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琵琶之乡安溪,以及枇杷之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安溪陈氏宗祠的墓葬
坐落于凤山西麓、凤城镇吾都村中部,背靠贡山。始建于明末,2001年重建。大厝式,两旁有护厝,建筑面积527平方米,门前有月眉池,竖立三副旗杆盘石,大厅悬挂“进士”、“解元”、“文魁”、“武魁”、“父子典邑”、“连捷登科”、“登科”等匾额。楹联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金用所书,主要有:“父慈子孝千秋继;兄友弟恭百世传”、“成才裔应勤工立业;好儿孙宜奋发兴邦”、“宜抱兴邦报国以求显祖;应为毓裔成才争取荣宗”、“宜培兰桂以期流芳远;应毓家驹争取衍庆长”、“虞人永应兴鸿业;都众长宜毓俊才”、“虞宗德业宜长继;都裔人龙应永培”、“已得家山多隐秀;能修学海自 *** ”、“祖德千秋宜永继;宗功百世应长传”、“虞祖欣居凤麓;都祠诚觐观音”、“百代孝慈高仰止;万年支派承流通”。
位于城厢镇同美村。始建于明初,历经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清光绪十九年( *** 3年)、 *** 11年(1 *** 2年)、 *** 31年(1942年)等多次修建。现存建筑为1990年重建,二进厅,长25.7米,宽20米,占地514平方米。堂中悬挂“文魁”、“选魁”、“进士”等10多面牌匾。被确定为“泉州名祠”。每年正月初一日为裔孙祭祖日,腊月初五祭扫祖墓,仪式庄重。楹联有陈振珠撰的“同宗怀祖颍川衍派;美德承先小岵流芳”、“因爱家山,喜唐宋元明贤哲笔留芳迹;美扬祖德,欣士农工贾嗣徽辈出良才”、“文明肇启阆岩,芳迹千秋,时雨和风施我辈;道统何殊鹿洞,芸窗一席,蟾宫折桂摘高枝”等。
位于城厢镇土楼村尾山。唐天祐二年(905年),肇基始祖陈潼原建于厚安左都营(今砖文村亭顶一带)。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居土楼村安内山头,清乾隆五十四年(17 *** )再迁建东墘(又名东衡),坐向乙辛兼辰戌。1998年按原基原向重建,为木石结构,琉璃屋面,翘脊,二进三间,建筑面积315平方米。楹联:“位叶乾坤钟地脉;功参日月振人文”、“固始绵瓜,结翠千秋荫石室;颍川腾浪,分源 *** 到清溪”等。
位于魁斗镇魁斗村东洋山麓,为陈辉开基之地,历代是东洋、菜塘陈氏宗亲聚会、议事的场所。宗祠背倚山武头山,面向清溪造尖山,山龙地脉咸称福地。始建于明,面积200多平方米;清初扩建,建筑面积303.5平方米,土木结构,上落上厅外有东西两厢房,下落三面为庑廊。1945年小修,1988年海外宗亲捐资重修。宗祠历次修建中,均严格按原基、原局、原结构建造,故至今仍保持清建筑风格。祠中奉祀一至三世先祖。堂中悬挂“文魁”、“选魁”、“选元”等匾额。楹联:“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禩;文章 *** 蜚声远播芳洲”、“东山再看科名早;颍水长流甲第新”。
位于魁斗镇大岭村山头,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1995年重建,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云列旗形,正中幅蛟腾凤起;山名鼓案,发声际化震天长”、“尊祖敬宗思旧德;敦仁安义迪前光”、“祖创孙承本支百世;流长源远大业千秋”。
位于魁斗镇奇观村伏形湾。始祖陈坤、陈炯始建,后几经修葺。1994年因漳泉铁路建设被征用,再择今址建祠。祠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大厝式,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楹联:“奇士英才人文献瑞;观山乐水地脉钟灵”、“孝德仁风,虞代圣明高千载;廉泉让水,颍川世胄衍万支”。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19 *** ~1997年重建,为大厝式,二进十间。
位于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由先祖陈朝惠(讳观养)始建。历经多次修建。19 *** 年重修。二进双过水十二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楹联:“真地祥钟开昌运;山峰高拱起人文”、“真守历藏便是 *** 肖子;山清水秀储看闾里文明”。
坐落于蓬莱镇联盟村十字路蓬莱华侨医院边,为土木结构,二进三大门古建筑,坐向申寅兼庚甲,占地面积570平方米。原为土楼,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由长坑陈氏宗亲陈文生、陈有福捐募改建。 *** 17年(1 *** 8年),陈国辉、陈佩玉会集安溪、南安、永春三县五十三乡社陈氏颍川派族亲重建,故名为“五十三陈祖宇”。解放后多作他用,1988年归还陈氏宗族管理。古楹联有:“派分颍水迎清水;宇启蓬山接历山”、“重寻乎湖公谱亲;华美哉颍水祠堂”、“重新庙貌昭禋祀;华庆宗功尚典型”。
位于蓬莱镇新坂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坐向甲庚兼卯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1988年部分维修。楹联:“坑水长流绳祖武;边峰高耸蔚人文”、“坑流碧水龙起舞;边圃高梧凤来仪”、“坑内流清源远南山汇蓝水;边坡地沃华荣宝树挺英姿”、“坑顶鸿图龙蟠虎踞;边开祖武凤起蛟腾”。
位于蓬莱镇清水岩峰西南岗之鹅冠山麓,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土木结构,二进十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清水右环归颍水;芹山左峙护彭山”、“三派衍庆千秩烈同奉祀;八支传芳万代继述荐馨香”。
位于蓬莱镇竹林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历经多次修建。2002年重建。楹联:“宅宇增辉光颍水;林泉竞秀耀蓬山”。
