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之乡,霍州锣鼓之乡 - 之乡 -

锣鼓之乡,霍州锣鼓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锣鼓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锣鼓之乡的知识,包括霍州锣鼓之乡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鼓乐发展更好的地方
  2. 鄂南锣鼓乐
  3. 为什么山西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
  4. 中国的傩戏之乡是哪里

一、鼓乐发展更好的地方

1、“中国鼓乐之乡”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2、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绛州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新绛位于山西西南,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为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历来在 *** 、文化、经济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3、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更流行的节目之一。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更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 曲目:《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

4、秦王破阵乐》在民间颇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代,鼓乐进入鼎盛时期。

5、新中国成立以后,绛州鼓乐更在发展、壮大;后来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绛州鼓乐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并且参加了山西省的首届艺术节。

6、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新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上京演出,得到了国内外 *** 的一致称赞。他们演奏的《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以其震动山河的磅礴气势和令人振奋的旋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7、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鄂南锣鼓乐

1、锣鼓乐就是指全部使用打击乐器演奏锣鼓曲牌的音乐,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点子”。鄂南就流行着许多打击乐器。

2、鼓类——脚盆鼓。大堂鼓、小堂鼓、鞭鼓(有写作“边鼓”)、建鼓(扁圆形,顺鼓直径有长柄横穿鼓周,左手执柄举鼓,右手执槌向上敲打)、扁鼓、梆鼓(有称“腰子鼓”),赤壁市农村常以麂角作槌敲打此鼓伴唱《栽田鼓》,故鼓词有“麂角打鼓响叮咚”句)、渔鼓(沿江农村流行,竹筒一端蒙蛇皮或黑鱼皮或猪“尿泡”,以手掌拍击)。

3、此外还有锣类、钹类,铜铁类、木竹类等。

4、在锣鼓乐里,并不是所有曲牌用上所有的打击乐器,而是按需要有选择地使用。鄂南锣鼓乐常用的打击乐器有马锣、小锣、堂鼓、锣、钹,有时也用鞭鼓、脚盆鼓。马锣是形成鄂南锣鼓乐地方特色的突出乐器。

5、锣鼓乐是鄂南城乡普通流行的乐类,在民间有许多应用场合,包括民间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戏灯”,故锣鼓乐又称“花灯锣鼓”;重大节日的喜庆 *** 或 *** ;民间婚丧“红白”大事;传统节日期间除“戏灯”以外的群众自娱演奏;民间剧团演出前“打闹台”。

锣鼓之乡,霍州锣鼓之乡-第1张图片-

6、鄂南各地,春节期间都有“戏灯”传统习俗。清·同治六年《通山县志》记载:“每岁元日,爆竹之声盈里巷……上元(正月十五日——作者注)前数夜,乡城皆放花灯,以竹为主,若龙若师(狮——作者注), *** 精巧,最胜为故事灯,周围制造人物数百,层砌而上,煌煌如银山,如火笋,或十台、三五台不等,锣鼓随之,曰戏灯新年。”戏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民间舞蹈表演。正月是民间舞蹈表演最集中的时候。

7、鄂南民间舞蹈除全国各地都有的龙灯、高跷等流行形式外,具有鄂南地方特点的主要有:《小草把龙》、《单龙戏虎》、《戏凤凰》、《打花鞭》、《五龙拱圣》等。这些民间舞蹈用的音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锣鼓乐伴奏加入声伴(演)唱,伴(演)唱的民歌叫“灯歌”,这一部分留在以后的《民间歌曲·灯歌》集中介绍;另一种是只用锣鼓乐伴奏。

