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音乐之乡波兰和波兰6大音乐学院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音乐之乡波兰以及波兰6大音乐学院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1、A Song to Remember(1945),译名《一曲难忘》。
2、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
3、剧情: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 *** 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 *** ,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4、1821年。在帝俄的侵略与 *** 下的波兰,凄风惨雨,沉重的 *** 声,马蹄声,枪声,不时响起。这一切深深地印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
5、十一岁的肖邦,在老师埃尔斯纳教授的指导下,弹奏钢琴的水平已相当出色了,他不仅能演奏,还会谱写曲子。老师对他的才华赞赏不已,并为他联系了法国巴黎音乐厅著名出版商费耶尔,让他去巴黎试演,一展风采。但是肖邦的 *** 是普通的教师,无力筹备这笔路费。
6、十二年过去了,步入青年时代的肖邦长得英俊潇洒。他积极投身波兰的 *** 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
7、在一位公爵的家庭沙龙音乐会上,肖邦看到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坐在下面,他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一下子站起,走到总督面前,毅然宣布:“我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弹琴。”说完昂首阔步走出大门。这一举动,四座震惊,但也遭来了杀身之祸。
8、肖邦在秘密组织的帮助下,准备离乡背井,与老师埃尔斯纳一起去巴黎。
9、离开波兰那天,肖邦的 *** 康丝坦蒂抓起地上的一把土,用手绢包好,双手捧给肖邦深沉地说:“弗雷德里克,这是波兰的,你永远不要忘记!”肖邦伸出颤抖的手把这捧神圣的国土接了过去,心中荡漾着难言的情绪!到了巴黎,埃尔斯纳带着肖邦找到当年约请他们去巴黎演出的出版商费耶尔。可费耶尔事过境迁已不感兴趣,埃尔斯纳极力推荐肖邦。一阵悠扬的钢琴声从外屋传来,肖邦惊喜地喊道:“这是我的音乐!”原来在琴房里,当时已名扬巴黎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正在演奏肖邦放在钢琴上的曲谱。李斯特的脸上流露出惊喜赞叹的神情。肖邦高兴地坐在李斯特旁边的一架钢琴上弹奏起来,两人和谐地弹奏着,倾心地交谈,还不时伸出一只手,紧紧相握。这就是两位音乐巨人初次而又有特色的相识!埃尔斯纳欣喜地看着,费耶尔已在考虑为肖邦举办音乐会的事了。
10、李斯特介绍肖邦认识了喜欢女扮 *** 的小说家乔治·桑。她为了得到人们的尊重取了男人的名字,喜欢在公众场合穿男人的燕尾服。她很欣赏肖邦的才华。
11、肖邦与埃尔斯纳期待已久的音乐会终于要举行了。可就在那天,他们收到了华沙的来信,肖邦的战友为掩护肖邦出境而被捕牺牲了。肖邦哀鸣地大叫着战友的姓名,带着悲愤难忍的情绪在音乐会上弹奏了《波兰舞曲》。他在乐声中似乎看到了沙皇警犬的罪行,看到了战友殷红的鲜血……他悲愤得难以演奏下去,手指终于停在琴键上了。他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了会场。这一举动引起全场哗然。听众窃窃私议。费耶尔大为不满。
12、埃尔斯纳极力解释。第二天报纸评论也不佳,但是乔治·桑在文章中却大加赞赏:“像弗雷德里克·肖邦这样的天才,一百年里只能出现一次。一颗空前的明星已出现在我们中间……”乔治·桑并致函约请肖邦和他老师参加在她家举行的音乐招待会。
13、在乔治·桑的客厅里,高朋满堂。主持人高声宣布:“李斯特将为大家演奏!”客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李斯特建议,为了提供适当的气氛,把注意力贯注在音乐上,他愿在黑暗中演奏。仆人将所有的灯烛全熄灭了,客厅里一片黑暗。
14、优美的琴声回荡在客厅里,屏声息气的听众陶醉在音乐的温柔乡中,连门外的行人和马车夫也停步欣赏这动人的音乐。
15、突然一道光亮从听众席中间的甬道,由远而近地向演奏者的钢琴挪近,乔治·桑手持明亮的烛台缓步走向钢琴,她将烛台放在琴上,烛光映照着在弹奏的肖邦的侧面,显得他更加英俊洒脱,气宇不凡!