位于蓬莱镇美滨村路尾角落,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清代重修。土木结构,由大厝、两旁护厝及后落厝构成。建筑面积1193.4平方米。堂中悬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的“忠厚可风”匾额。楹联:“永久传家训,诗书式谷生,春兰兼秋桂,凤起与蛟腾;承先 *** 德,启后贻孙谋,富贵荣华茂,簪缨世代悠”。
位于金谷镇金谷村店仔口,为金谷村、金东村陈氏宗祠,清初闽南风格建筑。据壬 *** 山落琵琶形穴,向丙兼亥已,历代兴修,2000年按原坐向及样式重建,保留原有风貌,为汉式大厝,石、砖、木结构,重檐硬山式屋顶,竖瓜斗木构架,二进,面阔五开间,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正面为三门直进,边门对开,俗称“五门直出”,其建筑格式在闽南实属罕见。2003年,宗祠入编“泉州名祠”。楹联:“颍川千家沐宗功祖德;川流万派汇武纬文经”、“翰墨门冈,幸文明盛世开拓;德宗祠宇,庆化日光天重辉”。
坐落于湖头镇后溪村,俗称“大宗”。陈光绪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7年)。经多次修建。 *** 24年(1935年),裔孙陈世春带头捐资,宗亲集资重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8平方米。楹联:“后昆昌裕光宗族;溪水渊源溯颍川”、“祖源颍川,而福建温陵小岵,至大成而蕃衍;宗本帝舜,衍太丘朝翼启端,由光绪以开基”。
位于湖头镇后溪村中点,为后溪陈氏十五世陈宜升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2001年按祠堂古体重建。建筑面积385平方米,土木结构。楹联:“卿云伴月钟祥瑞;侯舜遗风毓俊贤”、“卿志昂扬宗德传千古;侯峰挺拔桂兰茂万年”、“奕世流芳凝千载风云气;敦仁睦族心铸四时富贵春”、“卿月无边竹苍松茂;侯风长聚桂馥兰香”。
坐落于白濑乡下镇村,共有四座。(1)下官厅厝。位于上寨自然村,土木结构,三落大厝,占地600平方米。(2)陈氏宗祠。位于待御潭自然村。鲁班式大厝,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楹联:“由固始而来,一脉相传蔓延葛蕊根同庇;居南山之下,五星环聚罗列峰峦气独钟”。(3)岭兜祖厝。为日月星陈氏祖宇。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楹联:“中山聚秀代世智仁勇;宅地钟灵宏观日月星。”(4)庵边祖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1995年翻建,土木结构,上下落鲁班式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楹联:“忆河南颍川,思仙游东亭,历史流长显宗祖;说漳平和睦,话长基下镇,时光源远耀子孙。”
位于湖上乡沙堤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清, *** 32年(1943年)翻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奉祀历代祖先神位。楹联:“新宇发祥休徵祖德敦厚;凤麟呈瑞兆应世运昌隆”、“派衍沙堤溯源有自;基开凤坂报本宜诚”。
位于湖上乡格头村,始建于清中叶,1967年因破“四旧”被拆除,后重建。四合院式七间张,占地约600平方米。
位于感德镇槐川村卿度内牛眠山麓。始建于明万历三 *** (1610年),1981年重修。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二进十间,占地面积4182平方米。楹联:“眠因仰祖思颍水;牛以卧坡镇槐川”、“眠思颍水源流远;牛卧槐山世泽长”。
位于长坑乡南斗村中部,为南斗、山格、举魁安美、霞镇岭兜、桃舟金钩陈氏宗祠,又名“东山祖”,被确定为“泉州名祠”。历经四次修葺,1994年最后一次修葺。现建筑面积696平方米。土木结构,有上下进两边护厝,下进三架建造。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举行祭祖活动。楹联有“追本溯源祖在光州固始县;分支衍派基开南斗四三公”、“莫遗祖泽源起颍川,流来小岵滋吾南斗;须晓宗祧支承校尉,分自邕公归本有虞”、“四面锦屏环南斗;一条玉带束东山”等。
位于长坑乡山格村,始建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左右,系四世陈观光(字以立)肇基。清康熙五 *** (1719年)铺设庭石,历经多次修葺, *** 进行部分修缮,下进围墙改为条石砌筑。原有泉州进士秦钟震题赠对联及匾额,后不幸被毁。现存木刻装金古对联一副:“基开珊格无双地;案拱银瓶之一峰”。新撰对联有:“铭一君贤功地学;嘉章公傅师相臣”、“七星伴月光珊格;一水环门汇颍川”等。
坐落于祥华乡旧寨村,共有四座。(1)陈厝坪祖祠。一世祖 *** 先始建于宋建隆二年(961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就原址扩宏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再建。现存建筑为整座中堂及偏房,共五间,系 *** 2年(1913年)建,坐东北朝西南,一进三开间,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宋代于斯奠定万年基业;颍川衍派丕成百世鸿图。”(2)厚仁堂祖祠。俗称“后垅祖厝”,坐落于村中南,十四世陈昭文建于明初,现存建筑物系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舍坪支分,百世衣冠长振秀;厚仁衍派, *** 山水永朝宗。”(3)前村寮祖祠。明陈孟孙建,历经多次重修,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承先世,一脉真传惟忠惟孝;启后人,两条正路曰读曰耕。”(4)瑞德堂祖祠。楹联:“瑞星照庭宇,诗书迭步芳迹;德祖垂功业,子孙延世茂才。”
位于祥华乡福洋村,为福洋村陈氏祖宇,始建不详,1995年重新修缮,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楹联:“地枕双山升云近;门环颍水波浪深。”堂前楹联:“达尊登廊庙,文质彬彬,当世鹰扬继起;道义列宗庭,冠裳跻跻,将来虎榜联登。”
位于祥华乡后洋村,为后洋村陈氏宗祠,一世祖陈文凤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原名为“肥猪树厝”,多次重建。因文凤的裔孙繁衍为六个支派,故后人改称今名。楹联:“六秀聚成 *** 地;旗铭辉耀子孙兴”等。