8、有些地方春节舞龙只是一条龙或多条龙灯。而在崇阳县和赤壁市随阳、通山县楠林一带,却既舞龙又戏虎,二者同时表演。锣鼓乐伴奏也有两套打击乐乐班子:威武宏大的“大打”和紧张激烈的“小打”。唐朝有一年, *** 王孙思邈在江南山区采 *** ,遇见虎神喉咙卡骨,疼痛难忍, *** 王为之医治,敷以草 *** ,疼痛即止。过后,虎神将此事告知龙王,恰逢龙王身上奇痒难忍,亦求 *** 王为之医治。 *** 王叫他将全身鳞甲张开,见其内长满山虱,捉尽后病即除。龙王虎神大喜,作龙腾龙跃状为 *** 王起舞。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百姓平安。人们为求龙王虎神世代庇佑,就在每年正月,以竹扎起 *** 灯,效龙腾虎跃状 *** 。

三、为什么山西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

1、山西的民间舞蹈也像山西民歌那样历史十分悠久,因此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据唐人苏鄂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又据山西省《文化生活报》1985年之一期介绍,这种原始舞蹈,1984年底在寿阳县西乡平头沟一带被重新发现。

2、这种新发现的“战蚩尤”舞,被当地群众称作“爱社”,又叫“闹 *** ”。它反映的是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战蚩尤的故事:黄帝为战胜人头兽身、钢头铁额的蚩尤,招纳了二十四家魂头 *** ,为首的六个大 *** 分别戴着画有红、紫、粉、绿、黑、蓝六种颜 *** 脸的头盔,身靠扎有十五根彩色绿条的背架,手使两尾绣鱼,驱使十八名小 *** 各持一面小锣,排列各种阵势,先以“推门脸”、“提腿猴”、“下蹲”、“骑马势”作为战前演练,接着用“侧上墙”、“子场”、“过关”和“对弈”、“耍桌”等场面表现黄帝大败蚩尤。

3、场面壮观,趣逗人。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所有这些,都说明山西的民间舞蹈早已十分有名。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200余种。

4、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二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迓鼓”等近20多种。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

5、如万荣县17个乡就有 13个乡有花鼓舞队。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相传为宋代水泊梁山的英雄们 *** 失败后流落塞北时所创)、“汾孝地秧歌舞”、“原平凤秧歌舞”、“ *** 小花 *** ”、“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

6、此外,山西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铁棍”、“抬阁”、“吹弹歌舞蹈”,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

四、中国的傩戏之乡是哪里

1、德江傩戏表演主要以酬神娱人为目的,表演形式上有傩祭、傩仪、傩戏、傩技,道具有傩 *** 、法器、傩服饰,傩坛上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傩技绝活有开红山、上刀山(梯)、下油锅、口含红铁等。

2、德江傩戏由 *** 、图案、法器、傩堂及傩艺师们的唱跳戏等几个方面综合组成,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美誉。

3、傩,作为一种神奇而古老的民族文化事象,其意义特殊,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俗、音乐、戏剧、美术、服饰、雕刻等众多艺术门类,更涉及人文、哲学、 *** 、社会、历史、民族、语言文化等诸多领域。

4、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周礼·夏官·方相氏》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变。”往下至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程度关于傩的记载,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5、从古至今,傩戏经历了几 *** 的积淀和衍化,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俗和习惯。

6、几 *** 来,傩戏的掌坛师为主人家执行驱邪避灾、过关了愿等活动,在主人家的堂屋里摆置好所有傩道具和傩 *** 以及祭品,由掌坛师画上花脸或戴上傩 *** ,穿戴傩发饰,手执牛角师刀,肩搭傩牌带,在节奏紧密的锣鼓声中,吹响三声牛角后,就开始进行傩祭、傩舞、傩戏、傩技等一系列的活动。

7、如此历史悠久的傩戏又是何时传入德江的?在明代以前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而在明嘉靖时期,《思南府志风俗篇》载:“岁除旧。进傩,皆坐 *** 神状。内二老为傩公傩母。”而当时的德江隶属于思南府管辖,证明德江在明代时就已有傩戏活动。

锣鼓之乡和霍州锣鼓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霍州 鼓之乡

上一篇邵东鱼米之乡是哪里(湖南的鱼米之乡是哪个城市)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