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西河戏之乡星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星子西河戏全家福4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世界三大古老戏曲_古老的民间戏曲之花
鄱阳县地处鄱阳湖畔,是百万人口的大县,即是赣东北 *** 经济中心又是文化活动中心。尤其明、清朝以来,县城沿河会馆、书院毗邻兴建。庙宇祠堂遍布城乡,往来商贾云集鄱城。丰富的资源优势,兴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鄱阳地方文化的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饶河戏这个民间戏曲艺术之花,在鄱阳这块土地上壮大、发展。
鄱阳地方剧种很多,行当齐全,如:饶河戏、采茶戏、木偶戏(傀儡戏)其中历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则是饶河戏。饶河戏古时称为江西大班,因发源于鄱阳饶河一带而得名。说饶河戏首先就要说南戏和弋阳腔。因为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又是饶河戏的主要声腔,在饶河戏的历史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研究饶河戏,首先要从弋阳腔与饶河戏的关系及有关弋阳腔兴衰说起。
自南宋建都临安以来。南戏早在南宋景定咸淳年间(1260-1274)就流行赣东北并产生重大影响,南戏流入赣东北地区后,与当地乡音土语相结合。逐渐繁衍成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弋阳腔。弋阳腔是我国南宋元南戏过渡到明代传奇阶段。最早出现在江西的戏曲声腔。据明代人祝允明《猥谈》所载,弋阳腔大约形成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与它先后诞生的还有海盐、余姚、混三腔。统称南戏四大声腔。弋阳腔沿着民间戏曲的发展道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自成一派。其曲调多半是出于宋人词曲和里巷歌谣,用不同的曲牌连缀成套。保持着我国古代村坊小曲的 *** ,本无宫调,亦罕节奏,畸农土女,顺口而歌。演出肘台上一人干唱。台后众人帮和。只用锣鼓助节,没有丝竹伴奏。明清两代戏剧家说它是南方歌词,曲高调喧、金鼓杂闹、声震云端、它的俗名又叫高腔;在剧目上,继承了《目连戏文》的演出传统,吸引到了宋元杂剧的艺术营养,又受话本、小说的影响,创造了一种以扮演历史故事为内容的连台大戏,故事连贯,情节一通俗,可演七天七夜,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迅速向外传播。约在明嘉清三 *** (1 660)弋阳腔的流行地区已发展到我国南北各地。明徐谓《南词叙录》中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顾启元《客座赘语》中说:“……弋阳即错用乡语。四方客土喜阅之。”弋阳腔善于和各种地方语结合,因此它流传很广,在很大程度上哺育和影响了我国各地戏曲创作剧种的形成和发展。
明末清初,由于各种乱弹腔的兴起。强烈地冲击着古老单一的弋阳腔。促使其日渐衰弱,多数弋阳腔艺人。为求生计,陆续加入后兴起的饶河乱弹班改唱弹腔。并将弋阳腔剧目所谓的“ *** 十八本”和《目连戏》传入饶河班。汤显祖说:“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自嘉清而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为徽、青阳、”弋阳腔并末“调绝”。它的余脉一样被饶河班所继承,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活跃在赣东北一带的饶河 *** 台上。为赣东北地区人民所接受,以至发展成为饶河戏的“三大声腔”(高、昆、弹)之一,老艺人常说:“高腔子弟昆腔戏,皮黄弹乱不成器”意思是指不会唱高腔者,算不上是合格的“饶河”子弟,可见弋阳腔在饶河戏唱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南腔四大声腔互相影响和众多外来声腔,如:楚腔、石牌腔、秦腔等在江西时来时往,加上本省宜黄腔的形成,在明末清初促使江西戏曲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继弋阳腔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梆子乱弹腔”。随着“梆子乱弹腔”的出现,演出乱弹腔的帮社,在我省各地纷纷组建。这种乱弹班多以发源地水系为名。并各自形成不同风格。这就是鄱阳的饶河戏、星子的西河戏、修水的宁河戏、广昌的旰河戏、赣南的东河戏等。