共有三座。(1)眠牛祖宇,又名“眠牛堂”,位于祥华乡珍山村庵边角落。始建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楹联:“自同发而佛耳而福鼎,水木火相生,蜿蜒结就土金宅;由开基有分派有迁居,高曾祖递衍,贤亲恃在子孙俦”(清进士陈迁鹤撰上联,清进士陈万策续下联)。(2)华整祖宇,十世陈积斌始建,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楹联:“鹤顶劈脉开珍山,怀瑾韫瑜,世代毓玉堂之器;颍川衍派流华整,耕礼种义,春秋荐明德之馨。”(3)奇卿内祖宇。十五世陈临溪始建。楹联:“颍水东来源流远;奇卿北接世泽长”等。
位于祥华乡珍山村,建于清代。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是典型的清代宗祠建筑。
位于虎邱镇文美村仓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经多次修建。2000年翻建下落。楹联:“颍水分支源远流长,蓝水无非颍水;岐山发脉岗连岭续,岐山即是南山。”
位于虎邱镇双都村双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明万历三 *** (1610年)左右重建。楹联:“派分永福源流远;世奠双卿庆泽长”、“祖德钟双卿济美;孙支振颍川源流”、“永福支出承介福;双卿世卜叶正卿”。
位于西坪镇百福村,为百福村陈氏宗祠。楹联:“百千载勿忘致敬;尺寸肤宜念先傅”、“舜帝历传,巨族万世耀祖宇;颍川衍派,小岵传芳发源长”、“湖水怎常清,福潭双溪源流远;丘坪湖永奠,颍川百尺世泽长”、“湖镜分明照彻堂中俎豆;丘坪秀雅添来界外帐屏”。
位于尚卿乡尤俊村,为尤俊陈氏宗祠。宗祠背靠枕头山的土地山峰,面向草埔坪山,始建于后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1987年重新修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清代建筑风格。楹联多为名家所撰,有“迁坪岭而蕃尤俊,源源有本肇基业;分颍水乃拓高岩,世世克家崇明禋”、“士农 *** 各执一字,便是 *** 肖子;仁义礼智统行四端,堪称宇宙完人”、“木有本水有源,子孙勿忘先祖;左为昭右为穆,敬谨总在后人”。门联“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宗庙之礼玉帛云乎哉”。厅堂横梁悬挂“旌义”、“选魁”、“明经”等匾额。
位于龙涓乡安美村,为陈氏安美派开基宗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最早为草厝,后翻建为土木结构。明万历十年(1582年)后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修缮于1996年。二进大厝式,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楹联:“后镇举魁望有魁,文武双全光珊格;裕存安美期长美,昌隆万代耀颍川”、“梅花福地有谁识;元美陈公吾祖开”、“后超前开基所愿;裕胜昔为祖之心”。
位于龙涓乡庄灶村,为庄山陈氏大宗祠,系龙涓庄山庄灶、新民、上下半岭、良安、连祠、茅湖、溪打、茶溪、崎畲、竹班寮、福鼎等11个自然村落的陈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坐北朝南,仿皇宫式建筑,土木结构,屋顶燕尾翘脊,门面用精雕细刻的木屏构成,可 *** 拆装。祠前有照墙,占地400平方米。历史上曾多次修葺。 1958年在原址依旧规制重建,1977年侨亲募资再修,古朴大方。门匾“大宗祠”系清康熙年间进士陈迁鹤所授。大门联:“追祖念宗源永福;继往开来镇庄山。”
位于龙涓乡内灶村贝山,为庄山村陈氏宗祠,背倚凤山为屏障,面向龙砂、鼓山为案。旌旗为形,铁炉为穴。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构茅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扩大规模重建,前后历经三次修葺,2000年最后一次重修。一落,宗祠坐庚向甲,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庑前廊上栏杆半围,规模依旧,石柱琉璃瓦更新。堂中悬挂“拔元”、“七叶衍祥”、“选魁”(两面)、“急公好义”等匾额。楹联“启宇发祥,五世七房门户;奏星聚簇,一家卅里 *** ”、“凤髻为屏,羽翼飞扬增物色;龙砂作案,风云变化振天衢”。门联:“颍川衍派,分支贡川永福;里佐开基,承泽九三亲宗。”
举溪陈氏宗祠名为“新聚堂”,位于龙涓乡举溪村后竹 *** 。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1986年重修。土木结构,二进十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堂内大厅悬挂“奉正大夫”、“大夫第”、“都阃府”、“瑞应重熙”等匾额。门联:“新匾欣题威凤舞;聚庭喜看祥麟腾。”
位于龙涓乡福都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2002年春,族人陈立教等发起捐资修建,次年竣工。祠坐西北朝东南,石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十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楹联:“颍水分支,源远流长通涓水;历山发迹,父慈子孝衍都山”等。
位于官桥镇吾宗村中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历经多次修缮,雄伟壮观,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祖宇门前三池藏辉,屋后绿林献瑞,环境优美。面朝铁峰山圣地,背负圣泉岩名山,左倚五虎拜狮奇石,石呈金牛望月美景,世称“圣地钟灵”。祖宇大厅有“誉满乡坪”、“共纾国难”、“解元”等牌匾。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均举办祭祖活动。楹联:“虞舜孝双亲;宗尧睦九族”、“紫菜至微亦可荐;子孙虽富不如贤”。
