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之乡老茶树(中国更好的茶树) - 之乡 -

孔雀之乡老茶树(中国更好的茶树)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孔雀之乡老茶树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中国更好的茶树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孔雀之乡老茶树和中国更好的茶树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云南普洱茶十大名牌
  2. 云南地区的民族茶饮

一、云南普洱茶十大名牌

普洱茶龙头老大,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在勐海茶厂(创立于1940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国有体系到改制民营,从传统工厂到现代企业,赢得众多荣誉和奖项,出品打造了很多收藏流通的标杆茶和传奇茶品,多数品种具有较强的流通变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庞大的受众。

强收藏流通 *** 产品:7542、7572、轩辕号、仓颉号、沧海、千羽孔雀、群峰之上等。

新中国之一批国有专业公司,中华老字号,全品类茶叶企业。历史上有光辉也有暗淡,近些年产品都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重续辉煌,一直在复刻,突破 *** 不强。在 *** 市场拥有广泛的市场号召力,市场价值流通 *** 中等,具有很大潜力。

强收藏流通 *** 产品:八八青、水蓝印、大蓝印、大红印、吉祥如意沱、六面佛等。

前身是国营茶厂血统,云南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做下关茶,以沱茶出名,制茶经验丰富,拼配发酵技术成熟,毛茶藏量大,历年出了很多经典茶品。品类繁多,延续 *** 强,品质过关, *** 亲民,主要的消耗类品牌,量大价低, *** 市场认可度高,市场流通价值低,直播行业的兴起,下关茶也在水涨船高。

强收藏流通 *** 产品:甲级沱特级沱金丝沱、销法沱、8653铁泡饼、8633铁泡饼、8613铁泡饼、黄印、绿印、南诏班章饼、小飞铁、大飞铁等。

前身是国营茶厂澜沧县古茶山景迈茶厂,始建于1966年,云南老字号,普洱市普洱茶产业龙头企业,产品以景迈山的 *** 万亩古茶园和邦威古茶树群为主要原料。系列产品一直有做,消耗类快销品也在做,但是研发力度和创新不够,在收藏流通市场不温不火,声音比较少。

强收藏流通 *** 产品:0085、001、乌金号、大马帮等。

2011年成立的精品普洱茶品牌,创始人从it行业转做普洱茶,市场洞察力敏锐。深耕普洱核心产区勐海 *** ,熟茶 *** 春茶发酵的熟茶,这些年一直在做突破创新,且都成功了,从一家新锐品牌成为普洱茶中坚品牌,是一家在收藏流通普洱茶和消耗快消礼品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多品类品牌,在市场口碑。

强收藏流通 *** 产品:陆羽班章、老班章土鸡沱、千山醉、班章之春、大美之春、岚翠云烟、红蓝绿黄印级系列等。

2012年大白菜创始人何宝强创立,走高端收藏路线,以班章大白菜系列闻名,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和追捧,主要从事金融属 *** 的茶,落地实销较少。

强收藏流通 *** 产品:三四五六星白白菜系列、孔雀系列等。

成立于1999年,由普洱茶业界邹炳良先生和卢国龄先生共同创建。老资品牌,主做消耗,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较大,没有太多创新和运营,主要市场在北方市场,南方除了中期茶,新茶流通较少。

强收藏流通 *** 产品:2004年老班章大饼、老班章小饼、99海湾红印青饼、2004年彩版、普洱贡饼等。

八角亭茶业,原黎明茶厂,隶属于云南省农垦集团公司。注册商标“八角亭”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并先后被 *** 授予“云南名牌农产品”和“云南名牌产品”称号,茶品为纯正勐海 *** 味,中老期茶 *** 亲民,流通量比较大。

强收藏流通 *** 产品:早春银毫饼,2002云南大叶种(黎明绿纸)、0432、7540、宫廷普洱王、御赏贡品、越陈越香等。

1998年成立昌泰茶行,2004年,昌泰集团正式 *** ,云南省普洱茶重点龙头企业。近二十年发展,古茶园基地万余亩,现在储存规模已达到1.5万吨,拥有1000多个丰富的普洱茶产品,早期厂量非常大,现在有充足的产品流通,受到全国各地受众的广受认可。

强收藏流通 *** 产品:易昌号、昌泰号、岁月昌泰等。

创立于2002年,位于普洱茶核心产区勐海,云南省茶业产业发展先进企业,佳兆业旗下控股子公司。过去别的茶商在那定制的产品比较多,中老期茶品种多,口碑不错,收藏流通地比较多,新茶则较少。

强收藏流通 *** 产品:2003孔雀之乡、2003越陈越香青饼,2004年的土鸡沱、302景迈圆茶、云南景迈生态古茶等。

二、云南地区的民族茶饮

导语: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 *** 和文化 ***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 *** 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 *** 、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 *** 、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强,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繁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可贵的贡献。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独具特色饮茶方式。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并不断积极与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对饮茶十分讲究,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自饮茶多为雷响茶,婚礼中为两道茶,招待宾客一般用三道茶。一般是之一道苦茶,第二道为糖茶,第三道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东北乌蒙山上的苗族,有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菜包茶”。这种茶水,十分独特,饮后既能解除渴,还能解除疲劳。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颇为古老的食茶方式。将鲜叶用锅煮或蒸,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 *** ,然后装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份,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发黄,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基诺族的凉拌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的基诺族,有8000多人(基诺族共有1.2万人)他们自古至今仍保留着用鲜嫩茶叶 *** 的凉拌茶当菜食用,是极为罕见的吃茶法。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拌匀,便成为革诺族喜爱的“拉拨批皮”,即凉拌茶。

