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绍兴中国曲艺之乡,以及河南曲艺之乡在什么地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绍兴莲花落是什么剧种
1、绍兴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种类之一。绍兴莲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门说唱为主,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2、 *** *** 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
3、绍兴莲花落主要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等地区。
4、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绍兴县申报的“绍兴莲花落”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23。
二、浙江有哪些地方戏曲
1、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 *** 14年(1 *** 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2、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和上海一带,因其形成于绍兴,并以绍兴地区各县为流行中心,1953年定名为绍剧。
3、婺剧,俗称金华戏。它流行于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桐庐,以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定名为婺剧。
4、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5、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清乾隆年间(1723-1735年)开始盛行。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支持,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6、清末民初,绍剧开始进入上海。受京班(京剧戏班)影响,化妆及舞台陈设均有改善,舞台开始设置软、硬布景和聚光灯,化妆趋向细致。20世纪30年代,女旦登台,戏装、头饰日益鲜丽精巧,扮相逐渐规范。
7、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其他剧种引进置景技巧,盛行机关布景。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开始按剧情进行舞台美术设计。1950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三大地方剧种
三、中国绍兴主要戏曲剧种有哪些,并指出它们的特点
*** 10年(1 *** 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 *** 12年(1 *** 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
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 *** 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都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
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为“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
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 *** 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浙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整理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 *** 》、《芦花记》等,得到一致好评。
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手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 *** 》,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戏曲
四、绍兴地区包括哪些县城,那些县级市
1、绍兴地区包括以下县城、县级市:
2、塔山街道、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城南街道、迪荡街道、稽山街道、灵芝街道、东湖街道、东浦街道、鉴湖街道、斗门街道、陶堰镇、皋埠镇、马山镇、富盛镇、孙端镇。
3、柯桥街道、柯岩街道、湖塘街道、华舍街道、福全街道、兰亭街道、安昌街道、齐贤街道、漓渚镇、夏履镇、杨讯桥镇、马鞍镇、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钱清镇。
4、百官街道、曹娥街道、东关街道、道墟街道、梁湖街道、小越街道、上浦镇、汤浦镇、章镇镇、下管镇、丰惠镇、永和镇、驿亭镇、崧厦镇、沥海镇、谢塘镇、长塘镇、盖北镇;岭南乡、陈溪乡、丁宅乡。
5、羽林街道、南明街道、七星街道、沙溪镇、儒岙镇、回山镇、澄潭镇、小将镇、镜岭镇、梅渚镇、大市聚镇;
6、双彩乡、巧英乡、东茗乡、新林乡、城南乡。
7、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剡湖街道、浦口街道;
8、甘霖镇、仙岩镇、长乐镇、崇仁镇、石璜镇、三界镇、下王镇、黄泽镇、北漳镇、金庭镇、谷来镇;
9、雅璜乡、通源乡、王院乡、竹溪乡、贵门乡、里南乡。
10、暨阳街道、浣东街道、陶朱街道;
11、大唐镇、次坞镇、店口镇、阮市镇、江藻镇、枫桥镇、赵家镇、马剑镇、草塔镇、牌头镇、同山镇、安华镇、街亭镇、璜山镇、浬浦镇、直埠镇、五泄镇、岭北镇、陈宅镇、王家井镇、应店街镇、山下湖镇、东白湖镇、东和乡、次坞镇。
12、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13、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
五、绍兴文化特色
绍兴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名胜古迹:绍兴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如钱塘江潮州岛、 *** 故里、东湖三山岛、柯岩、鲁镇古城等。
2.文学艺术:绍兴是文化名城,因此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著名作家 *** 。此外,绍兴的曲艺文化也十分繁荣,如越剧、柿子戏等。
3.美食文化:绍兴有着悠久的美食文化,其中以酿酒、板鸭、 *** 葫芦、鳝丝、黄鱼等特色美食著名。
4.水乡文化: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水文化、河道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绍兴,人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浪漫风情和独特文化。
总之,绍兴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时代变革的引领者。这些文化特色既是绍兴的独特魅力,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绍兴的重要途径。
六、杭州唱的是什么戏曲
杭州唱戏曲主要有:杭州小热昏、独脚戏、杭州评话、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滑稽戏、杭剧。
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一种吴语说唱艺术。始于清光绪年间,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杭州评话起源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历史,是更具浙江杭州特色的地方传统曲艺,已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杭州市民从小听着杭州评话长大。
摊簧是流行于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一种中国曲艺曲种。
武林调又称“杭曲”,是一种流行于浙江杭州及周边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武林调由民间的宝卷宣讲演变而来,形成于清代后期。武林调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叙唱结合,一人担当多个角色,模拟形态,塑造人物,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多在茶馆、书场、游艺舞台演出。
杭剧,是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一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水乡和苏南等地。起源于杭州曲艺宣卷,从诞生到衰败仅半个世纪。1 *** 3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后,在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和苏南等地广为流传, *** 战争以前尤为兴旺。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是浙江杭州市的传统说唱艺术,是用杭州方言又说又唱地讲述故事的一种曲艺,属弹词类。流行于杭州、余杭、萧山、桐庐、绍兴、诸暨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小热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评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摊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评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