位于龙门镇山头村山头林。始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1994年再修。楹联:“天威严咫尺;臣节使琉球”、“颍川衍派源流远;南院分支世泽长”、“葛竹当前玉笋班联光世胄;铜锣拥后 *** 大响振家声”。
又名翠坑陈氏大宗祠,位于龙门镇翠坑村白叶角落。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几经修葺、重建。祠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八间,建筑面积133平方米。楹联:“派衍开封被德泽;支分白叶振宗风”、“柏苍奕世绳祖武;叶翠群伦竞芬芳”。
位于蓬莱镇联中村田后。平屋,1994年由 *** 族亲陈天木集资12万元重建。楹联:“田舍维新守成祖武;后尘效步借鉴前车”、“田畴衍沃,且喜得天独厚;后进多才,龙宜处世谦和”。
位于金谷镇深洋村,为深洋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堂中悬挂“孝节旌天”匾额。
位于福田乡丰田村,为丰田村陈氏宗祠。始建不详,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风格,土木结构,二进五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坐落于金谷镇东溪洋中村秋尾墘,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 *** 27年(1938年)重修,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 *** 平方米,堂中悬挂“司马”、“德行可钦”、“贡元”、“明经”、“进士”、“女魁”、“武魁”、“天生节孝”、“陆军少将”、“万安总镇”等匾额。楹联:“源来颍水,流壮东溪开泰远;本植永春,支繁冠度展丕谟。”位于祥华乡旧寨村湖岭虎形仑,宋咸淳十年(1274年)葬。陈文举,为今祥华多坑的詹、陈氏复兴始祖。历代以来,詹、陈两姓共奉祀。
位于凤城镇美法村后格。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美法村陈氏一世祖。墓祭农历八月初四。
位于龙涓乡安美村上保,俗称“虎仔墓”,明洪武 *** (1385年)葬。 *** 美,陈氏安美派开基始祖。
位于尚卿乡长林内,坐卯向酉,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葬。陈昆实,西坪百尺陈氏开基始祖。
位于官桥镇官郁村曾郁,地名“墓林内”,明成化四年(1468年)葬。陈满生,虞宗陈氏开基始祖。
位于魁斗镇大岭村屏岩山,地名“水湖”,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葬。陈仙玛,大岭陈氏始祖。
位于长坑乡南斗村旗鼓山,坐申向寅。陈公荫,南斗陈氏开基始祖。
原葬于蓝溪桥头,1998年因公路建设迁至阆苑岩山中。陈振珠作墓志铭。陈遂,同美陈氏二世祖。
位于湖上乡格头村五龙隔丘田,坐丙向壬。葬于明。陈冬生,湖上乡格头村陈氏始祖。
位于蓝田乡进德村,穴名“蜈蚣吐珠”,葬于清顺治年间(1 *** 4~1661年),为陈碧廷与妻吴氏合葬墓。历代多修筑。陈碧廷,乡饮宾授八品顶戴。
位于桃舟乡桃舟村。陈朝栋, *** 期间惠安县县长、安永漳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位于蓬莱镇联中村赤崎头。为陈资直与妻宁氏合葬墓。陈资直,蓬莱镇联中村寮内陈氏一世祖。
位于凤城镇吾都村侯厝,穴称“龙虾出海”,与妻廖氏合葬。陈世荣,凤城镇吾都村陈氏始祖。
位于城厢镇福洋岗洋沙坂田中,葬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陈奇宗,字道翰,号泰垣,城厢镇虞都三落脚陈氏先祖。
位于湖上乡雪山村溪尾尖仔仑,葬于清,坐乾向巽兼亥已,穴称“天虹灌水”。陈鞠我,湖上雪山陈氏开基始祖。
明墓,葬于尚卿乡中山村隔尾水埕顶,坐庚向甲。2000年重修。陈朝惠,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陈氏先祖。
系龙涓庄山陈氏二世祖陈祥钦、陈祥鋕昆仲的合葬墓。位于龙涓庄山湖弼崎仑寨北侧,葬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坐南向北,形称“倚壁扫帚”。墓碑有信奉 *** 教的彩云、月亮图案。
二、富顺有哪些乡镇
富顺县现辖22个镇、4个乡:富世镇、东湖镇、琵琶镇、狮市镇、骑龙镇、互助镇、代寺镇、中石镇、童寺镇、古佛镇、永年镇、彭庙镇、兜山镇、板桥镇、福善镇、李桥镇、赵化镇、安溪镇、万寿镇、飞龙镇、怀德镇、长滩镇、龙万乡、宝庆乡、富和乡、石道乡。
富顺县隶属四川省自贡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东与北邻内江市隆昌市,西靠自贡市沿滩区,南接泸州市泸县,西北与自贡市大安区相连,西南与宜宾市接壤,距自贡市区25公里,省会成都210公里,距直辖市重庆150公里。
截至2016年,富顺县幅员面积13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5万人(户籍人口108.6万);辖22个镇4个乡;2016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42.6亿元。被誉为“ *** 古县”、“巴蜀才子之乡”、“中国豆花之城”。
三、熊召政:茶中的故乡
2016年4月23日,第三届中国·英山“云雾茶杯”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茗香谷雨·茶话英山”主题论坛在英山县举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文联全委会 *** ,湖北省文联 *** 熊召政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多少年前,我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茶是归乡的小路,月是异地的亲人。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不再青春年少,而是两鬓斑白华发满头。但我对故乡的感情却一直未曾改变,岂只是没有改变,而是乡愁越来越浓了。英山是我的家乡,这是一片血染土地三尺红的地方,仅仅在大 *** 时期,这个当时只有十六万人口的小县,就牺牲了七千余名烈士;英山还是千峰竞秀层峦叠翠的绿茶之乡,2014年,全县的茶园面积达到23.4万亩,与云南普洱、福建安溪一起位列全国三甲。花晨月夕之下,霜雾烟岚之中,看到山冲与河谷间连绵不断的茶园,心中便有诗情荡漾。如果此时漫步其中,耳听不紧不慢的鹧鸪啼声,再沐浴一点浓浓淡淡的春雨,相信你们会同我一样,认为这就是意象中的天堂,是现代版的桃花源。
