百六十多万平方米,拥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十祠等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其中紫霄宫是武当现存的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三游洞位于宜昌市西北十公里的西陵山腰,为一天然溶洞。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著名诗人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偕其弟白行简同往,途中遇诗人元稹,三人同游此洞,赋诗作序,刻于洞壁上。“三游洞”由此而得名,俗称“前三游”。宋代时,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进京应试途中,也到此一游,题诗洞壁上,人称“后三游”。洞深约三十米,宽约二十三米,高约九米,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三根石柱把它隔成前后相通的两室,前室内外有唐宋以来游人所作诗文的壁刻、碑刻四十余幅。后室幽奥,洞顶有钟乳石,以石投之,声如钟鸣,石子落地,响声如鼓,叫做“天钟地鼓”。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宜昌西北部的长江上,上距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2.3公里,下距宜昌市西约五公里。因坝址穿过江中小岛葛洲坝而得名。是 *** 长江中之一座具有发电、通航、调节水利和观光游览等综合效益的大坝。大坝全长2561米,高70米,由一座二十七孔泄水闸,两座电站厂房,三座船闸,两座冲沙闸组成,是世界上更大的水坝之一。坝顶设有公路和铁路,既有用于大坝的运行管理,又能沟通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坝一、二号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三号船闸可通过三千吨以下的客货船。电站装机二十一台,总容量为271.5万瓩,年平均发电量为141亿量;整个大坝完工后,将形成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
三峡风光在祖国的锦锈山河中,长江三峡以其雄、险、奇、美的自然风光闻名古今,饮誉中外。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瞿塘峡居西,巫峡居中,西陵峡居东,在湖北秭归、宜昌县内。三峡全长193公里,其中在湖北境内134公里。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峡。北宋欧阳修曾盛赞:“西陵山水天下佳。”西陵峡之险,险在滩多水急。穿峡东下,青滩是之一个著名的险滩,又叫新滩。顺流而下,前面就是牛肝马肺峡;转过九畹溪口,便是气势磅礴的崆岭峡;出崆岭峡,便进入庙南宽谷。在陡然空阔的江面上,浮起一座引人注目的江心绿洲——中堡岛。楚国先民曾在岛上栖居。刚过中堡岛,一座耸入云天的高山便映入眼帘。这就是“一江 *** 独当险,三峡千峰无此奇”的黄牛岩。两岸群峰对峙,十分壮观;峰下溶洞很多,洞洞藏着奇景。长江劈开崇山峻岭,冲过急流险滩,出南津关口,三峡结束。
隆中隆中在今襄樊市西十五公里处,因一山“隆然冲起”而得名。它濒临汉水,风景优美,三国著名的 *** 家,军事家诸葛亮曾隐居于此。诸葛亮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在这里“躬耕”,“苦读”了整整十年。公元207年冬刘备第三次登门求教时,他纵论天下大事,向刘备提出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抚夷越,北拒曹 *** ”的战略方针。山中名胜古迹有“古隆中”石牌坊、诸葛 *** 、三义殿、三顾堂、抱膝亭、梁父岩和躬耕田等。从晋朝以来人们便在隆中建祠立碑凭吊诸葛。隆中的主要建筑 *** 庄严地屹立在隆山东山梁上,为清朝康熙年间所建: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有庭院,殿内有汉武侯像,为明万历年的雕刻。 *** 两边有三义殿和三顾堂,这是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访孔明处。>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山间森木葱郁,流水潺潺,风景秀丽。岳麓山的爱晚亭是一所两重飞檐的亭子,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 *** )。原名红叶亭,又叫清枫亭,枫叶亭,后来人们根据唐朝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1952年重修。四根朱红色的圆柱支撑着亭子内部,四根花岗石方柱挺立于外面,正前方屋檐下衬着一块红匾,上有*** *** 题写的“爱晚亭”三个大字。岳麓山名胜古迹颇多,有岳麓学院、麓山寺、舍利塔、道乡台、白鹤泉、蟒蛇洞、李邕碑、禹王碑等,它们都有美丽的风景和神话般的故事。
天心阁位于长沙古城的东南角上,本属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它碧瓦飞檐,朱栏画栋,颇具古色古香。天心阁由三座楼阁组成,三楼之间联以复道,崇楼飞檐,气象万千。天心阁距今约有三百多年以上历史。清朝时官府派兵把守,列为禁地。 *** 时期,长沙大火,高阁焚于一炬。长沙解放,天心阁又获新生。天心阁的旧址已扩建为公园,面积三十八亩,广植树木,有高阁、凉亭和阅览室。