*** 族的酸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 *** 族有5.8万人,主要聚居在 *** 山,以西定、巴达等山区。 *** 族是"濮人"的后裔,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保留食酸茶的习惯,一般在五六月份,将采回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这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哈尼族的煎茶:普洱茶对 *** 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清代赵学敏《本草纲木拾遗》云南:“普洱茶清香独绝,醒酒之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居住在勐海县南糯山的哈尼族至今仍有将普洱茶加重煎服,用以治疗细菌 *** 痢疾的习惯。

彝族的隔年陈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蒲满人是更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传说。

纳西族的 *** :居住在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喜爱饮茶的民族。 *** ,纳西语“阿吉勒烤”。是一咱富有神奇色彩的饮茶方式。首先将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注入开水煎煮,象熬中 *** 一样,将茶汁是浓浓的。加在茶杯内盛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将熬煮好的茶汁冲进盛酒的茶杯内,顿时,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把这种赂声看作的吉祥象征。响声越大,在声的人越高兴,响声过后茶香四溢。有引起还要在茶水里加上一个辣椒。这是纳西族用来治感冒的良方,喝一杯“ *** ”后,周身出汗。睡一觉后就感到头不昏,浑身不力,感冒也治好了。

拉祜族的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习惯饮用烧茶。将一芽五六叶的新梢采下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中煮饮。烤茶,拉祜语叫“腊扎夺”。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 *** 。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入开水煮。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佤族的烧茶和擂茶:居住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的佤族,饮用的是独具一格的烧茶。烧茶佤族语“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 *** 。首先用壶将泉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正是东汉华陀《食论》中写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觉。这种饮茶 *** 流传已久,现在佤族中仍保留这种饮茶习惯。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 *** 。唐樊绰《蛮书》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是佤族饮用的'擂茶。

怒族的盐巴茶:盐巴茶是怒江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 *** 。先将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烫。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的开水稀释。这种茶汁呈橙 *** 。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 *** 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盐巴茶, *** 孩子一火塘”,开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谷粑边饮茶的生活情景。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傈僳族的油盐茶:油盐茶,傈僳语“华欧腊 *** ”,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 *** 。先用小土陶罐将茶烤至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入食用油、相加,再加开水煮沸3-5分钟。这种茶汁既能解除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藏族的酥油茶:居住在滇西北地区的藏族同胞,喜爱喝酥油茶,且成为生活必需品,这里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其做法先用大土陶罐或锅将泉水煮涨,再把饼茶放在小土罐内烤至焦黄后加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及盐、鸡蛋等,便使劲用一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与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浆状,倒入碗中即可饮用。

爱伲人的土锅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伲人喜欢饮用土锅茶。先用大土锅将山泉水烧开后放进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清香可,回味无穷。

撒尼人的铜壶茶:居住在阿诗玛的故乡路南县的撒尼人,喜欢饮用“铜壶茶”,即将泉水注入紫铜壶内烧开,加入茶煮后饮用。 *** 的罐罐茶:居住曲靖、寻甸、马龙等县 *** 同胞喜欢饮用罐罐茶。这种茶茶汁十分浓烈,像烈酒一样,有时还会“醉人”。

景颇族的鲜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乡德宏州三台山竹林中的景颇族,饮用“鲜竹筒茶”。先将山泉水装入一根碗口粗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茶投入竹筒内煮。后饮用。

傣族的竹筒茶:居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竹楼之上的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这种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 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居住在勐海县巴达乡茶树王所在地的 *** 族和为孔雀之乡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欢饮用“青竹茶”。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滋味十分浓烈。

德昂族的砂罐茶:居住在德宏州三台山密林中的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十分浓烈,能及时解除渴和消除疲劳。

孔雀之乡老茶树(中国最好的茶树)-第1张图片-

昆明九道茶:昆明九道茶也称迎客茶,是云南城镇书香门第佳宾的一种饮茶方式。

之一道为择茶,就是将准备的各种名茶让客人选用。

第二道为温杯(净具),以开水冲洗紫砂茶壶、茶杯等,以达到清洁消毒的目的。

第三道为投茶,将客人选好的茶适量投入紫砂壶内。

第四道为冲泡,就是将初沸的开水冲入壶中,如条件允许,用初沸的泉水冲泡味道更佳,一般开水冲到壶的2/3处为宜。

第五道瀹茶,将茶壶加盖五分钟,使水浸出物充分溶于水中。

第六道匀茶,即再次向壶内冲入开水,使茶水浓淡适宜。

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从左至右分两倒入杯中。

第八道敬茶,由小辈双手敬上,按长幼有序依次敬茶。

第九道为喝茶,九道茶一般是先闻茶香以舒脑增加精神享受,再将茶水徐徐喝入口中细细品味,享受饮茶之乐。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茶树 中国 更好 雀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