早在19 *** 年,英山就开始举办茶叶节,每年谷雨前后举行,一直办到2013年,办了二十二届之后,于2014年更名为茶文化旅游节。今年是第二届。尽管我参加过多次茶叶节,但作为嘉宾应邀出席首届茶文化旅游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这还是之一次,因此倍感荣幸。
茶是归乡的小路,因为这条小路,我一次次走回家乡,也因为这条小路,我与来自各地的专家朋友今天在这里相聚,带着不同的眼光,分享共同的喜悦。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茶中的故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一些研究,一些思考。
1996年的秋天,我应邀前往贝尔格莱德参加国际和平笔会,此次笔会由 *** 科教文组织主办,共有26个国家的作家与诗人参加,因为波黑战争,塞尔维亚 *** 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没有汽油供应,整个贝尔格莱德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几乎所有的私人小轿车都无法开动,大街小巷处处停满了废弃的车辆;食品短缺,我几乎每天都能碰到伸手向我乞讨的吉普赛人,当然也有塞族老人和孩子,我也看到教士与修女尽可能帮助每一个落难的无家可归的人。可是,即便这样,塞尔维亚人依然热情、奔放,一到晚上,白日里死气沉沉的贝尔格莱德就会奇迹般地 *** ,每一个咖啡馆里都坐满了人,每一个画廊或各种艺术馆里都是穿梭不息的欣赏者。这种情绪感染了前来参加笔会的作家与诗人们。一到夜晚,我们会三三两两地结伴,坐在各个不同街区的咖啡馆里品尝咖啡,朗诵自己最新创作的诗。那时,我因为全身心投入《张居正》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浸 *** 于故纸堆中,故显得有些不合群。而且最麻烦的是,我不喝咖啡,只肯喝茶。我当时带去的就是英山的云雾茶。由于能源紧缺,任何一家咖啡馆都不会提供免费的开水。加之语言的障碍,我无法获得购买开水的便宜,只好用两块美金买一小壶咖啡并说明不要往小壶里放置咖啡。当服务生送上这一壶开水时,我就拿出英山云雾来冲沏。很快,同行们把我当作一个古怪的人。有位自认为对中国有所了解的德国女诗人,将我沏好的茶品尝了一口,她立刻做出一种非常夸张的表情,她并不认为清香可口,而是感到苦涩。她殷勤地为我找来牛奶、砂糖,告诉我茶必须这样掺着喝才是正确的品饮 *** 。这让我哭笑不得,我无法用她熟悉的德语告诉她中国人已广泛使用的沏泡法。而且,随着日后见到更多的国际友人时,我固执地认为用英语、德语、俄语、法语等世界各种优秀的语言来表达中国的茶艺,绝对没有汉语传神,而且还会因为缺乏对等的词汇而无法沟通。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没有语言障碍,因为九百年前他们就从中国输入茶道,大和民族对茶的理解与诠释,已渗透到了语言深处。
二十年前的贝尔格莱德之行,几乎所有的人与事都已经淡忘了,唯一还鲜活地存在我记忆中的只有德国女诗人教我如何品茶这个细节了。我当时并没感到滑稽,但日后回想起来,深感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还相当陌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典籍中汗牛充栋,从思想与精神的层面引导了国人的价值观与生存的态度;而烟、酒、茶这三种饮食类的最为普遍的消费品,或可与之对应。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物质与精神密不可分。烟、酒、茶这三种产品兼具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特 *** 。烟草与酒、茶相比,是最晚进入国人的消费领域。十三年前我去 *** ,金庸先生在油麻地的大班餐厅宴请我,席间探讨明史,他问我明朝史料中有关万历皇帝抽烟的记载,我说正史中尚未发现,但《万历野获编》中却有 *** 的记载。那时的 *** 不叫 *** ,而是叫淡巴菰。把烟草称为淡巴菰,是吕宋语言的音译。1575年(也就是万历三年),烟草由吕宋即今天的菲律宾经由福建、 *** 传入中国。四年后,意大利的 *** 教 *** 会传教士利玛窦把鼻烟带入广东,很快就传入北京。万历皇帝如果吸烟,首先应该是吸鼻烟,最早也应在1573年,那一年他二十一岁,一直严格管教他的张居正已经去世,抱着好奇心,他开始对淡巴菰产生了兴趣。
关于烟草,由于偏离茶的主题,这里不便多讲,但自它传入中国四百多年时间,其快速发展的历史也非常惊人。第二个是酒,它同茶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国粹,见之于官方史料与民间记载的,酒比茶还要早。
《诗经·小雅·大东》里讲到“或以其酒,不以其浆”,稍后的孟子与列子、均说到浆、汤、羹等,这些饮料,或是开水,或是度数很低的酒。从春秋战国以至西汉出土的青铜器中,我们会发现大量的酒具。但最早的茶具的发现,是1990年在浙 *** 州发掘的一座东汉晚期的墓葬中,有一只完整的青瓷贮茶瓮,其肩部有一个缺了笔划的“荼”字。所以说,国人饮酒先于饮茶。
虽然,我们都相信一个传说,即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但真正茶字的出现却是东汉未年,也就是公元纪年之后,此前,说到茶时都用的是荼字,而荼不仅仅指茶,也指野菜、茅花等。在《周礼》一书中的荼字是否指的是茶,研究者一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但是到了汉代,荼字含有茶的意义才可以确证,如西汉王褒写于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僮约》一文中有“武都买荼”的字样,“烹荼净具”的表述,这个荼字,在此专指的就是茶了。又过了一百多年,到三国曹魏时期,有一部名叫《广雅》的书中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对于中国茶文化来讲,这段记载非常重要,不单是时间最早,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些重要的资料:之一,荆巴的地域概念,即今天的湖北西部与重庆、四川东部的大巴山区;第二,当时已有了专门 *** 茶叶的工坊, *** 的 *** 是碾压成饼;第三,品饮时,要先烤茶饼,使其变红,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红茶了。今天的普洱茶,仍沿用这种 *** 的 *** 使其成为茶饼;第四,烹饮的 *** ,将茶捣成茶末放进瓷器中(这同时也是最早的关于瓷器的记载了)。1900年前的古人,就知道瓷器是更好的茶具。用烧好的汤(即开水)浇复,尔后加进葱、姜,很显然,这是最早的比较成型的品茶法,不过,这还不是饮茶,而是吃茶;第五,茶的功效是解酒,让人兴奋。