岳阳楼它座落在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真可谓名不虚传。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鲁肃训练水兵时构筑的阅兵台。公元716年,唐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一楼阁,定名为“岳阳楼”。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先后在此吟诗作赋,留下千古佳句。宋庆历四年重修岳阳楼时,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写下了《岳阳楼记》,岳阳楼从此名声大震。现存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的,保持着宋代建筑风格。岳阳楼主楼三层三檐,高19.72米,建筑精巧,气势雄伟。下瞰八百里洞庭,烟波帆影,风景如画。岳阳楼全系纯木结构,未用一钉一铆,且坚固异常,造型也很奇特,楼顶四条垂脊,微弯、下垂、翘起,作将军盔状,乃别处少见。主楼平面呈长方形,楼上挂有郭沫若手书的“岳阳楼”金字巨匾,主楼两侧有两座辅亭,右侧叫三醉亭,左侧称仙梅亭,皆因美丽动人的神话而得名。
衡山位于湖南衡山县境。古称南岳,素有“五岳独秀”之美称。衡山群峰巍耸,山势雄伟,绵延数百公里,著名山峰有七十二座,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禀五峰最为有名。古时候,封建 *** 者在衡山筑殿建庙,称衡山为“神”,给其封号,按时祀典。唐玄宗曾在南岳建“真君祠”,元至元二十二年修南岳庙,明正统三年修复了南岳祠。衡山是南方佛、道教活动场所之一。前山、后山、山上、山下,大小寺庙、道观数百处,可惜多有毁损,其中以福严寺、南台寺、祝圣寺、上封寺、南岳大庙以及黄庭观、九仙观、高贞观较为著名。衡山名胜古迹甚多,南岳大庙是我国五岳寺庙中规模更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它位于衡山下南岳镇上,前有寿水涧,后枕朱明峰,左右有络丝潭水缠绕,前后深410米,占地面积98000平方米。大门上写着“天下南岳”四个大字。正殿高二十二米,内外七十二柱,象征着七十二峰。祝融峰、水帘洞、方广寺、藏经阁号称衡山四绝。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面积2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战国时已有洞庭之称。洞庭湖烟波浩渺,港叉纵横,渚清沙白,芳草如茵,千百年的名胜岳阳楼、慈氏塔、鲁肃墓、二妃墓、君山、柳毅井等散布在湖畔,更增添了其 *** 的魅力。
桃花源位于湖南桃源城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附近。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桃花源三面临山,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深邃。进牌坊之后,一片桃林,红艳奇丽。向山峡中伸展,溪畔有八角亭,亭周菊花丛丛,菊香扑鼻。沿石阶上山,树荫修篁中有一石拱桥,称遇仙桥。过小桥山路更加窄小陡峭,流水瀑布,小鸟鸣叫,别有一番情趣。再向上攀登,可见一清澈池潭,名“古桃花潭”,附近有一幽深古洞,有泉水自此流出。山顶桃花观为桃花源之中心建筑。观左为延至馆,右为息机别馆、蹑凤亭。观内楼阁清秀,殿宇雅静,大有清高之气,亮节之风。
屈子祠它座落在湖南汨罗市汨罗江边的玉笥山上,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建。屈子祠建于汉代,原在汨罗江边,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移建于此。它建在山的正 *** ,占地约七八亩,墙壁全用坚实的青砖砌成,屋顶上盖的是金 *** 的琉璃瓦。屈子祠一共三进正屋,中、后两进之间有过亭。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介绍修祠经过和歌颂屈原爱国精神的石碑。 *** 坛、独醒亭、望爷墩,加上桃花洞、濯缨桥、绣花墩、寿星台和剪刀池,都被称为玉笥山八景,它们都与屈原事迹有关,各具情趣。
开福寺位于湖南长沙市湘春街外,是一座历经 *** 的 *** 古刹。它创建于五代十国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 7)。其寺址原为楚王马殷的故居。马殷当年曾在此设立会春园、嘉宴堂、祓禊亭等,后以部分建筑布施给沙门保宁改成寺院。不久,马殷之子马希范又扩建了会春园,并筑了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 *** 井、放生池、木鱼岭、回步桥等十六景。今存开福寺为 *** 所建。琉璃光彩的开福寺依紫微山而立,背靠碧浪湖,古樟环抱其间,碧水如带萦绕,风景幽美宜人。寺庙为宫殿式建筑,现有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恢宏壮观。殿宇为黄绿色琉璃瓦顶,由多根圆石柱支撑。主要建筑有三圣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及山门。大殿周围还有客堂、斋堂、禅堂、说法堂、摩尼所、紫尾堂及藏经阁,重重叠叠,清幽深邃。寺内收藏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多毁于十年 *** 。
神农架位于湖北神农架林区,横卧于三峡以北的长江和汉水之间,方圆3 ***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3000米以上的高峰有六座,被称为“华中屋脊”。更高峰神农架顶海拔3105.4米,号称“华中之一峰”。相传是神农氏搭架登峰,采尝百 *** 之处,故名神农架。神农架林区为原始森林,稀有野生植物和珍禽异兽十分丰富,号称“绿色宝库”和“天然植物园”。神农架还因“野人之谜”而举世瞩目。
曾侯乙墓该墓位于湖北随州市城郊擂鼓墩东面的团坡东端。墓主为战国初期的曾侯乙约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43)。序列擂鼓墩一号墓1977年9月发现,出土文物七千余件,各种铭文刻字在一万以上。大量的出土文物为金、玉、漆、木器等。其中钟、磬、鼓、瑟、琴、箫、笛诸乐器,类全量多, *** 精巧,保存完好。曾侯乙墓青铜编钟六十四件,分为钮钟、甬钟两种。深埋地下两千四百余年,出土后仍能演奏古今乐曲,音色优美。
荆州古城位于湖北荆州。相传城墙为三国关羽所筑,后经历代增修,现存的砖城是在清朝依明朝时的旧城基重建的。城墙高近九米,厚约十米,周长九点三公里,东西长,南北短,呈多边形。城墙、城门、敌台、堞垛等均保存较好,起伏曲折,状若游龙,气势雄伟,古色盎然。六座城门之上曾建有城楼,可惜大部废圯或改观。唯道光 *** (1838)重修之景龙楼尚存古朴之制,屹立于拱极门城头。城外护城河宛如玉带环绕,岸柳轻拂,颇富诗情画意。
