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舞蹈傣族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傣族舞蹈《月亮》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舞蹈傣族之乡和傣族舞蹈《月亮》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傣族舞蹈的特点
1、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
2、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 *** 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
3、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
4、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
5、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二、傣族舞蹈剧目有哪些
傣族舞蹈剧目有《傣乡即景》《孔雀东南飞》《孔雀》等,详细舞种如下: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 *** 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 *** 的舞蹈。”过去只在 *** 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三、傣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蝴蝶舞、象脚鼓舞、拳舞。
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古老、更具有 *** *** 的舞蹈,主要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表演。表演者模仿孔雀展翅、跳跃、开屏等动作,展现出孔雀的美丽和灵动。
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象脚鼓舞:傣语称为“光邦”,是流行于德宏州的瑞丽、陇川及耿马、勐海等地的民间舞蹈。象脚鼓用野象的腿皮蒙住鼓身,再蒙上一层黄牛皮或羊皮,鼓身一侧置金属圈,用以固定鼓身,圈下系以绳索,用时套在舞者腰部。
拳舞:拳舞是傣族古老的具有特色的舞蹈形式,多在过年和盖新房、婚嫁喜庆日子里表演。此外,傣族民间舞蹈还有“依拉贺”“戛喃”“马鹿舞”“蜡条舞”“鱼舞”“鹭鸶舞”“花环舞”等。这些舞蹈各有各的特点和风格,既有豪放刚健的,也有轻盈柔美的,共同展现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1、促进血液循环:跳舞也是属于运动的一种,当 *** 在跳舞时,身体里的血管会扩张,随着跳舞的节奏加快,更多的血液和氧气会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2、改善记忆力:一般经常跳舞的人思维会比较活跃,因为跳舞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长期跳舞对人的反应能力和人的记忆力有明显的改善。
3、增强身体免疫力:跳舞可以促进 *** 的新陈代谢功能,能够使细胞更新速度加快,让细胞能够充分吸收氧气,增强细胞活 *** ,进而增强身体免疫力。
四、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也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傣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水边,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傣族人民自身坚韧热情的 *** 格特征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统一运用到傣族的舞蹈中,使傣族舞蹈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服饰都光鲜华丽,傣族的也不例外,傣族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傣族女 *** 的上衣大多用绸缎或者薄布制成, *** 是紧身的筒裙,这样的服饰也促使了傣族舞蹈中勾踢舞步的形成。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环境优美,景色迷人。
傣族人民在此安然恬静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这种环境也给傣族舞蹈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傣族人民热情好客,傣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到傣族村寨驻足,参观。
傣族舞蹈也是傣族-张伟大的名片,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在傣族人民的温柔静谧的环境中得以体现。
傣族舞蹈的特征之一就是傣族舞姿造型优美,变化多端,其中“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表现 *** 形体之美的典型造型特征。
三道弯有躯体动作的三道弯,也有手臂动作的三道弯,还有腿部的三道弯。傣族舞蹈形成三道弯有两个因素,一是受图腾崇拜的影响,另一个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傣族传统服饰,进而影响舞蹈的造型变化。
受图腾的影响主要指的是孔雀,孔雀是傣族的圣鸟,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对孔雀的观察,傣族人 *** 识到孔雀的造型有着天然的美感,孔雀的体态特征本身就符合三道弯的特点。
后来人们将孔雀的体态特征编入到孔雀舞中,并且融入了一些小乘佛法的思想。三道弯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傣族女 *** 在生活中为了方便,服饰也比较紧身,使女 *** 躯体的线条美展现出S型,这也是三道弯形成的原因。
一边顺是傣族舞蹈的另一个造型变化,一边顺是在劳动中身体姿态的反应,一边顺就是手和脚同出身体一侧的特征,这和傣族女 *** 在劳动中的体态特征一致,傣族女 *** 在担水,扬场中的手臂和脚步就是一边顺。一边顺的姿势使女 *** 的舞姿看起来优美动人。
身体的线条美得以展示。一边顺和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具有 *** *** 的舞姿造型,两种造型合为一体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夜店。
安详、舒缓是傣族舞蹈的律动特点,这种律动是他们生活习惯的反应,是傣族人民生活传统在舞蹈音律上的体现,也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属于 *** 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潮湿,在农闲时节傣族百姓都会在阴凉处安静的休息。
傣族人民安静的 *** 格也反应在了舞蹈的韵律中。傣族人民热爱水,水轻柔舒缓,不急不躁,化为傣族人民不急不躁,清新舒缓的风格。此外,人们生活在 *** 带与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也融人了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
五、中国的傣族有什么舞蹈
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傣族已经不分水傣、花腰傣、旱傣了,统称为傣族,其舞蹈特点是婀娜多姿,节奏平缓,但外柔内刚。
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的一支,自称“鲁傣鲁南”,意为“水的儿子”,故人称“水傣”,亦称“白傣”。居住于云南各地河边,如藤条江畔的水傣即很出名。
与“旱傣”相比,水傣以下特点:
服饰:妇女爱穿蓝色或白色窄袖紧身衣和彩色花“筒裙”。
住房:居住于竹楼中,冬暖夏凉。
“花腰傣”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没有受到南传上部座 *** 文化影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 *** 崇拜,是原生型文化特征最鲜明的体现;
艳丽多姿、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是最神奇、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老深邃、自然和谐、承传完整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傣族先民最初的文化特质;红河河谷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傣族聚居区内,令人感受到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壮美。
“旱傣”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旱傣",是汉族文人给傣族取的绰号,主要指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傣族。“汉(旱)傣、水傣”这个概念最早可以上溯至清初。德宏/版纳等地居住的民族自称“傣”,但“傣”这个字发明还是建国以后的事情,因此当初音译为“摆夷”(可能是彝族音译)。
为了指代方便,清朝人把地理上接近内地,采取较多汉族生活习惯的摆夷称为“汉摆夷”,结果以讹传讹成了“旱摆夷”;自然的是,与之相对的,人们就把地理离内地较远、保持傣民族特点较多的就称为“水摆夷”;除此之外,当时由于衣着习惯,还把红河中游的傣族称为“花摆夷”。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 *** *** 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 *** 、表演 *** 、祭祀 *** 三大类。
1、自娱 *** 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更具 *** *** 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2、表演 *** 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更具 *** *** 的是孔雀舞。
3、祭祀 *** 舞蹈有“祭祀鼓舞”、“跳龙舞”、“狮子舞”、“跳柳神”、“贝马舞”等,其中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舞蹈傣族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傣族舞蹈《月亮》、舞蹈傣族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