饶河戏的形成它分为几个阶段,初期只有二黄腔剧目。二黄腔是出自江西本地的“梆子乱弹腔”,俗名“二冗”。又叫“宜黄腔”。它源于明代的西秦腔,传入江西宜黄后。改笛子、唢呐为胡琴伴奏,故又名“胡琴腔”。清乾隆李调元《雨村剧话》中说“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黄腔。”杜频陶《二黄本源考》中说“二黄二字,是由宜黄二字讹传下来的,二黄本名宜黄。今饶河戏的某些传说剧目。如《满堂福》中,郭子仪观阵唱的二黄,仍用唢呐伴奏,保持这早期宜黄腔的演唱风格。“西皮腔”是清乾隆年间由湖北传入江西,它是在明末清初,由晋南入鄂的蒲州吹腔和奏腔。与湖北汉水流域之襄阳腔结合衍变而来。后与湖北汉 *** 合流,因山西人称“唱”为“皮”此腔由山西传来,故名“西皮”。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抚郝硕,在其复奏查办戏曲的奏折中说“臣查江西昆腔甚少。民间演唱有高腔梆子腔,乱弹腔等名目。其高腔又名弋阳腔,广(信)饶(州)九(江)大(余)有秦腔,+牌楚腔时来时往”。(见《元明清禁毁戏曲小说资料》)。郝氏所指楚腔即西皮,西皮传八江西后。较早被饶河班接受,与“二黄戏”分腔演唱。于是。饶河班 *** 现了“西皮剧目”,这是饶河戏中期阶段。
道光年间,饶河班仿效汉剧,将西皮与二黄在同一剧目中合腔演唱。与此先后。来自浙江的“浙调”、“ *** 调”(广信称“上江调”),源于安徽的“老拔子”、“吹腔”、“石牌”等各类声腔,陆续传人饶河戏,促使饶河戏乱弹腔的最后定型,一个含高、昆、弹三腔的饶河戏终于形成。一跃而雄踞于饶河流域一带的乡间农村。
自乾隆嘉庆年间以来,饶河戏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剧种。鄱阳乡间学戏、看戏蔚然成风,几乎是“一听胡琴响。喉咙就作痒”。乡亲们以能唱,能演饶河戏为荣。家 *** 了 *** 。亲戚六眷挂彩,村里起了班子,邻村宗亲送礼放炮,为之祝贺。各种各型的饶河班子和太子班、串堂班、三角班星罗棋布。遍布农村各个角落。每逢年节,开谱祝寿,婚丧喜庆,少不了要请个戏班子或串堂班热闹一番,以为隆重。从枧田街乡黎家岭祠堂(同治甲成1874年造)戏台上各个饶河戏班的留字上可见。仅枧田街的太子班就有十几个,珠湖、团林、四十里街、凰岗、大吉、枧田、丰田、黄家等地的几十个饶河现社在活动,戏风最盛时各角云集。各班摆播,打对台,赛技艺,打铳放炮。热火朝天,常有深夜三更半,处处有戏看。“鸡叫天明亭。还有锣鼓响”的盛况出现,与此同时,一批鄱阳的饶河班子各声大振,享誉四方。
饶河戏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到饶州府管辖的乐平、万年、余干、德兴、浮梁及安徽的祁门。至德咸丰以来。各地营业 *** 的“长班”纷纷出现。这些班社互相竞争,为扬其名。他们不得不争先来到鄱阳。到鄱阳饶河戏这个“戏窝子”是花高价雇请名角及乐手入其班社。作为名角,往往采取搭班或由各地班头,箱主雇请等方式从事艺术活动,鄱阳子弟搭乐平班者甚多。 *** 时更甚,如当年小生王友发、郑瑞笙。花旦吴天水、石奇香、陈桂英、王耕梅。汤生邹秋太。老生王春晕,鼓师夏义昌,琴师高金榜、王仕仁等,均在乐平的“艺红班”、“明经同乐”、“同春舞台”、“天济同乐”等班社中就梁顶柱。王友发被乐平人称为“活周瑜”,常有“鄱阳子弟乐平班,日夜看戏当得饭”。无鄱“不成班”等说法。
饶河戏除乡间的太子班不算。民间期间在一些较大的班社中,出现了鄱阳的“筱京舞台”,乐平的“明经同乐”,“大舞台”,“同春舞台”四大名班雄称的局面,四大名班以其演员班底雄厚,服装设备齐全。演出技艺超群而称雄于鄱、乐、余、万一带,致使其他职业 *** 班社望尘莫及,“筱京舞台”是鄱阳最强者,为鄱阳县枧田街乡丰田黄家1 *** 9年创办的饶河戏名班。班主有黄自强(小名花子),黄箱源(族长,小名新老久),黎家岭;李黎坤(地方强头),外班头金德昌(银宝湖鸣山金家人,地方豪强,丰田黄家与鸣山金家称黄金一家。办为华宗),古光秀(油墩街西湾占家人),班主黄自强自备戏箱四幅,设备最强,搭班演员报酬丰厚,主角每年可得四百银元,它招至鄱、乐、余、万各地饶河戏名角云集该班,该班为了巩固班衣。过年时老板向主角预付来年定金。夏天演员不散伙,带家春在丰田黄家歇伏。老板供吃住。 *** 时期 *** *** 散班,唯独“筱京舞台”因其班主势力强大而独树一帜,一直坚持到1949年7、8月份扔在县城六条巷江家山祠堂售票演出,年底停班,后这些老艺人有的调入省市文艺学校任教。有的为县赣剧团和景德镇赣剧团演员他们是饶河班宝贵财富,为建国后赣剧事业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国后,省文化主管部门决定。将流行于饶河流域一带的饶河班和流行上饶玉山一带的信河班合流正式命名为“赣剧”。从此古老的饶河戏得到了 *** 和 *** 的重视。为了抢救和扶持古老的民间之花――饶河戏。文化主管部门1957成立鄱阳县赣剧团。鄱阳县赣剧团建团后通过整理、改编、创作优秀剧目,同时抓紧人才的培养,打造出胡瑞华、施国爱、石桂安等一批誉满饶河的演员,震响了鄱、乐、余、万几县,引起省、地及 *** 的关注和重视,1958年首次赴北京演出,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演员胡瑞华赴京演出的剧目《三司会审》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1959年赣剧团部分演员奉调赴庐山为 *** 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 *** 和国家 *** : *** 、 *** 、 *** 等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好评。2004年被 *** 授予“戏剧之乡”称号。同年以剧目《詹天佑》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七艺节“文华新剧目奖”。扮演《詹天佑》的演员余文华获得。文华表演奖”和“观众最喜爱演员奖”。