辛亥首义旧址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公园北边,座落着一座富有西欧古典风格的红色建筑物,人称“红楼”。刻着“武昌 *** 军***旧址”九个金色大字的白色大理石,镶嵌在红楼门前的红墙上。当年 *** 军的十八星大旗 *** 在门楼两旁,迎风猎猎。红楼原是清末湖北咨议局。1911年10月11日,即辛亥 *** 武昌首义的第二天, *** 的 *** *** 人咨议员及绅商 *** 齐集红楼,开会讨论组织 *** 军***,会议决定实行 *** 制,定中国为 *** ,宣布成立湖北军***,推选黎元洪为军***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军***成立后,发布《 *** 军***鄂军都督布告》,宣布辛亥 *** 武昌首义成功。辛亥 *** 的领袖,伟大的 *** *** 先行者 *** 先生的全身铜像矗立在红楼门前。
韶山位于湖南湘潭县城西四十公里处。这里群山起伏,气势磅礴,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传说虞舜南巡时,曾在此山奏过韶乐,因此得名。山上建有凤音亭,其南有东台洞和桃花洞。山麓有***故居, *** 3年12月26日,*** *** 诞生在这里。解放后建有***旧居陈列馆,为便人们前往参观,瞻仰,1967年修建了韶山铁路。此外,还有***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1 *** 5年创办的农民夜校,以及1 *** 7年考察湘潭农 *** 动的旧址等等。如今新建成的***诗词碑林是这里的又一大景观。
*** 农 *** 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昌黉(红)巷13号。原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后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1 *** 7年1月, *** ***由广州北迁武昌后,在*** *** 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于同年3月在此举办 *** 农 *** 动讲习所,培养农 *** 动骨干。***负责领导所务并讲授一些主要课程,曾向 *** 演讲《湖南农 *** 动考察报告》。在此授课的还有 *** 、恽代英等人。旧址自前至后有四栋旧式房屋,现已辟为纪念馆,除恢复当年原貌外,还增设了史料陈列馆。门上匾额,系 *** *** 亲笔所书。
八七会议旧址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原三教街41号),是一幢三层楼房。这座公寓式楼房是英国人在1 *** 0年修建的,当时叫怡和新房。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原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住在这个公寓的二楼。1 *** 7年“八·七”会议就是在二楼房间里召开的。参加大会的大约有二十多人。 *** *** *** *** 临时 *** 在会上做了简明扼要的报告。会议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 *** 的投降主义错误路线,确定了土地 *** 和武装反对 *** *** 派 *** 的总方针,在 *** 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还决定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 *** 作为当前 *** 的最主要的任务。会议选出 *** 、 *** 等九人为 *** 临时 *** 局 *** ,***、 *** 等七人为候补 *** 。现在这里已开辟为“八七”会议纪念馆,作为“八七”会议会址的二楼那间房子,已大体复原了当年会议召开时的陈列;一楼为陈列室,展放着“八七”会议参加者的相片及文献资料。
三、中国的菜系和其文化背景
1、"民以食为天",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是以丰衣足食为前提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绝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食是饮食体系的核心。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荞麦、土豆、红薯和各种豆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饭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丰富多彩的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3、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 *** ;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 *** 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4、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艺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其中声望较高的有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
5、山东菜分济南、胶东两派,以浓少清多,醇厚不腻见长。