东汉末期,无论是在湖北出土的贮茶瓮,还是关于荆巴地区品茶的记载,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即中国的饮茶习惯是从长江流域开始的,并由此拓展到全国。而专门指称茶叶的”茶“字,在唐玄宗作序的《开元文字音义》中正式出现,应该是在公元八世纪中叶。稍后,陆羽撰写《茶经》。这是一部横空出世的茶文化专著。湖北的随州,神农架一带,有很多关于神农的传说。因此,随州被定为神农故里,陆羽也是湖北天门人。这两个湖北人一个发现了茶叶,一个规范了茶艺,在世界茶叶史上,可谓厥功至伟。
从“荼”字混用到专用的“茶”字,我们的祖先用了一千五百年,从之一次记录茶艺的《广雅》到体系完备理论精湛的《茶经》,我们专事茶叶研究的先贤也持续接力走过了一 *** 。所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经过时间的积淀,岁月的磨砺,时间以打败一切,但时间不可能打败文化。
唐的中晚唐时期,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是,饮茶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则是在晚唐开始,在宋朝普及。赵宋王朝建立不久,在公元977年,宋太宗诏令在福建的建州建立贡茶基地,此后一百余年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贡茶 *** ,而且贡茶的品种与范围不断扩大。到了徽宗时期,贡茶数量达到了四十一品二百余种,每年六万多饼,这时的茶饼大小不一,从一斤八个到十二个不等。
我曾说过一个观点:风尚自上而下,风俗自下而上,上下联动是为风气。饮茶在宋代,既是风尚,也是风俗,更是风气。仅在宋代的都城汴梁,大大小小的茶坊就有一千余家。专营茶叶生意的茶行也有两百余家。所以,当时就有人感叹:“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民间产生这样的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国人生活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以至王安石的 *** 文件中专门有一篇《议茶法》。他在文中论述:“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在北宋,既是昂贵的奢侈品,也是低贱的消费品,普通百姓人家,花几个铜板就能买到一饼茶叶,而贡品级的茶,一饼也能贵到几两银子, *** 相离百倍之多。品茶的风俗也由后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煎茶法过渡到了点茶法。所谓煎茶,即将茶与葱、姜、芝麻、黄豆等同煮,即可用蜂蜜,亦可用盐调味,无论是盐茶还是蜜茶,皆会加多种佐料一块煎煮。最终不但饮了茶汤,还会吃掉这些东西。北宋中期开始流行的点茶法,便摒弃了所有佐料,而是品饮单一的茶。但点茶法同今天的冲沏法仍有不同,点茶法的程序非常复杂,其用具多达三十余种。北宋的大书法家蔡襄以及稍晚的徽宗皇帝赵佶,都是点茶法的倡导者。为此,蔡襄专门写了一部《茶录》,这是宋代现存最早的茶论专著,赵佶也写了一本《大观茶论》。两本茶著中有专篇述写点茶的技艺,赵佶因此获得茶皇帝的美称。顺便说一句,宋朝也是中国茶叶专著最多的朝代,自唐及五代,茶叶专著有十二部,宋代却有三十部之多。
因此我们可以说,饮茶成为一种习俗是从宋 *** 始,从那时到现在,尽管已经过去了一 *** ,朝代更替了好几个,社会形态与生活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人饮茶的方式,却一直未曾改变。
晚唐时期住世的赵州从谂和尚,八十岁行脚到了赵州(即今天的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由于他的名气太大,不少人都专程来柏林禅寺请他开释,不管来者提出多么高深的问题还是浅显的诉求,他都只用三个字回答:“吃茶去。”
前面已经讲过,唐代品茶不是饮而是吃。赵州和尚让前来求教的人吃茶去,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实在是令人失望。但是,如果让一个得道的人来看赵州和尚的回答,则无疑会称赞他是真正的善知识,难得的大禅师。他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其实,禅的明白如话又不可捉摸之妙趣,同茶的自然天成又穷其变化的底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赵州和尚同时代的诗人卢仝,隐居河南少室山时,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这样一段:
这是卢仝得到 *** 谏议大夫孟简寄送的新茶写出的一首诗。以上所录的是其中的一段。后人将这一段单独摘出来名为《七碗茶歌》而广为传颂。日本的僧人根据这《七碗茶歌》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茶道,这茶道的七个层次分别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卢仝的《七碗茶歌》成为日本茶道的精髓。
茶道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艺术,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智慧的载体,也是觉悟的钥匙。如果像今天一样,抓一把茶叶放在玻璃杯中或者一次 *** 的纸杯中用保温瓶中的开水一冲,则茶只是一种廉价的方便的饮料,它毫无精神价值可言,而且还俗不可耐。