*** *** 以来,在鄱阳县活跃着业余剧团二十多个,这些业余剧团是饶河戏的生力军,他们一支支活跃在农村舞台上。这些剧团并没有财政拨款,而完全是自食其力,自 *** 装、道具。农闲时集中在一起学习、排练、切磋饶河戏技艺。组织送戏下乡,农忙时回到家中收割、种地。在这些剧团的带动下。在劳作之余, *** ,大到七、八十岁老者。小到三、四岁孩童都会唱上几句饶河戏,其乐融融。乡民们说:“饶河戏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源泉、瑰宝,我们将代代相传。”
饶河戏之所以在鄱阳戏剧之乡盛传唱响。我们认为它说的是观众易懂的语言,唱的是观众会唱的腔调,正是这种独具魅力的土腔土调。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游淌了五百年。它更有着一批民间艺术家和体现人民群众道德观念的优秀剧目。并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道路。长期扎根于农村乡间草台或庙台上。以观众熟悉的演员,演观众熟悉的戏文,饶河戏正是以其自身的戏曲审美方式,与地方百姓审美需求相互融合。饶河戏是家乡的土壤培养,是先辈的血汗浇灌。饶河戏有过繁盛的机遇,也有过挫折和凶险,不同的时代赋予它不同的命运,世事造就它非凡的业绩,饶河戏家乡人民更会以其特有的方式热爱它,保护它,收藏它。 *** 它,让其永葆青春,永不凋谢。
二、西河戏 *** 时期
1、1937年, *** 战争爆发,鄱阳湖地区陷入战乱,对沿湖城镇构成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河戏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活动中心也随之改变。庐山南麓以华林为中心的星子县,业余演出依然兴盛,义和班频繁在这片区域活动,华林的艺人数目占当时全部艺人的五分之二。
2、1938年,日军侵入,星子县 *** *** 迁往都昌,湖面受到 *** ,星子沿湖地区修建了日军炮台。西河戏活动因此迅速衰败,义和班陷入了困难时期。尽管偶有演出,但往往入不敷出,许多艺人转而从事皮影戏以求生存。至1942年,日伪县长命令义和班在蓼花汉岭演出端午节戏,部分艺人因不满而逃往外地。其余艺人则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甚至有艺人因抱病转而从事皮影戏最终客死他乡。
3、西河戏流行于星子、德安、九江县市一带。其主要声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
三、星子的习俗有哪些
1、“星子大戏”流行于赣北的星子及周边德安、九江一带,又名“弹腔戏”。因赣江 *** 分东、西两河、其西河流经星子境内,故又名“西河戏”,俗称“星子大戏”。
2、“星子大戏”体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剧本结构冗长,内容崇高忠、义、廉、孝,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服装道具也古色古香。现有传统剧目约150多种,许多乡村尚有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她以特有的风韵,备受群众欢迎。2010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星子大戏(西河戏)的基本唱腔是“西皮”“二黄”二条主线,但支流很多。西皮有:导板、正板、原板、垛子、栽板、三六板等;二黄有:导板、正板、慢板、八板头,还魂调、倒扒浆、平板等。
4、西皮唱腔的主要特点是:旋律高亢奔放、浑厚淳朴,长于表现: *** 、奔放、欢乐、得意、粗犷、豪放的情绪,节奏明快爽朗,大方干脆。如《破庆阳》中的“李广打马进皇道”;《辕门斩子》中的“小奴才做的事把我气坏”等等。二黄唱腔主要特点是:旋律沉稳严肃,长于表现:沉思、忧愁、内心复杂、伤感哀叹的情绪,其节奏缓慢,平静稳定。如《三气周瑜》中的“周公瑾在巴丘长声短叹”。
5、西河戏一直由各村的农民在春节自演自乐,进入21世纪开始重新流行。有左河水回乡时作《醉佳客·看星子西河戏》曰:“村社何来丝纽声?西河戏又故乡兴!京胡伴奏乡音韵,日是农民夜是君。观善恶,辩奸忠,木台上下意相通。征程 *** 七八步, *** 三军五六兵。”
6、在星子大戏唱腔中,老一辈艺术家,很多地方引入了民间音乐。如《打龙蓬》中丫环唱的《补缸调》;《芦花荡》中船夫唱的《过山丢》;《双卖武》中阮三爷唱的《乐天歌》,《双珠凤》中 *** 与丫环对唱的《十杯子酒》,这些民间小调,活跃和丰富了西河戏的唱腔,增添了演出效果。
关于西河戏之乡星子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