6、鲁菜,又叫山东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 *** 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地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南北朝时,高阳太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术作了较 *** 的总结,记下了众多名菜做法,反映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唐代,段文昌,山东临淄人,穆宗时任宰相,精于饮食,并自编食经五十卷,成为历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称“北食”即鲁菜的别称,已具规模。明清两代,已经自成菜系,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所及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
7、山东古为齐鲁之邦,地处半岛,三面环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海鲜水族、粮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虫野味一应俱全,为烹饪提供了丰盛的物质条件。庖厨烹技全面,巧于用料,注重调味,适应面广。其中尤以“爆、炒、烧、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称:“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瞬间完成,营养素保护好,食之清爽不腻;烧有红烧、白烧,著名的“九转大肠”是烧菜的 *** ;“塌”是山东独有烹调 *** ,其主料要事先用调料腌渍入味或夹入馅心,再沾粉或挂糊,两面塌煎之金 *** 。放入调料或清汤,以慢火焅尽汤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鲜味。山东广为流传的锅塌豆腐、锅塌菠菜等,都是久为人们所乐道的传统名菜。
8、鲁菜还精于制汤。汤有“清汤”、“奶汤”之别。《齐民要术》中就有 *** 清汤的记载,是味精产生之前的提味佐料。俗称“厨师的汤,唱戏的腔”。经过长期实践,现已演变为用肥鸡、肥鸭、肥肘子为主料,经沸煮、微煮、“清哨”,使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奶汤则成乳白色。用“清汤”和“奶汤” *** 的数十种菜,多被列入高级宴席的珍馔美味。
9、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在山东,无论是参、翅、燕、贝,还是鳞、介、虾、蟹,经当地厨师妙手烹制,都可成为精彩鲜美的佳肴。仅胶东沿海生长的比目鱼(当地俗称“偏口鱼”),运用多种刀工处理和不同技法,可烹制成数十道美味佳肴,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变化于一鱼之中。以小海鲜烹制的“油爆双花”、“红烧海螺”、“炸蛎黄”以及用海珍品 *** 的“蟹黄鱼翅”、“扒原壳 *** ”、“绣球干贝”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海鲜珍品。
10、善于以葱香调味。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不论是爆、炒、烧、熘,还是烹调汤汁,都以葱丝(或葱末)爆锅,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借助葱香提味,如“烤鸭”、“烤乳猪”、“锅烧肘子”、“炸脂盖”等,均以葱段为佐料。
11、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经济、文化、交通事业的发展,鲁菜又逐渐形成了济南、胶东两地分别 *** 内陆与沿海的地方风味。
12、烟台菜属胶东风味,以烹制海鲜见长。胶东菜源于福山,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福山地区作为烹饪之乡,曾涌现出许多名厨高手,通过他们的努力,使福山菜流传于省内外,并对鲁菜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烟台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山青水秀,果香鱼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称。“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是历史上对烟台酒楼之盛的生动写照。山东风味独特的海鲜菜,以烟台为 *** ,仅用海味 *** 的宴席,如全鱼席、鱼翅席、海参席、海蟹席、小鲜席等,构成品类纷繁的海味菜单。著名的风味饭店有蓬莱春、会宾楼、松竹林、天鹅饭店等,都是以经营传统胶东风味菜而著称。
13、青岛不仅有景色秀丽的海滨风光供人游览,也有佳肴供人品尝。青岛也以善烹海鲜弛名,基本属于福山风味,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鲜嫩,讲究花色造型。随着对外 *** 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青岛市为数众多的宾馆饭店争相开业;一些历史名店、老店,经过装饰改造,也获得新生。著名的春和楼饭店,被誉为岛上明珠的青岛饭店,均以其设备整洁典雅,菜品精细味美,服务热情周到而著称。出于曲阜的孔府菜历史悠久,用料讲究,刀工细腻,烹调程序严格、复杂。口味讲究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对菜点 *** 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传统风味,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原曾封闭在孔府内的孔府菜,80年代以来也走向了市场,济南、北京都开办了“孔膳堂”。
14、鲁西、鲁北禽蛋菜、 *** 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鲁中地区具有齐国遗风的肉、鱼菜,各具特色。