卢仝的《七碗茶歌》问世的时候,赵州和尚大概六十岁左右,那时候,茶已获得中国士大夫以及出家人的喜爱。卢仝的诗很快就流传开来,赵州和尚肯定读过这首诗。据我推断,他肯定也认可卢仝对于茶的感知。他让求教的人“吃茶去”,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由实及空的理解品茶的奥妙,因为那实在是禅的奥妙。
近年来,我时常看到各地的茶楼中挂有“禅茶一味”一类的条幅。这个词被人用滥了,也挂滥了。但是,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想,赵州和尚让人“吃茶去”,就是想让人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如果你不理解禅,那么你就先学会品茶,如果你熟知茶味,那么也就知道了禅的味道,南宋诗人张抡,写了一首《诉衷情》词:
闲中一弄七弦琴。此曲少知音。多因淡然无味,不比郑声 *** 。
松院静,竹林深。夜沈沈。清风拂轸,明月当轩,谁会幽心。
这首词为我们勾画出茶道的真谛:只有在松院静、竹林深的环境中,只有在明月当轩的深夜,只有在弦琴弹奏着清雅小曲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在一盏淡然无味的清茶中,看到自己来到这世间的一颗初心。
进入中年后,我仿效“一生好作名山游”的李白,走过了很多的名山大川,也品饮了不少好茶。在峨嵋山金顶的暮鼓声中,我品过雪芽;在黄山潇潇的秋雨中,我品过猴魁;在武当山的紫霄宫中,我品过道茶;在武夷山的天心禅寺里,我品过禅茶;在澜沧江边的茶园里,我品过陈年的普洱;在泉州的大开元寺中,我品过铁观音。我曾笑言,“三千 *** 国。我取一瓢饮。”苏东坡说他“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是一瓢茶水涤心灵。如果一个人功利心太重,他就会浮躁,茶道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排斥功利,远离浮躁的。所以说,茶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净化心灵的方式。
去年的十一月份,湖北省赤壁市举办了第六届世界茶叶大会暨第二届长江文化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 *** 茶道与长江经济带”。在这次论坛上,中华文化促进会发布了《 *** 茶道全图》,这幅全图吸收了邓九刚先生的史学著作《茶叶之路》的考证, *** 和 *** 现存的地图资料,也附有我创作的《 *** 茶道赋》。
作为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中国的茶叶是继丝绸、瓷器之后的第三大出口贸易商品。十七世纪的 *** 茶道,便是一条由中国的南方福建、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产茶大省穿过蒙古高原进入 *** ,终点是圣彼得堡。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中国南方产茶地生产的砖茶,通过闽帮、晋帮、川帮为主的中国商人以及 *** 商人源源不断地销往远东地区。
其实,茶叶作为商品,在汉代就已形成了市场。前面说过,西汉王褒的文中就有“武都买茶”这样的表述。既有买卖,就有市场,从唐 *** 始,茶税成了朝廷新增的税种,到了宋代,茶税的征收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因为茶而产生了茶具、茶坊、茶行、茶点、茶戏、茶贩等完备的产业链。唐代的茶商已达到相当可观的商业规模。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个浮梁,就紧挨着景德镇,是唐代重要的茶产地。瓷器是更好的茶具。我猜想,由于浮梁茶,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存在,最早是从生产茶具开始的。
宋朝是中国茶产业高速发展的之一阶段。上至帝王下至乞丐无不都有着饮茶的习惯,使得茶产量大幅提高。到了徽宗时代,全国生产茶叶的州府,已由开国初期的二十余个上升到七十多个。饮茶不仅成为国人的习俗,而且还影响到毗邻的辽国、西夏以及吐蕃、回纥诸部。史料记载,茶贡成为每年向辽国输出岁币的主要品种之一。除了朝廷之间的岁输,民间的茶贸易额也逐年增大。
宋朝之后,明朝是茶产业的第二个高速发展期。今天,我们所说的云南、四川、贵州、山西等省份的茶马古道,几乎都形成于明朝。我们对茶马古道的通常理解,是用马帮贩茶走出的道路,这种说法无可厚非。但是,我个人的理解茶马古道是一种交易的方式。明朝的茶马交易由国家专营,即用茶叶与蒙古换取马匹,这是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利润丰厚。朱元璋建立 *** 后,一半出于对蒙古人入侵中原建立元朝的痛恨,一半出于闭关锁国的心态,他竟然将山海关外的东北以及嘉峪关外西北的 *** 国土弃之不要。并在东北至西北,沿线设置九个总兵府(通常称为九边)以 *** “胡虏”,朱元璋眼中的胡虏即生活在两关之外的蒙古、回纥、 *** 项等少数民族。这些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为了帮助消化,饮茶成了他们一天也不能中断的习惯。但是,无论是东北还是西北,都是茶叶无法生长的极寒地区,他们只能从对明朝的贸易中获取茶。明朝廷需要优良的战马,于是,茶马交易便成了为一种基本国策,这项国策中不但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也有控驭异族的战略意图。