16、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客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人们欢呼起来。李斯特拉着肖邦的手,向大家介绍着:“这是我们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弗雷德里克·肖邦。”听众热烈地欢呼起来。肖邦频频地向观众鞠躬致谢,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喜悦的泪光。
17、肖邦感激乔治·桑和李斯特的帮助,表示要尽快地开音乐会:“艺术家必须生存,某些事业必须生存,我在想念我故乡的人民。”然而乔治·桑对肖邦的这些目的不感兴趣,她建议肖邦到她的乡间住所诺昂去度假。肖邦不愿违背她的好意,来到诺昂。
18、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环境里,肖邦献给乔治·桑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她在乐曲声中写作,俩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他们拥抱接吻,沉浸在爱恋之中。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一首又一首的华尔兹,玛申卡,小夜曲的曲谱寄到了费那尔的手 *** 版。
19、然而埃尔斯纳教授等待的是肖邦与李斯特一起弹奏过时还没有写完的《波兰舞曲》,他也期待着肖邦能马上回到他的身边。由于乔治·桑的阻拦,他已许久没有见到肖邦了。
20、肖邦也在日以继夜地构思着《波兰舞曲》,这是他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他已没有心思去写那些轻松愉快的练习曲了。连续的阴雨天,疲劳的创作,使肖邦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21、沙俄又一次对波兰 *** *** 手,大批波兰爱国志士被监禁,被杀害,肖邦的 *** 康丝坦蒂从波兰赶到诺昂找到埃尔斯纳,希望肖邦为波兰 *** 筹款,并要求他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康斯坦蒂最后让教授转交给肖邦一个装有波兰国土的小口袋。
22、在一个音乐沙龙里,埃尔斯纳见到了肖邦,他脸色苍白,显得十分疲乏。埃尔斯纳向他转达了康斯坦蒂和战友们的期望。乔治·桑闻讯赶来,打断了他们的话头说:“弗雷德里克并不对人民的斗争负什么责任。”埃尔斯纳愤慨地反驳她:“如果他荣辱不辨,到头来就成了自私而又可鄙,身影孤单的一条可怜虫!”震耳的话语使肖邦清醒了,他诚挚地说:“要是我能的话,我愿意给予帮助。”他接过装着波兰国土的小口袋,慢慢地将土倒在手里,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陷入了极其痛苦的沉思中……
23、肖邦请费耶尔安排巡回演出,将钱交给埃尔斯纳再转到波兰 *** 手中。他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他在《波兰舞曲》的乐曲声中看到了离国时康斯坦蒂给他的一捧土;看到了埃尔斯纳亲切的脸,听到了他的教诲:“天赋得到发展的人应该更接近那些普通的人,以使自己变得更伟大,并用自己的天才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
24、肖邦在掌声,欢呼声中,到罗马,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尔摩……一个又一个城市去巡回演出。他的脸上渗出汗珠,神情疲乏,体力衰弱,终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倒在埃尔斯纳的怀抱中。
25、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师提出,想见见乔治·桑,想听李斯特的弹奏。埃尔斯纳赶到乔治·桑的住处,她拒绝了,她抑制住内心的不平静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弥补他的伟大的生命吗?”教授回答说:“有,他在千百万人心中所留下的精神!”
26、康丝坦蒂、费耶尔站在肖邦的床边。李斯特用缓慢的旋律在弹奏着,埃尔斯纳告诉肖邦:“她身体不好,来不了。”肖邦说:“我懂了,过去你是对的……现在,就像回家一样……。”埃尔斯纳回答:“对的,弗雷德里克,我们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二、关于肖邦和波兰的全部故事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 *** 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更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肖邦的之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 *** 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 *** 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 *** 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 *** 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之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 *** 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三、巴黎岁月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 *** 就有多少, *** 是更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 *** 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四、波兰节奏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更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 *** 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 *** 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 *** 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 *** 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 *** ,但一再被残酷 *** 时写的。浪漫派 *** 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之一篇音乐评 *** 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之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 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 *** 》(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 *** 》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 *** 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 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之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 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 *** (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 *** 之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 *** 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三、波兰音乐家肖邦怎么死的
肖邦由于经历了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逝世以及感情创伤;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1836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 *** 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关于音乐之乡波兰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