15、山东菜正是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之特点而又加以发展升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来,国家和 *** 将鲁菜烹饪艺术视作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发扬的方针,从厨的一代新秀在茁壮成长,他们正在为鲁菜的继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6、四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以麻、辣、味浓著称,分成都、重庆两支。
17、从地域上说,川菜是中国西部四川这块地方出现的菜。按行政省看,川菜就是四川菜。只是这么看,就机械了。川菜它早已不仅是四川人喜爱的,而是中国各地甚至海外许多国家的人所爱好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川菜它也是属于中国的,属于世界的。
18、概括地说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国历史演变序号——朝代来说,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反扬菜同列。
19、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20、懂烹饪的人有个 *** :美食是以美味为基础的。美味则需要调味技巧来创造。
21、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藠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22、川菜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这些菜点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个大类组成的。当今流行的川菜品种既有对历代川菜品种的传承,也有烹饪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
23、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 *** *** 出来的。常用的烹饪法,大类有30种,这当中既有一些全国通用的,也有一些 *** 创的。如 *** 创的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就别具一格。小炒之法,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急为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顿时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翻拨煸炒,使之脱水、成熟、干香。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浓厚味。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煵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烧法烹饪的。
24、四川既然称"天府之国",烹饪原料当然是多而广的。56万平方公里境内,沃野千里,江河纵横,物产富庶。牛、羊、猪、狗、鸡、鸭、鹅、兔,可谓六畜兴旺,笋、韭、芹、藕、菠、蕹(Weng),堪称四季常青,淡水鱼有很多佳品,江团、岩鲤、雅鱼、长江鲟,以四川产的为珍。即便是一些干杂品,如通江、万源的银耳,宜宾、乐山、涪陵、凉山等地出产的竹荪,青川、广元等地出产的 *** ,宜宾、万县、涪陵、达川等地出产的香菇,四川多数地方都产的魔芋,均为佼佼者。就连石耳、地耳、绿菜、侧耳根、马齿苋这些生长在田边地头、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为做川菜的好材料。还有作为中 *** 冬虫夏草、川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为养生食疗的烹饪原料。四川人饮食特别讲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养优良的种植调味品和生产、酿造高质量的调味品。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中坝酱油、郫县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温江独头蒜、北碚莴姜、成都二金条海椒等等,都是品质优异者。与烹饪和筵宴有密切关系的川茶川酒,其优质品种亦为举世公认。
25、前面仅是说到四个基本情况。川菜在形成和发展、完善过程中,还有一些因素,诸如四川有尚滋味的饮食传统习俗,有热心饮食之士的烹饪研究,有民族的口味融合,有善于吸收各方面烹饪精华的"拿来主义"精神,等等。我们希望川外、海外人士多到四川走走、看看,领略一下川菜川味的无穷奥妙,分享四川人的食之乐,饮之乐,味之乐,筵宴之乐。四川人欢迎大家。
26、江苏菜注重原汤原汁,浓淡适口,甜咸适中。分扬州、苏州、南京三大派别。
27、苏菜即江苏菜。由淮扬、金陵、苏锡、徐海四个地方风味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 *** 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 *** 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28、江苏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水产品有长江三鲜(鲟鱼、刀鱼、鲴鱼)、太湖银鱼、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南京龙池鲫鱼以及其它众多的海鲜品。优良佳蔬有太湖莼菜、淮安蒲菜、宝应藕、板栗、鸡头肉、茭白、冬笋、荸荠等。名特产品有南京湖熟鸭、南通狼山鸡、扬州鹅、高邮麻鸭、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无锡油面筋等。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总总,都为江苏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9、江苏菜风格清新雅丽,反映在刀工精细,刀法多变上。无论是工艺冷盘、花色热菜,还是瓜果雕刻,或脱骨浑制,或雕镂剔透,都显示了精湛的刀工技术。