但是,利益的 *** 还是让一些民间的商人铤而走险。商人中能耐大的会买通边关的守军官员,也有一些商人通过茶马古道建立秘密的贸易交通线。所以从朱元璋立国之初到张居正 *** 之前这一个半世纪,围绕茶马交易,官府与商人一直在玩猫捉老鼠、老鼠骗猫的游戏。朱元璋在世时,他的一个女婿因为买通边关守备私下进行茶马交易而被判处了极刑。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对朱元璋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作了调整,在南方的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有选择地 *** 了海禁,在北方九边建立一百多个贸易点,用作茶马交易。这些贸易点在明代的官方文件中,被称作板升城。当时更大板升城,就是现在的 ***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可以说,没有 *** 的 *** *** ,就不会有深圳市;没有四百年前张居正 *** 边境贸易就不会有今天的呼和浩特。而十七世纪的 *** 茶道,更大的茶贸易转输点就在呼和浩特。这一点,是下令建造呼和浩特这个板升城的张居正所绝对没有想到的。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清朝以后,中国的茶叶规模并没有保持宋明两朝的上升势头,这一来是我们的茶道与茶艺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萎缩;二来是受到了英国茶叶贸易的冲击,但不管怎么说,茶叶的商业利益一直存在,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从地理的呈现来看,地球上的北纬30度,几乎都是地质状况非常恶劣的地区,充满了沙漠、碱地与光秃秃的山脉,这一地带因为干旱少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但中国的北纬30度却是一个奇迹,它源起于东面的太平洋,止于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其间有星罗棋布的湖泊,蜿蜒流淌的江河;有莺飞草长的平原,也有森林茂郁的山峰。这一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阳光灿烂。以北纬30度为中轴线,往两侧各扩展3度,即北纬27度至33度,即是中国的长江流域,这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区。随着人类治水经验的积累以及交通能力的提高,这一区域又是重要的商贸区。远在唐代,就有“扬一益二荆三”的说法。扬是扬州、益指益州,即今天的成都;荆指荆州。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这三座商业都会分别成为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当年,李白就豪气干云地说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多少还是有一点土豪的心态。自汉 *** 始,中国的财富中心一直在南移,到了宋代,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来自长江流域;再过三百余年到了明代,仅江浙地区,就为朝廷提供了超过一半的赋税,所以才有“太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产生。
在中国北纬30度地带,还有一个更加奇特的现象,即中国更好的烟叶、酒与茶的产地都在这里。先说卷烟:上海的大中华,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芙蓉王,还有苏烟、云烟、川烟等等,它们加起来可能占据了中国卷烟市场百分之七十的份额。再说酒,长江的支流赤水河上有四大名酒:茅台、习酒、郎酒、泸州老窖,再加上长江上游的五粮液、湖北的白云边、宜昌的稻花香、黄石的劲酒等等,它们要么是国酒之王,要么是区域翘楚。最后我要说到茶,杭州的龙井、太湖的碧螺春、黄山的猴魁、六安的瓜片、宜昌的 *** 毛尖、恩施的玉露、四川的峨嵋山的竹叶青、雅安的蒙山茶,无一不是中国绿茶的精品。在唐代,就流传了一句话,叫“扬子江 *** ,蒙山顶上茶”,这扬子江心,指的是镇江边上瓜州之侧的这一段长江,每年的 *** 三月,自长江入海口上溯到这里来的刀鱼、河豚,味道最为鲜美。其实,自昆山、江阴至泰州,在这一季节里都能捕捞到刀鱼与河豚,但其味道的鲜美均不如在镇江、扬州之间穿过的长江,这一段长江,便是扬子江心。我喝过扬子江心的水冲沏的碧螺春、安吉白茶,我也品饮过青弋江水冲沏的竹叶青、蒙山茶,均是最美的享受。遗憾的是,我还没有品饮过用扬子江心的水沏出来的蒙山顶上的茶。
中国的好茶很多,普洱、武夷岩茶、红茶,我都经常品饮,但喝得最多的还是绿茶。好的绿茶也很多很多,但我品饮最多的,还是英山的绿茶。不为别的,乡情而已。
英山也是处在北纬30度线上,是属于中国更好的茶产地。我这么说,不是说英山绿茶已经是中国更好的绿茶了,而是认为它具备成为绿茶极品的可能。
绵延千里的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二十余县,在大别山主峰南侧的英山,雨量充沛、气候温润,适宜茶叶的生长。我们获得的数据,尽管英山茶叶的种植面积为全国第三达到近23.4万亩,但产值却只有14亿元,每亩产值不到七千元。应该说,这样的比值还相当地落后。不要说与普洱、安溪两县相比,就是比起西湖龙井,英山全县的茶产值还不如它的几座山头。我听说每年春天,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一些名牌茶叶的经销商,来英山收购原茶就地 *** ,然后贴牌销售。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英山的茶叶质量的确上乘;二是英山没有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和一流的茶企、茶商。“悟以往之不谏兮,知来者之可追。”如果我们提升茶叶的 *** 水平并增加更多的附加值,让每亩的产值翻五倍乃至十倍,应该不难。英山完全可以因茶致富,不仅仅是种植面积的大县,更应该是产值大县,收益大县。所以说,茶叶是英山的未来。只要做好了茶叶这篇文章,相信北纬30度的奇迹,一定能在英山 *** 。
谷雨已经过去了三天,从二十四节气讲,这是春天的最后一个季节。记得小时候,清明节气比现在要寒冷一些,所以,那时的明前茶极为少见,谷雨才是大量采摘春茶的季节。而现在,谷雨已是春茶的尾巴了,不只是春茶,就是本该三月 *** 的春花,在早春二月就已盛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景象,即便是在海拔一千公尺的高山,现在也很难看到了。节候的变暖,让我们提前一个月就能喝到新茶,但那新茶香味太薄,醇厚不足,要想喝到真正的回味绵长的绿茶,正是现在这个时候。朋友们,不知你们现在的杯子里,那有着真正唐风宋韵的绿茶,能否让你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呢?再次感谢你们倾听我的演讲。
琵琶之乡安溪和枇杷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