30、江苏菜以重视火候、讲究刀工而著称,尤擅长炖焖煨焐,著名的“镇扬三头”(扒烧整猪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苏州三鸡”(叫花鸡、西瓜童鸡、早红桔酪鸡)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鸭、叉烤桂鱼、叉烤乳猪)都是其 *** 之名品。
31、清鲜平和、追求本味、适应 *** 强是江苏风味的基调。范曾先生为《中国名菜谱·江苏风味》专辑题词"家山秀色、清雅风味"是对江苏风味的更好概括。无论是江河湖鲜,还是禽畜时蔬,都强调突出本味的一个"鲜"字。调味也注意变化,巧用淮盐,擅用蕈、糟、醇酒、红曲、虾籽、调和五味,但不离清鲜 *** 。
32、江苏菜式的组合亦颇有特色。除日常饮食和各类筵席讲究菜式搭配外,还有“三筵”具有独到之处。其一为船宴,见于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为斋席,见于镇江金山、焦山斋堂、苏州灵岩斋堂、扬州大明寺斋堂等;其三为全席,如全鱼席、全鸭席、鳝鱼席、全蟹席等等。
33、江苏菜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表明,至迟在6000年以前,江苏先民已用陶器烹调。《楚辞·天问》记载了彭铿作雉羹事帝尧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已有了全鱼炙、露鸡、吴羹和讲究刀功的鱼脍等。据《清异录》记载,扬州的缕子脍、建康七妙、苏州玲珑牡丹鲧等,有“东南佳味”之美誉,说明江苏菜在两宋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至清代,江苏菜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清稗类钞·各省特色之肴馔》一节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所列十地,江苏占其五,足见其影响之广。
34、江苏又为名厨辈出之地:帝尧时的彭铿,春秋时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顶,以及中国之一位被立传的厨师王小余、仪征萧美人和号称"天厨星"的董桃楣。
35、江苏的烹饪文献亦十分丰富。著名的有元代大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 *** 集》、明代吴门韩奕的《易牙遗意》、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此外,历代史书、诗词等记江苏名产名肴也是屡见不鲜。
36、江苏菜按照自身风味体系又可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
37、淮扬风味以扬州、淮安为中心,肴馔以清淡见长。历史上,扬州是我国南北交通枢纽,东南经济文化中心,饮食市场繁荣发达。“扬州三把刀”之一的厨刀著称于世,扬州名厨遍及海内外。 *** *** 在开国大典招待会上用的就是以淮扬风味为主的菜肴。名菜有“镇扬三头”、“镇江三鲜”、淮安“长鱼席”等。
38、金陵风味,以滋味平和、醇正适口为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适应八方之需。尤擅烹制鸭馔,金陵叉烤鸭、桂花盐水鸭、南京板鸭以及鸭血汤等颇具盛名。 *** 菜在南京也颇具特色,名店马祥兴的四大名菜(松鼠鱼、蛋烧卖、美人肝、凤尾虾)为其 *** 。此外,夫子庙小吃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名传遐迩。
39、苏锡风味,以苏州、无锡为中心。苏锡菜原重视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近代已向清新雅丽方向发展,甜味减轻,鲜咸清淡。苏锡近几年发展很快,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既讲究食用以味为主,又讲究观赏,形成观食俱佳的格局。松鼠桂鱼、母油船鸭、梁溪脆鳝、常熟叫化鸡、常州糟扣肉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此外,苏州糕团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苏州玄妙观、无锡崇安寺小吃亦很有名。
40、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徐海菜以鲜咸为主,五味兼蓄,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名菜别一格。 *** 别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鱼、红烧沙光鱼等名菜为其 *** 。
41、近十余年来,江苏烹饪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学校教育、职工在职培训,大大提高了厨师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随着烹饪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江苏菜在继承传统风味和基础上,勇于扬长避短,勤于学习兄弟菜系的精湛技艺和风味特色,使之日趋完美。
42、浙江菜鲜脆软滑,香酥绵糯,清爽不腻。包括杭州、宁波、绍兴三个支系。
43、浙江烹饪,源远流长。它基于“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兼收江南山水之灵秀,受到中原文化之溉泽,得力于历代名厨师承前贤的烹饪技艺和矢志不渝的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为醇正、鲜嫩、细腻、典雅的菜品格局。浙菜取料广泛,烹调精巧,尤以清鲜味真见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中的江南一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瑰宝。
44、浙江省简称浙,雄居华夏古陆北缘,濒临万倾东海,全省气候温和,物产富饶,交通方便,文化昌盛。境内北半部处于我国“东南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汊稠密,盛产稻、麦、粟、豆、果、蔬,水产资源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西南部系丘陵地带,林木修竹漫坡,多产山珍野味,农家鸡鸭成群,牛豕肥壮,殷实富足;东南沿海地区,海涂广漠,岛屿星罗棋布,有我国最著名的舟山鱼场,出产各种经济鱼类和贝壳水产品500余种,总产值居全国之首。长期以来,从事烹饪的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广泛利用富饶的饮食资源,创造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名馔美点。它意寓着一种文化和艺术,凝聚着广大厨师智慧的结晶,反映人类历史的文明和进步。
45、浙江烹饪已有几 *** 的历史。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渔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
46、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一处 *** 早期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拥有大量籼稻、谷壳和很多菱角、葫芦、酸枣的核以及猪、鹿、虎、麋(四不象)、犀、雁、鸦、鹰、鱼、龟、鳄等40种动物的残骸,还发掘出陶制古灶和一批釜、罐、盆、盘、钵等生活用陶器。据科学部门考证,这些文物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是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已发现的 *** 最早的地层之一。
47、事实表明,早在远古时代浙江劳动人民就开始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简易烹调饮食生活,开创了长江流域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在春秋末年,越国定都“会稽”(今绍兴市),它地处海滨,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兼有渔盐之利,在中原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影响下,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钱塘江流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得到很快的发展。南北朝以后,江南几百年免于战争,隋唐开通京杭大运河,宁波、温州二地海运事业拓展,对外经济贸易交往频繁,尤其是五代(公元907年)吴越钱(liú流)建都杭州,经济文化益显发达,人口剧增,商业繁荣,曾有“骈墙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之称。所有这些无不影响烹饪事业的崛起和发展,当时宫庭菜肴和民间饮食等烹饪技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北宋时汴梁人称杭州为“地上天宫”。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在此中华民族第二次大迁移中,北方名流巨族和劳动人民大批南移,卜居浙江,随之带来了京城烹饪文化。在江南大地上经济与都市建设共相并进,对外贸易和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南北烹饪技艺广泛交流,推动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菜肴的革新和发展。〔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十六“分茶洒店”中记载,当时杭州诸色菜肴有280种之多,各种烹饪技法达15种以上,精巧华贵的酒楼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触目皆是”,烹调风味南北皆具,饮食市场一派兴旺景象。
48、自南宋以后几百年来,虽然 *** 中心在北方,但言物力之富,文化之发达, *** 之繁庶,浙江必居其一。
49、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饮食业发展迅速,酒楼、饭店错落有致,菜肴珍品琳琅满目,服务门类日趋齐全并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高级厨师的骨干队伍,成为 *** 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也是人民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一个行业。在社会物质和文化改善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吃讲营养、讲卫生、讲究口味多样,成了城乡人民的普遍要求。在生产实践中,广大厨师利用独厚的饮食资源,施展高超精湛的技艺,烹制出雅俗共赏,风味各异的佳肴美点3000余品,为浙江食坛上增添了朵朵奇葩异卉。浙江的名厨和食家,为发展祖国的烹饪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50、早在宋代,台州人陈仁玉撰《菌谱》,德清人赞宁撰《笋谱》总结了运用本地特产的烹饪经验,〔南宋〕两位烹饪女能手,一位是浦江的吴氏,著有《中馈录》,收集了浙西南地区76种菜点的 *** *** ,另一位是宋五嫂,其芳名与“宋嫂鱼羹”流传百世。〔明〕慈溪名厨潘清渠,写了《饕餮谱》,详细记载了浙江等地412种精美肴馔。至清代,著书立说的更多,特别是绍兴人童岳荐的厨膳秘籍《调鼎集》,著名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汇集了浙江、江苏一带的众多风味菜,把我国古代的烹饪经验和厨师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加以 *** 的整理,并上升为理论。这些文献,对后世烹饪界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其中不少菜品在当今浙江各地菜馆酒楼尚可见到。当代广大厨师批判地研究继承这一文化遗产,推陈出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浙菜”的烹饪宝库。年逾古稀的杭州名厨封月笙,50年代曾以烹调专家身份,应聘由国家派往捷克斯洛伐克传授中国菜肴的烹饪技术,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杭菜的研究、创新。浙南烹调高手金次凡,刻苦学习烹饪理论,注重实践,功底深厚,1983年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荣获“全国优秀厨师”称号。杭州天香楼名厨吴国良,曾应邀赴美国费城传授烹饪技术,饮誉大洋彼岸。还有不少名厨里手,各有一手绝技,如蒋水根善烹“西湖醋鱼”,被誉为“当代嫂”;丁楣轩精于刀工, *** 传统佳肴,别具一格;陈阿达技术全面、娴熟, *** 作干净利落,菜品色香味型具佳;许祥林擅长食品雕刻和冷荤工艺拼盘,造型别致生动,和谐悦目。
51、浙江烹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里程,尤其是近代烹饪工作者悉心研究、发掘开拓和提高,使“浙菜”体系日臻完整和统一,它分别由杭州、宁波、绍兴和温州为 *** 的四个地方流派组成。杭州自南宋以来,是东南经济文化重镇,烹饪技艺前后一脉相承,菜肴 *** 精细,清鲜爽脆,淡雅细腻是浙菜的主流,如东坡肉、薄片火腿、西湖醋鱼、宋嫂鱼羹龙井虾仁、叫化童鸡、油焖春笋、八宝豆腐、西湖莼菜汤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风味特色。宁波、绍兴濒临东海,兼有渔盐平原之利,菜肴以“鲜咸合一”的独特滋味为多见,菜品翔实,色泽和口味较浓。在料上,“宁菜”以海鲜居多,如宁波雪菜大汤黄鱼、锅烧鳗、黄鱼羹、三丝拌蛏、奉化摇蚶。“绍菜”以河鲜家禽见长,富有浓厚的乡村风味,用绍兴酒糟烹制的糟菜、豆腐菜充满田园气息,如干菜焖肉、白扣鸡、糟溜虾仁、鱼烧豆腐、清汤鱼圆等。温州古称“瓯”,地处浙南沿海,当地居民的语言、风俗和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自成一体,素以“东瓯名镇”著称。“瓯菜”则以海鲜入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二轻一重”(轻油、轻芡、重刀工), *** 菜有三丝敲鱼、爆墨鱼花、锦绣鱼丝、马铃黄鱼双味蝤蛑、桔络鱼脑、蒜子鱼皮等
52、“浙菜”基于以上四个流派,从整体上看,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风格,概而论之,有以下四个方面:
53、一、选料刻求“细、特、鲜、嫩”。浙江四季物产丰富,大海、江河、泊,平原、丘陵、山地,以及各种养殖场,为四时菜肴轮番应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物质资。
54、一“浙菜”选料一要精细,取用物料的精华部分,使菜品达到高雅上乘;
55、二用特产,使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56、三讲鲜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纯真;
57、四求柔嫩,使菜品食之清鲜爽脆。凡海味河鲜,须新鲜腴美尤以节令取胜;凡家禽、畜类,多系特产,如萧山鸡、奉化鹅、绍兴麻鸭、金华火腿、湖羊、南肉等;凡蔬果之品,以时鲜为上,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褰(qiān谦)裳去之”。
58、二、烹调擅长炒、炸、烩、溜、蒸、烧。海错河鲜烹制独到一面。“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浙菜常用的烹调 *** 有三十余类,因料施技,口味多变,尤其擅长六类:
59、炒菜以滑炒见长,力求快速烹制;炸菜外松里嫩,恰到好处;烩菜滑嫩醇鲜,羹汤风味独特;溜菜脆(滑)嫩滋润,卤汁馨香;蒸菜讲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鲜嫩腴美之品;烧菜柔软入味,浓香适口。
60、这些烹调 *** ,大都符合原料质地的特点,适宜江南人民喜爱清淡鲜嫩的饮食习俗。浙江名厨高手烹制海味河鲜也独见一功,与北方烹鱼有显著不同。浙江烹鱼,大都过水,约有2/3的鱼菜是用水作传热体烹制的,突出鱼的嫩鲜,保持本味。如,著名的西湖醋鱼,系活鱼现杀,经沸水氽熟,软溜而成,不加任何油星,滑嫩鲜美有口皆碑。
61、三、口味注重清鲜脆嫩,保持主料的 *** 和真味。这是食物原料、烹调 *** 和人民的饮食习俗等客观特 *** 的综合体现。〔清〕杭州人李渔在总结烹调经验时认为,“世界好物利在孤行”(《闲情偶记》),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现代烹饪展表明,凡一物烹成,必须辅佐,才能达到“和合之妙”。“浙菜”多以四季鲜笋、火腿、冬菇、麻菇和绿叶时菜等清鲜芳香之物辅佐,同时十分讲究以绍酒、葱、姜、糖、醋调味,借以去腥、戒腻、吊鲜、起香。如,东坡肉用绍酒代水焖制,醇香甘美,清汤越鸡则衬以火腿、嫩笋、冬菇清蒸,原汁原汤馥香四溢。雪菜大汤黄鱼以雪里蕻咸菜、竹笋配伍,汤料芳香浓郁,诸如清蒸桂鱼、芙蓉蝤蛑、之江鲈莼羹等海错河鲜菜肴,都以主料突出,口味纯真而见长。
62、四、形态讲究精巧细腻,清秀雅丽。“浙菜”此风格可溯至南宋,《梦梁录》曰:“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食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
63、当今,浙江名厨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刀法、配色、成熟、装盘等烹饪技艺和美学,把精与美,细与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道道美馔珍馐。如传统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薄均等,长短一致,整齐划一,每片红白相间,造型尤似江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